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及管理策略

时间:2022-09-09 07:46:33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及管理策略

【摘 要】加强对高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管理与引导,探索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影响因素、类型和对正式组织的影响,提出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能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控制其消极作用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职 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管理 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5-02

非正式组织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它是指人们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然形成的、凭感情联系起来的一种非正式体系。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共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每个组织中大至国家小至学校的班级宿舍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现代管理学认为,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会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重视的往往只是学生中正式组织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而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

一、影响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因素

学生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由于性情爱好、需要、习惯相同或相近的人,经过彼此选择逐步结合在一起;学校生活为面对面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一些具有同乡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情况近似等关系的学生,在交往中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彼此认同,为了能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自发形成了各类规模不等的非正式组织。

影响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班级中不同阶层的划分

调查中发现这是在所有班级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班级中的不同阶层并非经过人为划分的,而是由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交往中无形划分的。这其中,有的学生是主动者,有的学生是被动者。因而,这种划分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例如以是否为班级干部而划分的“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划分的阶层;以家庭条件和家庭背景划分的“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等等。

2.自我价值与才能的展现

90后出生的大学生和以往的学生相比较,其个性化特征非常显著。从成长发育期来说,他们正处在敏感期,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想处处彰显自己的独立意识,强烈要求张扬自我和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一方面积极地在正式组织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追求个性化,不愿意加入学校的正式组织,喜欢自由地活动,只有在非正式组织中寻求施展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

3.相似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

脾气相投、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的高职生吸引在一起,从而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如网络游戏、街舞、球类运动等,使大家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技艺、心得。

二、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类型

非正式组织多是自发形成的,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各种群体的不同特点,可以把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兴趣型

在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随着年龄、环境条件等而不断变化的,因而这种非正式组织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类群体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使其特长得以发展。

2.学习型

是对专业文化知识有浓厚兴趣、学习刻苦努力而形成的,它对形成良好的学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往往会体现为以寝室为代表的现象。

3.积极型

这类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学校学习的尖子,也有少数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但他们均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在不断的努力。这种类型中的学生服从正式组织的领导,并积极与之配合协作,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对于各种任务都认真负责的完成。

4.消极型

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往往由一些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家庭原因有悲观厌世情绪或在正式组织中个人意愿不能得以实现的学生组成。他们的价值观、社会态度等经常与学校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容易引发各种事端,会给学校、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5.同乡型

形成于来自同乡,是高校里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它具有明显的同乡相互照顾、排斥异乡人的现象,也较容易产生与学校对抗。

三、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现象,它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两重性。

1.非正式组织对学校目标实现和学生自身成长具有正面效应

(1)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高职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的“心理断乳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

“大学生虽然经过无数次激烈紧张的选拔才进入高校,却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无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朱玉红教授说。此时非正式组织能为受挫折和失败的成员提供倾诉、发泄、调整和稳定情绪的场合和机会,使这部分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减少不良情绪的积累,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仅靠正式组织的力量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样化是非常困难的。而非正式组织因其多样的组织形式、自发自主的管理方式为其成员的文化创造才能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弥补了正式组织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缺憾,同时为非正式组织校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多种渠道。

(3)有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非正式组织本身为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需要而自发形成,在这种群体内行为高度一致,若能够正确加以引导,会成为一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非正式组织对高职学生管理的一些消极影响

(1)非正式组织是传播“小道消息”的主要渠道。非正式组织传播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不可靠,如果是非正式组织为自身的利益,人为故意制造“小道消息”,并经非正式组织传播,很容易造成其他学生情绪的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调查中,有辅导员反映,当有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对班级提出某些要求未得到满足或对班级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时,或受到老师批评处分时,很容易引起其他成员的同情和支持,从而共同对学校、辅导员产生抵触情绪,形成与班级对立的群体,致使班级、学校正常的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容易产生不良事件。当非正式组织之间产生矛盾时易导致不团结、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个别组织还有可能被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利用,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高职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

非正式组织客观存在于各类高校,虽规模、数量不同,但学生参加人数较多,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个或几个非正式组织中。我们只能接受其的存在,以科学的手段、有效的方法加以管理引导。关键是如何教育和引导,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效应。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减轻学生对非正式组织的依赖。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规律: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时,他们首先寻求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帮助,这时就会出现非正式组织的双面效应。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高校也采取相应措施,开设了心理健康公共选修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减少对非正式组织的依赖度。

2.重视对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管理

任何非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核心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人物,是因为其具有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品格。核心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其他成员,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带动着整个群体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引导好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这一群学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以本人的管理经验来看,可以有意识地安排核心人物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即让他们在正式组织中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增强其责任感,然后再由他们做其他成员的工作,促使非正式组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丰富正式组织的活动,创建校园文化,减小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要尽量组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好、能力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风。调查中有学生抱怨,学校组织的活动太少或活动场地太小,致使他们只有三三两两的到网吧玩游戏。

4.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较高的个人奋斗目标,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他们也努力过、拼搏过,但由于未能如愿以偿,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欣喜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乃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缺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不敢面对现实甚至逃避现实,进而导致了问题型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在企业调研中,也有企业管理人员反映如今的高职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呈现茫然甚至无知的状态。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从而减少非正式组织的产生。

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交往对象、学校制度的遵守情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有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是肯定存在的,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而科学有效地对高职院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和引导。

参考文献

1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 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5 魏彤儒、郭孝锋.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6 李 健.论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自我教育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7 扬正书、扬永奎.浅谈提高非正式组织作用的渠道与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工作信息化能力提升初探 下一篇:谈非智力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