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

时间:2022-09-09 01:47:36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而在阅读教学理论教学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在小学,文学教育的功用还是没有被真正的认识和重视。文学教育本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的题中之义,它客观上的缺失,不仅使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语言教育变得片面,而且极大地削弱了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另一个方面的健全的人的品性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发挥文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情境,搭建对话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常见台上的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而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冷若冰霜。原因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忽视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能动性的调动。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呢?阅读教学首先要张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参与文本意义的解释与建构,借助教材这一中介实现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完成精神的碰撞与融合,使学生在对话中认识生活、体验生命,从而在根本上构建自我。

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一段感人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进故事的情景,奠定忧伤的课堂基调;在《一只小鸟》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小鸟的幸福生活,教师运用语言渲染、多媒体造境(如鸟声、音乐、画面、实物)等,拉开一幅五彩的立体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描述的美丽画面,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2 引导丰富视像,强化感受,加深体验

感受体验的灵魂是什么?是丰富视像,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这里的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绝不是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创设,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期待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文字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理想追求。感受体验必须靠视像说话,忽视视像的感受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悲哀。

叶圣陶在论述文学鉴赏时曾说,文学作品中的词语“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词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教师意识到词典的解释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把词典的解释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解释,尝试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丰富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使得词语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有这么几个新词: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教师先指名朗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对这些新词的理解,然后在全班交流时充分采用丰富学生视像的感性手法:一个“惊涛骇浪”竟能丰富、联想成“波浪滔滔、浊浪排空、汹涌激流、黄河滚滚、风浪险恶、风浪险恶……且伴随着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真正的感悟化教学。

从一个词语到几个词语再到几个句子,巧妙组合,一气呵成。里面包含很多感性技术的内涵,最明显的手法是丰富学生的视像。这样的词语教学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这些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这些词语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元素。

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淀,通过文字的桥梁,抵达作者的心灵,从而扩大他们的生活空间,增加人生阅历。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体验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通过诵读体味把一个个纸上的文字鲜活起来,活化为学生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3 激发感悟:生命意义的瞬间获得

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度的解读体验,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就会顿然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主体情感的传导活动,给学生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观照世界,这就是感悟。这也是新课标致力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教师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获得丰富的视像,对隐含在经典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情感等产生深刻的体验,然后教师顺着这股情感的脉流,让学生或畅谈或书写,写出自己的一得一悟,以达到唤醒灵魂、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境界。

如在《我的战友》的教学临近结束时,设计一个写话片段。教师创设表达氛围:“战斗结束之后,战友们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杠杆,在陡峭的391高地上刻写了一道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伟大的战士。同学们,你现在亲眼目睹了他壮烈牺牲的一幕,亲眼目睹了他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你作为他的战友,会写一句或是几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他呢?”有人神色凝重地说:“同志万古长青、永垂不朽!”有人铿锵有力地说:“天之骄子,烈火金刚,永生的巨人——!”有人充满崇敬地说:“永恒的,你永远会给我们带来光明,你是我永远的偶像!”有人深情地说:“灵魂在烈火中铸就,形象与日月同辉。”……

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精神灵动的生命。在情深意切的诉说中,在多元的体验感悟中,触动学生心底里的生命琴弦,浓郁的忧伤之情在课堂上弥漫与流淌。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识到生命对于人们来说有着不可承载之重,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所有生命主体最神圣的使命。

综上所述,构建如图1所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想开展文学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开展研究本课题工作的关键。一个教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就会对文本产生美感,在课堂上便能充分调动文本的文学因素,创设出一定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世界。

教师在文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从教师的言谈话语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和精神素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爱国小学)

上一篇:新课程呼唤情感教育 下一篇:好风凭借力 助我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