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时间:2022-09-09 02:25:46

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摘 要:传统文化符号是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是表达民族深情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主要载体,然而在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民族文化符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单一的代表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在设计传统符号时,更多的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究艺术设计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运用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民族文化符号;运用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传统文化似乎已经彻底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只能通过报纸、网络、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渠道感知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快要真正成为历史“符号”了。

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方式,传统文化符号在坚持民族历史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还应融入国际化通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艺术才能变得世界化、现代化,从而得到全球的认可和赞扬。

1、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运用的问题分析

在传统文化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选取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范围过小,内容含义浅潜。其形象设计大多依靠文化形态中最表面的器物文化,例如,古代玉器、青铜瓷器、木艺家具等等历史悠久的工艺作品以及附带的装饰物品,又或者是古代房屋建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等等。选取这些古代物质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主要对象,除了民族符号能最直接反映华夏民族文化特点这一因素以外,还因为这些民族符号加工成设计语言应用到设计中十分方便快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选取符号时的惯事实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器物艺术理解不够彻底造成的,所谓惯就是设计者只能停留在对器物的表面理解上,无法深入感知器物包含的精神领域的深远意义,机械性、习惯性的进行设计行为,例如古代人们学识礼仪、行为习惯、生活习俗、诗书思想等深层次的文化形态却完全被漠视了。第二,在设计过程中“生拉硬拽”的使用传统文化符号。一旦要求设计内容具有中国特色,设计者通常就是使用太极、龙、书法、水墨画等符号,这些元素在设计者脑中似乎已经成为固定形式,只是意味的机械设计,不会推陈出新。有时候根本不参考现场环境以及所选内容是否真正符合作品的特性。例如,倘若在手机上设计太极图形,设计师在思考怎样设计之前,首先要去找太极和手机的关联性和共同特点。只有在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才能合理的使用民族符号。

“重构”就是将选取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加工重组,塔直接影响到设计成功。目前,设计师在重组方式和构建方式上手法都比较单调。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内容,设计师无法进行吸收、消化和重组。另一方面由于对设计内容含义和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关联理解不到位,要不就直接将文化符号生硬切布甲解释的应用到设计作品中,要不就将文化符号等同于外部装饰不假思索的应用到作品美化中去。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作品没有变化,符号也没有变化,两者之间并没有合二为一,所谓的中国特色设计也不过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模仿秀。

2、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方法

2.1“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哲学家李厚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曾提到,我国在设计民族文化符号过程中其实可以采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方法。是指引入西方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在中国特色艺术设计之路。其中的“体”说的是本质和原则。而重点则是“用”字。他认为要用西方的理论知识,思想技术来改变我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西体中用”确实是一个适合中国特色艺术发展为全球化的好办法。

2.2当代艺术创作中偏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民族的即是全球的,华夏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一定要加以传承和发展,使艺术挣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单调的现象,突破艺术模式的单一化。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转变、思维模式,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比如,在外国人眼中,龙是一种口中喷火,身长利爪,凶猛动物,象征着残忍、邪恶和危险。然而在中国,龙则是权力、财富和威严的象征,具有祥和之意。

2.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文化世界化现象使人们在认知方面产生了巨大转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再一次成为焦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我们应该吸收和接受外国文化的精髓,将其应用到我国自己的作品设计当中去,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能够使艺术符号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使传统的符号模式得以发展和延伸。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以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为主要对象,参考和借用西方的文化理念,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大部分艺术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更倾向于“中为主,西为辅”,较多的加入中国传统符号内容,在作品中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2.4异形同构

这种方法在平面广告招贴中比较常见,这种方法是把两个毫无联系的图形拼凑在一起用来表达中心思想。通过异形同构可以完成一部分民族图形的再生工作。由于变异的差别,元素重新组合后,有些可以保持原来的部分特征和形态,但是有些可能转化为别的存在形式。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的问题.滕守尧[M],译.南京出版社,2011.

[2]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易思羽.中国符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解密癌魔的“老不死秘术” 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英语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