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9-07 11:15:01

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再工业化的核心是重振制造业,而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重点在于以技术革新引领制造业复兴。随着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的推进,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土地为主的生产成本优势却在减弱,导致部分制造业流回到美国。为把美国再制造业化的挑战转化为中国制造业改革的动力,中国应该从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法制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才能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动中保持竞争优势。

【关键词】美国再制造业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启示

一、美国重振制造业的原因

1.重振制造业是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不再,政策利好效应渐退,制造业在哪里选址不仅看成本还要看生产率,中国生产效率相当于美国的10%,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再加上运输、税务、供应链风险等因素,中国制造业成本相比美国的优势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发展的根基,而制造业正是实体经济的骨架,为振兴实体经济各国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展开激烈竞争,这也迫使美国政府加快推进再制造业化战略。

2.重振制造业是美国“亚太再平衡”转型的战略性举措。全球经济失衡的主因是美国的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对东亚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巨额贸易赤字以及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增幅呈放宽趋势,迫使美国外债增幅迅猛,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变成美国最大的“债主”,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美国不景气的制造业拖累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持续下降。为收窄贸易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差距,美国需要把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提上日程,重视增加商品贸易出口额,这有利于消减美国财政赤字进而实现亚太再平衡转型。

3.重振制造业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主引擎

首先,重振制造业有利于美国培育高新技术实践基地,过去美国把高新技术所在的研发设计环节放在本地而把生产实践置于发展中国家。其次,将高新技术制造业回迁美国,能够节约保密成本。美国本土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非常健全,不用担心商业机密泄露。最后,重振美国制造业够为美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收窄美国收入分配差距,增强美国中产阶级的话语权,进而对美国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美国今后制造业工作的增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可能不会再回来,但新型制造业工作比如自动化、三维打印等不会外包,留在本土,另外,新能源、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也是制造业回流的重要优势。

二、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框架与战略目标

1.战略框架。2009年12月,美国通过《重振美制造业框架》传达了“抓住未来制造业的机会”这一观点,主张舍弃劳动力高度密集的、资源消耗过快的制造业,专注于清洁能源产业、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2010年3月,奥巴马政府提出“国家出口倡议”,宣称2014年出口要达到2010年的两倍。同年8月,公布《制造业促进法案》,此外,《复兴与再投资法案》、《清洁能源法案》等均立足于重振制造业的发展战略。2011年6月,美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构筑官、产、研、学合作机制。同月,奥巴马提出“选择美国倡议”,旨在鼓励对美投资,通过创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2012年2月,美国宣布“建设更强大经济”计划,并且成立了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提高了相关部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率。2013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将在年内完成3座同类型的研发基地的建设,并且号召国会努力在全美打造具有15座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2014年奥巴马国情咨文讲话中将施政焦点进一步向重振经济、壮大中产阶层、促进社会公平聚拢,特别突出以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为重点重振美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性。2015年内奥巴马政府还将建立四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包括成立集成光电子制造创新研究所、智能制造的清洁能源制造创新研究所等,以智能制造弥补劳动力成本劣势。

2.战略目标。综合来看,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在增材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数码科技和数据管理技术、国防、航天、工业机械等,其战略目标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放大竞争优势,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美国力图在重振制造业的过程中发挥其创造性、本地性和低成本的特点,专注于高端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的研发,确保制造业强国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抢占全球制高点,主导全球经济,支撑未来经济发展。

三、美国再制造业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结合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的制定,中国在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进程中所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在于: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的工业过分重视制造环节,轻视研发、设计及品牌建设,价值的增加值过低。2.缺少注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制度保障,而这类市场宗教式的信仰恰恰是美国经济最大竞争力。3.教育体系正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在当代中国,高校的评价体系更多以学术为主,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的成绩并不是职称评定的标准,这极大消减了高校科技人才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情。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

美国制造业的振兴引领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势必会为世界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而中国亟待推出新的竞争优势,借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通过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方式,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高科技产业联盟。协同推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3]。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进行针对制造业企业特点的产品和业务创新等。再次,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发展和挽留技能型人才。最后,政府应该为企业创优法制环境,更加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吸引外资流入本国,为创新创造提供资本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向晨.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动向及影响 [J].国际经济评论,2012(04).

[2]庄芮.美国重振制造业:动因、成效及其影响 [J].现代国际关系,2013(08).

[3]张迎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升级路径分析 [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上一篇:浅论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加强女职工工作 下一篇:关于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