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11 02:14:58

新课标课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创新思维 学生

一、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被认为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本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课程都有巨大差别。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课堂中应注意从以下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好奇心,为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起好导向作用。创新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基本方式:

(1)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

(2)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利用隐含于教材或学生新旧认知中的矛盾因素设计“冲突”,如在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3)利用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一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和谐或将学生认知结构运用于陌生环境中的问题,使之在惊奇中迫切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4)利用似是而非的问题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进而深入思考,明辨是非。

2.营造民主氛围,启动学生创新思维

民主氛围的课堂,应是能启动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热烈参与的格局。学生分组不失为民主化课堂教学格局的理想形式:学生可按座次分区划块,一个教学班可分成苦干小组,选出组长,并固定下来,组长的职责是综合学生的意见,是小组的代言人。这样,课堂上,随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出见解,小组之间也可横向交流。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体现民主,又能实现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自学教材——讨论释疑——精神深化——练结。这种课堂流程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使老师主导的地位得到体现,不至使课堂乱套。

3.改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充分展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4.适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以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影碟机、录像机、音响等组合而成,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的环境,并从中寻找联想的始点、创作的灵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使教师克服教学中题材选择与资料准备的困难,而且能利用互动教学与直观教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学生的参与,就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5.在课堂上尊重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信心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不可能按同一水平发展。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课堂是学习的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把握好这几者的关系,重视学生的表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立足于学生实际,多从学生发展情况考虑,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中小学数学,2001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上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刍义 下一篇: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