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09 10:44:37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数学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

[关键词] 数学教师 关注 创新思维 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教学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关注师生间的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认可,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师生间的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美的情境创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教学中数学的美如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有趣的内容和活动去吸引学生,促使其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疑诱思,培养学生的求知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的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推动力,人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设疑和不断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处于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牢记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进而提出新的概念;依据已知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或运用某种原理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教师教学就要专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以新激趣,捕捉学生“兴奋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品,一种观点,一项技术对主体引诱力大小取决于这个物品、观点、技术的价值即实用性。如果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教学观点同自己关系密切、有价值,就容易产生兴趣,也容易接受。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捕捉学生“兴奋点”。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易于接受,学生很喜欢发表个人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及时捕捉住这个“兴奋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从而主动自觉地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以点带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成功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凡是学习上成功次数多的学生,学习兴趣就相对浓厚一些,因为多次成功的情感体验刺激和强化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个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然后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带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教师设计一些层次不同、针对性强的问题,尽可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成功的机会,并充分肯定其正确性。不过在设计问题“巧布疑阵”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注意一个“度”字。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引导学生凭借其才能和智力“借题发挥”,真正体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欲和欣喜感。

4.以知导行,激活学生“实践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的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的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达到知行统一,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专题讨论、师生对话、班团队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宣传等。这样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消化巩固,把社会实践中看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带进课堂进一步探讨,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感。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新课程实现德育功能、永葆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上一篇:做个“懒班主任” 下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教师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