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自主习惯

时间:2022-09-10 11:32:56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自主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恰当的学习目标,通过民主氛围的营造,合作交流、生活实践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开放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

一、在质疑问难中培养自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向老师挑战,甚至向课本挑战,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一节内容时,出示算式“21×48”让学生进行估算,许多学生将其看做是“20×50”来估算。此时,教者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对于这样的估算方法,你有不同的看法吗?”一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可以这样来估算,直接把48看作50,“21×50”就已经可以进行口算,何必要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针对这一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了正反两方的观点。正方:把48看作50,相当于积增加了2个21;而把21看作20,相当于积少了1个48,这样两者相抵,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口算也更方便。在具体的交流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彩。

二、在自作中培养自主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揭示规律,建立概念,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这正是“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哲理所在,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内容时,利用相关学具,让学生自主拼搭长方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由于是学生自主拼搭,有的学生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发现长方体中相对两个面相等,有的学生发现长方体中并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另外四个是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本节课的教学中,教者通过让学生使用长方体教具进行拼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实践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自主。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自主

合作交流作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把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平时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中,当学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而个人无法解决时,可让学生将存在问题放到小组中合作交流,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加以解决。实践表明,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也给部分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的平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老师问:“还剩几个?”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感到问题有难度。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个性智慧的光芒得以闪耀。

四、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自主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虽具抽象性和复杂性,但却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实践表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生活实践,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能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笔者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家中有关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事物,如房间、瓷砖、方桌、窗户等,并与父母一起尝试计算其面积大小,并自主思考和探索计算方法的产生依据。课堂教学时,通过学具操作,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运用此公式去测量验证课前所调查的家中物件的面积。如此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而且让学生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了主动的探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究的力度。

上一篇:创设数学情境 培养学生数感 下一篇:失落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