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

时间:2022-09-09 08:18:06

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

摘要: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十年,在十年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政策保障不够坚实、师资培训不能满足新课程推进的要求、推进存在不平衡现象、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推进中加以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75-03

自2001年起,新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这是新世纪一个浩大的教育改革工程。十年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传播了新的课程理念,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转变;考试评价制度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十年的探索也始终伴随着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巩固成果、进行深化的新阶段,需要认真审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 便在今后的深化过程中对问题加以改进。

一、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保障不够坚实。从新课程的前期准备到全面推广,以及现阶段的深化改革,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但在落实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执行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的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上,十年来也始终没能达到十分完备。

第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执行能力不足。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对自身在推进新课程的角色上进行合理定位,不清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新课程,无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也有些地方受制于经济条件,无法为新课程推进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撑。

第二,配套保障的不完备。首先表现在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官方没有详细阐述其理论依据,各种版本的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更是稍显混乱,这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质疑、困惑甚至反对。其次表现在经费投入的不足。对这次改革的各阶段评估都可以发现,经费问题始终是改革推进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无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都很不足,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再次就是评价机制改革滞后。对中高考政策的改革探索远远落后于新课程推进的速度,导致很多学校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师资培训不能满足新课程推进的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培训相当重视,但是由于推进速度快,培训任务重,新课程师资培训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师资培训有形式化倾向。首先,在培训上欠缺持续性。由于新课程的快速推进,每年有数百万中小学教师需要培训,这样就无法保证培训的持续性。在新课程推行的十年里,部分教师仅仅接受了一次常规培训。其次,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都停留在对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解读上,很少涉及到具体学科、具体操作上,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再次,在培训方法上的机械性。在培训中,灌输式的理论学习成为了主要的方法,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第二,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在改革之初,教育部就要求除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部级教育培训,各省市要做好省级培训工作,并探索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逐步建立起国家培训、省级培训、校本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但是由于新课程实施范围过大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理想的新课程师资培训体系尚未建成,目前的培训还主要是以专家的话语为主导,缺乏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的研修活动。

3.课程推进存在不平衡现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在全国大范围内推行新课程,必然会导致差异现象的产生,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都会产生差异。

第一,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学校、乡镇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在推行新课程上存在先天的劣势,表现在基础条件落后,教学环境较差,师资水平较低,教学理念滞后。农村和乡镇学校在师资上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在信息上没有方便通畅的渠道,在硬件上没有足够的资源,因此“明显的趋势是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趋向于消极, 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低, 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低于其他地区。”

第二,校际差异明显。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对“重点学校”不遗余力的建设,使得这些学校以高升学率为资本,可以享受到当地政策的倾斜,在招生、校园建设、师资配备、经费拨付上都享有最优待遇。“各个学校具有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这是课程改革得以成功的基础。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是,这种积极性并不与‘重点’、‘名牌’成正比。”有些一般学校能将新课程搞得有声有色,在课程资源上却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第三,学段差异明显。新课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推行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新课改的实施现状以及教师们对新课改的评价进行了网络调查,并了《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调查发现“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最好(占48.4%),初中次之(占20%),高中的成效较差(占8%),表明越迫近高考,新课改的实施情况越差。”不同学段在落实新课程的要求上可谓乱象丛生,特别是毕业班,中考和高考依然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4.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在教育部对实验区的前两次评估中,“2001年调查,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缺少课程资源’、‘缺乏指导’和‘缺少政策和经费保障’。2002年调查的结果是‘缺少课程资源’,‘时间紧、负担重’,‘缺乏指导’。” 两次评估发现的首要问题都是课程资源不足,在十年的新课程推进工作中,课程资源不足也始终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资源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内课程资源不足。一方面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无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足够的硬件配置,包括综合课程的场所设施,在图书资料、网络设备、实验器材上远远达不到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限,很多学校没有开展关于新课程的教研活动,校本课程开发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上一篇: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对教学质量及教师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