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漫步之探寻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

时间:2022-10-26 07:40:49

建筑漫步之探寻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

摘要: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是一个特别的设计师,与其说他是在做设计不如说他是在雕琢建筑,如同制作他的玻璃制品一样细致。通过对卡洛斯卡帕建筑的漫读,并以布里昂墓园为例,从点滴的细节上去品味建筑,感受现代少有的一种设计状态,即斯卡帕设计中如古典音乐般的厚度。

关键词:斯卡帕 布里昂墓园 细齿线脚 细节 双圆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6-02

一位由希腊来到威尼斯的拜占庭人,一名没有建筑师资格证的建筑师,一个对先锋艺术鲜有兴趣,一心只沉浸在自己设计世界中的异类,一颗敏锐到可以将建筑精雕细琢的大脑,一个以“11”为模数的数字游戏之谜创造者,简单与复杂的矛盾体构成了卡洛斯卡帕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卡诺・斯卡帕1906年出生于威尼斯,早期成为玻璃工艺设计师的经历对其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玻璃材料的难掌握性和工艺制作设计上的精准性,使得斯卡帕在对材料的处理上有着异乎寻常的能力,同时由于拜占庭文化对斯卡帕的影响使得其在设计上也越发注重于细节的处理,他对细节的把握和关注与修改是几近疯狂的,因此,斯卡帕设计周期也随之不断延长,慢工出细活下的“斯卡帕建筑”是否会变得更为特别,并值得去细细品读?

斯卡帕主要的设计作品包括卡洛瓦美术馆威尼斯建筑学院大门史丹帕立基金会改建及花园设计维若那旧城堡改建奥蒂维提圣马可广场展示中心维若那公共银行布里昂墓地等,通过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思考也伴随着斯卡帕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其自己的设计风格,如“z”字形门,5.5cm×5.5cm细齿线脚,“斯卡帕的双圆”,和其特有的转角处的处理方式等不断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图1),他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把一个个的小细节藏在他设计中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在有意或无意的一瞬间发现它,从而更加激发人们对其作品的不断探索、猜测、遐想。

1布里昂墓地

布里昂墓园是著名机电公司偌・维嘉(Bvion-Veqa)创始人的家族墓园,是奥多里安・布里昂的遗孀为她刚刚离世的丈夫,在他的出生地圣・维托(st.Vito)建造一座墓园,除了有叶落归根的想法之外,也是希望能为这个家族提供一个永久的记忆。斯卡帕对布里昂墓园的设计长达十年,这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一件作品,在布里昂墓园的设计中几乎包含了斯卡帕大多数的设计特点和细节,通过对声音的感知、材料的处理、建筑尺度的把控以及其特有的模数的运用,让人至于墓园中在视觉上感受到黑与白、远与近、混凝土细齿的线脚,听觉上时而宁静时而吵杂,在心理上或压抑或沉寂,这也是他对死亡的一种解读。

(1)墓园的外墙及墙边道路

在经过一片玉米地之后,便可以看见墓园的外墙,这面倾斜的墙面是需要结构支撑的,所以垂直于地面的混凝土相当于立柱,斜墙仿佛是一个城堡的城墙,守护着墓园,在墓园内侧的这面斜墙下面有一个走道,笔者认为这条走道的设计初衷不是提供给人走的,首先通常情况下这里的通道并不会被发现,其次,这段通道也并不利于人去行走,又具有非常重的压迫感,当进入园内走在墙边时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压抑,加之每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小的突起,从空间尺度上和人体工学上来说,这面斜墙每三步肩膀就会被撞一下墙,就如同撞台球一样,直接将人弹回来,但似乎这面墙的设计初衷就是需要这样,通过一面墙仿佛就是一个禁锢人或者是灵魂的设置,任何人进来都似乎有无法逃脱的感觉,以此传达斯卡帕对墓园围墙设计中“禁锢”这个概念以传达死亡。

(2)园内的道路导向

对于斯卡帕墓地道路的设计,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其特点就是墓地中有的道路是戛然而止的,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路径的规划方式似乎是追寻着某种图案,而不是按功能需要设计的,对于这样的设计笔者认为是斯卡帕有意识地通过设计让人在墓地里面形成一种漫步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路面的规划设计,迫使人们丧失一定的路面线索以达到迷失在这个墓园之中的目的,并以此来传达出对死亡的一种迷茫的状态。而循着水声又可以寻找到另一段通路,最终并被引导到双圆环的蓄水池边,小型水池有两个出水口,并相互联通,但有意思的是,两个出口一个水流湍急一个相对平静,在往边上就是一个完全无水的,水从出水口流出,之后往下延伸,到了另一头较宽的水面,同时水底很大的鹅卵石导致水在不同地方的声音会变得不一样,水流入端头进到主入口之后就会钻到地底,又只是剩下水流动的声音,寻音踱步,跟着水的声音走就会找到沉思亭,水就是一个隐形的引导器,引导行程或者是一个“节点”连接着“片断”的路径,于是,建筑似乎有了“发生器”。水池的水面时动与静的,水流之声时隐时现,道路走向时断时连,就如生与死一样,一动一静,一个归于光明一个归于黑暗,神秘但又似有迹可循,仿佛生死循环。

