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09-09 10:04:44

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何为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以及怎样进行有效的预设,而预设怎样才能有效生成。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预设;动态生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7-001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

1 何谓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需要和兴趣等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建构的教学活动过程。

预设:是预见与设计。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而在课堂上演示出来,而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诸如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见解、出现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应作引导和疏通等形成的弹性化方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案例1:在学习电解质溶液归纳pH计算时,教师出了一个题目:我们有哪些方法能使pH=2的HCl溶液变成pH=3?同学的回答有,方法1.用水稀释方法;2.加更稀的HCl溶液或其他弱酸;3.加入NaOH溶液或其他弱碱;通过定性分析后,老师又更近一步按学生的思路提出定量计算的范畴:扩大命题――将1LoH=2的HCl溶液变成pH=3,(1)水需要

L;(2)需pH=4的HCl溶液

L;(3)碱需pH=12的NaOH溶液

L。学生答题也非常顺利,此时老师认为pH计算的巩固也就结束了。这时有一位同学看到板书上的小结,突口而出:难道加盐不可以吗?

课堂气氛马上又活跃起来,有同学说加入Na2CO3溶液或Na2CO3溶液,这和加入碱的效果是否相同;又有同学提出,加入活泼金属不也一样吗?加入NaCl溶液可以吗?相当于加水…・教师顺势进一步深化:如果加入AgNO3溶液又会怎么样?通过该题的练习真正使“节外生枝”变成了“枝上结果”,人人都摘到。这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有了成功的喜悦,是一位同学的“杂音”变成了大家的“乐音”,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自己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转化成生成目标。

2 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有效的预设

高质量的预设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发展有效的信息。

怎样进行有效的预设?简单地说:就是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如苏教版的“化学反应的限度”的课堂教学预设,笔者认为应该问5个问题:(1)这节课教师要教什么?(2)通过这节课,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提供什么材料?(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5)在每一个环节里,应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来钻研―节课,把这些问题了然于胸,是进行充分预设的前提,也是教学预设一个必需的过程。

当然教学预设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结合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活用教材,彰显教者个性,体现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所以,还得问4个问题:(1)根据教材的每一年段的编排特点和要求,学生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2)根据实际经验或者假想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3)每一个环节下去,学生会怎样呢?不同反应怎么应对?(4)每一个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出去,学生会反馈什么?反馈的程度怎样?对第三和第四个问题,要进一步预设:如果有学生能解决这个环节的问题,那么要考虑多少人能真正解决?多d,-,k还不会?又要通过什么方法手段去帮助他们?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吗?教师如何引导或者传授或者采用互助等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设计就像网络,它越深入,分支越多。

3 预设怎样才能有效的生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参与认知过程。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教师对课前预设是否能有效生成,能达成怎么办?不能达成又应怎么办?生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教师预设下产生的现象,另一类是教师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如案例中同一个问题,在A班和在B班的“遭遇”截然不同,可能存在的一些偶然因素,依然还能发现一些影响和制约预设有效生成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等。那么,预设怎样才能有效生成?

3.1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讲,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似乎要“粗”得多,但这为课堂实施的“细”留下了足够的弹性时空,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

案例2:设计硅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对比实验。同学们给出了多个实验方案:①将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

的气体直接通人硅酸钠溶液中;②将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入水,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人硅酸钠溶液中;③将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人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入硅酸钠溶液中;④将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入硅酸钠溶液中;⑤将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人硅酸钠溶液中…一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错误方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比较选择。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的预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弹性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3.2精心预设自然生成

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邂逅生成,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

案例3:硝酸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师不应该做学生思想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过程。

3.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探究过程更加深入、探究发现更加精彩。一旦富有学生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案例4:“碘化钾溶液与新制氯水反应”的实验中。当同学将一定量的新制氯水滴入碘化钾溶液后,再滴入适量的淀粉溶液,未见溶液呈现预期的蓝色。为什么溶液不显蓝色?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生成的碘单质太少,应该继续滴加氯水;有的认为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滴加的氯水已经过量,将生成的蓝色物质漂白了,建议向混合液中另加少量碘水或淀粉溶液来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淀粉或碘单质;也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将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再滴加新制氯水。甚至有同学怀疑碘化钾溶液与新制氯水究竟能不能反应生成碘单质?在什么情况下能生成碘单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实验一一验证,师生共同前进。虽然教学没有按原计划进行,难度还有所提高,但学生都很投入。

诚然,实验准备要充分,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意外。但若真正出现了意外,还是应该尊重事实,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也许有些零乱,但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难道不比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有价值?因此,预设要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4 反思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本前提。稳定的教学场景下的开放才能搞“活”课堂,师生的智慧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预设是前提,生成是结果,但新课程下的生成必须是动态的生成,不是预设的机械再现。

4.1提炼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智慧

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充满了许多未知的东西,否则何以

在两只试管中各放入・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然后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人另一盛有Na0H溶液的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反应片刻后,加入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产生红棕色气体,加入稀硝酸的试管反应缓慢,释放出无色气体,取下试管上的胶塞,使空气进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预设1]你认为上述实验的设计及描述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认为怎样改进?

[预设2]以4人小组为单位,课后设计一个改良装置,用于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要求:

(1)可以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2)能看到反应产生的无色NO气体,遇空气后变红棕色的过程;

(3)能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学生成果]学生设计的装置如图2所示。

看着学生的一个个成果展示,感慨万分:“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学生应该是会发光的“灯”,而不是储存燃料的“油”。教让学生探究?新课程需要更高要求的预设,需要教师更高的专业素养,需要教师更多的教学智慧。

4.2着眼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

预设与生成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是有效教学。生成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与课堂生活质量,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预设应以更好地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价值追求。如果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漫无目的的制造生成,看似发展了学生,实质是误导了学生,看似生成了精彩,实质是败笔所在。

4.3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融合

过分关注课前预设,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固然不可;过分尊重课堂生成,没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只有在生成和预设中寻求平衡,课堂才会和谐地发展,也正是缘于这种和谐,课堂才会“灵动”起来,而且使“生成”更加精彩。在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并不在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的方式。”

动态生成的化学教学既关注教学过程也关注教学结果。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暴露的错误、创新的思路甚至课堂偶发事件等,能构成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但这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这些动态资源的利用价值,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化意外为收获。化学生成式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有效预设和动态生成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0.

[2]于淑儿等.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设计大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4):17~18.

[3]徐宾.生成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20.

[4]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9).

[5]房宏.利用实验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2007,(9):34.

上一篇:于体悟中找到做教师的感觉 下一篇:“德国环境局称应警惕节能灯‘汞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