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方式调查

时间:2022-09-10 09:53:43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躯体的双重创伤,引起循环呼吸功能紊乱及代谢内分泌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部分患者因对术后疼痛的担心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抵触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目前术后镇痛已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的重视,但在工作中发现在基层医院这方面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胸腹部手术创伤大,切口接近膈肌,尤其在活动(深呼吸、咳嗽或翻身等)时疼痛更剧烈,属重度疼痛。笔者选择本院胸腹部手术病例,对手术后镇痛方式做一调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医院2007年1-12月所有胸腹部手术病例,共972例,男533例,女439例,年龄7~82岁。

1.2 方法 药剂科与麻醉科协作,对2007年胸腹部手术后病例全部进行随访调查,查阅术后3 d医嘱及护理记录。根据所采用不同镇痛方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972例患者术后均采取药物镇痛。共有2种术后镇痛方式。选择由护士肌内注射止痛剂盐酸哌替啶890例(91.6%)。患者自控镇痛(PCA)82例(8.4%)。PCA中经硬膜外途径给药65例,经静脉给药17例,无经皮下等其他给药途径病例。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导致一系列功能紊乱,影响疾病转归。施行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解除患者痛苦,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术后镇痛还能调节疼痛刺激引起的免疫反应。发现在有术后镇痛的情况下,机体免疫功能在术后24 h内迅速恢复,而无术后镇痛患者由于手术部位疼痛仍有一定应激反应,机体免疫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1]。控制胸腹部手术伤口的疼痛,使患者可以有效地咳嗽,将痰咳出体外,减少气管内痰液潴留导致的肺炎、肺不张,也减少疼痛导致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有益。术后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因此术后疼痛的处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术后镇痛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逐步形成多学科参与,新技术与新药物广泛应用的围手术期治疗现状。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本医院术后镇痛仍以传统的单一静脉推注盐酸哌替啶为主导,近十几年来普遍采用的PCA技术所占比例很少。间断肌内注射止痛剂后,机体血药浓度变化或药物代谢呈现“山峰”样变化,当血药浓度在低谷期或间断期患者就须耐受程度不同的疼痛折磨,而当血药浓度达峰顶期,毒副作用即可发生。注射药后,经过一段时间止痛期之后又痛起来,再要求注射,如此反复,增加患者及家属痛苦,造成不良的情绪体验,也降低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度。PCA的特点是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量小,输入均匀,能保持一个及时的稳定的血药浓度。患者可以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给药,以迅速加强效果,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并且减少医疗人员工作量,原则上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间用药量的个体差异[3]。PCA根据不同患者手术种类、部位、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经硬膜外、静脉、皮下、周围神经等多种给药途径,目前已形成以PCA为主的多模式术后镇痛方案。镇痛的产生是一个复杂多环节的过程,单一的止痛机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完美的镇痛。多模式镇痛的概念,其已经成为患者多模式康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4]。良好的术后镇痛,需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药剂师及护理人员和技术员的通力协作,也需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急性疼痛管理模式或机构(APS)是进一步提高术后疼痛治疗水平的关键性环节之一[5]。在基层还需加强有关人员相关基本理论、规范操作的岗位培训。目标是让手术患者更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万兆星,王升,刘晶涛,等.术后镇痛对CD25表达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3):145-146.

[2] 蒋宗滨,谭冠先,胡振快,等.手术病人对术后镇痛认识程度的调查.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8(4):197-201.

[3] 孙大金,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262-1268.

[4] 张行,王建荔.术后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2):149-152.

[5] 右铭,黄宇光.再论术后疼痛治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8(1):94-96.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下一篇:使用中药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