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整体把握 提高阅读效率

时间:2022-09-09 07:28:09

引导整体把握 提高阅读效率

摘 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现代阅读追求综合效果,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语言训练,都力求统摄全文,驾驭整体。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整体;把握;方法

现代阅读追求的是综合效果,无论是在课堂研究课文,还是在考场解答试卷,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语言训练,都力求统摄全文,驾驭整体。整体阅读解决的就是对文章基本内容、基本面貌的把握。它是进一步研读文章,对其各个侧面、各个局部深入开掘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的主要内容

(一)把握文章的总体印象。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写作意图的体现,即文章的整体意义。阅读文章首先是感知主要的东西,得出总的结论,暂时忽略一般内容、次要方面。这主要的内容就是作者运用了哪几项主要材料,表达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例如,阅读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环境气氛等领会主题;阅读散文要从主要人物、事物、景色等品味作者旨意;阅读议论文,要从中心论点和与中心论点发生联系的分论点及论据中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阅读说明文要对事物或事理的说明过程、方法抓住说明的特征。

(二)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什么是思路?张志公先生说:“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种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张志公《怎样锻炼思路》)换言之,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结构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布局。

如果说,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的问题,那么,结构布局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材料犹人之“血肉”,主题似人之“灵魂”,结构布局象人之“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骼”,血肉、灵魂无所依附、寄托。没有完整、匀称的结构,文章不能楚楚动人。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要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整体把握的基本方法

(一)破解题目。

给文章标题加定语。学生在给课题加定语以及说明为何加这个定语,都需要用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来说明,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给《中国石拱桥》的前面添加修饰成分,学生添加的成分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如“古老的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中国石拱桥”、“世界著名的中国石拱桥”、“美丽而且坚固的中国石拱桥”、“古朴灿烂的中国石拱桥”、“造型奇特的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多姿多样的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独一无二的中国石拱桥”。同学们添加的都不错,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而且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是指概括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的主要内容。概括的精炼程度不同,可以是写出一个句子来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可以是用一两段话来反映文章的梗概。概括的认知过程一般为:确定主要信息;删去琐碎的、冗余的信息;浓缩信息,用抽象的语言代替形象的语言;把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联系起来,即把概括的句子组成连贯的短文,使概括反映了原文内容的层级结构。其教学模式如下:首先,教师对“概括”作出定义,即“从阅读中获取重要的信息。”接着,教师解释和示范寻找主要观点的过程,说明对主要观点的支持证据的重要性。然后,教师介绍概括的认知过程并作示范后,学生运用规则去概括一段文章。最后,教学生概括多段落文章的步骤,即写出文章每一段的概括,综合各段的概括为一段话,对这一段话再进行概括为一句话。概括文意也要考虑到文体特点:记叙文就要从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方面进行概括,了解文章所讲述的事件的全貌;议论文就要感知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概括出它们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全貌;散文概括各个事件、各个人物不同事情,概括写景抒情的基点等。

(三)复述内容。

课文复述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课文复述是对原文的语篇内容的再现,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复述技能的增强和对语篇的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随之提高。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消除学生因担忧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次,在开展课文复述活动时,教师要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复述常见的方法一般有借助文字、图、物等进行有控制的复述课文活动和由学生自己自由地、独立地进行复述,并且复述中对原课文加以改造、更新。复述时应注意把多种形式交替或混合使用,口笔头结合、复述与背诵相结合。

(四)反复诵读。

要使学生进入“整体把握”,实用而简单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看一个成功课例: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不难辨认,这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已融进了教师的“教”,正是在教师的催化下,学生才在此时此刻与文本发生独特的遭遇,学生才“热泪盈眶”地体味了作品的“滋味”。

总之,我们在阅读引导中,无论是讲作者的生平,还是介绍时代背景,都要从整体出发。唯如此,才能为朗读和背诵打好基础、作好铺垫,使学生读得更快更好,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从而扎实地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上一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和实验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