(3)沉思亭

沉思亭恐怕是斯卡帕设计过的案例中最投入心力与时间的设计,在他的档案中一共有超过1千多张图纸与沉思亭相关,亭子的本身立于混凝土基础上,犹如“浮板”一样“浮”在水面上,4个大小各异不对称的合金件链接上铜块共同组成四个支架,而这四个链接件又使用了四分之三圆线脚的处理方式(图1)站在沉思亭里面,透过“斯卡帕双圆环”的开窗可以看见双圆构图形成的远与近(图2),“双圆环”是斯卡帕设计中的母题之一,小到设计中的节点大到建筑外立面构成皆被广泛应用,通过“双圆”开窗里可以看见夫妻墓地和是教堂,还有是山上的一个废墟,在《卡诺斯卡帕空间中流动的诗性》一书中提到:“斯卡帕在这个亭子设计的草图中不断出现不同姿势的人体向前方凝望,其中包含了一位具有4双眼睛的人,这些人体似乎暗示着斯卡帕认为开口和视觉的框景具有敏锐的关联性”。双圆环像极了一组双眼向前探望,而一道水流则由沉思事前的荷花池中沿着墙面一直向布里昂夫妇合葬的拱形墓区前行,水池、草地、夫妻墓、园墙、教堂、天空组成了沉思亭的前景,于此同时沉思亭也是墓园中唯一个可以将大部分墓园收入眼底的平台。

(4)夫妻墓

对于夫妻主墓室而言,它的形质来源应该是与基督教的传统有关联,即“半壁龛”或者是“方舟”,同时以黑白大理石为材质的5.5cm×5.5cm的细齿线脚收边,主墓室里面埋葬的是企业家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他们的儿子葬在他们的中间,这对夫妇的棺木是微微倾斜于中间的,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在和父母睡觉一样,一般在床上父母会把我们放在中间,同时都会面朝我们侧卧而睡一样,从斯卡帕的主墓室的设计图中看到,孩子的墓室横跨在夫妻二人墓之间,似乎预示着轮回。

(5)原墓园的主入口的玻璃门

在墓园廊道中设计的大门,从材质上来说,斯卡帕依旧是将几种他热衷的材料组合起来,运用的是他惯用的玻璃和夹具模式以铜质节点结合无框玻璃组成大门的主体,通过铁质构建进行节点的连接,而在门的开启方式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并非左右开合,或者推拉,而是下沉,它是需要人力将门往下压,而悬挂在外墙面的精密滑轮系统可以使得玻璃门稳定下沉(图3),将门要压到水里面,同时这个门是有浮力的,而且门的重量上也应该有所考量,当门压被下去又升上来的时候,玻璃上挂满水珠,加之以斯卡帕在屋顶也做了很特别的设计,顶棚(图4)的天井正对着大门,在下雨时,雨水从天井飘落下来,滴到这里(图5),然后通过这六个口下到下面去,就是说这个是在室内的走道,就是刚才那个门的前面,如果下雨的时候你从这里过的时候从基督教的礼仪来说似乎受到的是一个双重的洗礼。

(6)礼拜堂

墓园中的小礼拜堂是用于举行葬礼或其他一些礼拜等仪式的,不仅提供布里昂家族使用也可以给周围的村民使用,斯卡帕设计的礼拜堂以南北向45°的角度设计落成。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个角度会有一些和细微的设计朝向夕阳,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很浓重的阴影在5.5cm×5.5cm细齿线脚之下切割着天空和光线(图6),由于角度的原因使得小教堂与其他的建筑较之于线脚表达的更为强烈,也正因为45°的斜切角度,使得阳光并非直接照射,使得墙面上金漆漆成的符号处于阴影之下,在光线的反射下使得其更为显眼,这个细节的设计让人联想到伊斯兰教在雕刻伊斯兰文字的时候也使用了同样是以斜45°的去刻,以达到在阴影里面就闪闪发光的视觉效果。细楞线脚,金漆、阳光使其充斥着神秘气息。礼拜堂的大门用混凝土灌注包以铁件的框体,大门的转折节点处也充斥着斯卡帕的细节设计,以铁质垫片为底座加之四分之三的铜质细齿线角转轴连接着大门,同时以斯卡帕双圆为大门的开合门栓(图7),组成了礼拜堂的门前细节设计。

进入小礼拜堂之后角窗的设计让观者的视觉直接被吸引住,窗角的高度比地面还要低,它这样开窗的目的是让礼拜堂外的水投射进礼拜堂内部,正如很多斯卡帕的设计一样,他总是关注着建筑内与外之间的交流,礼拜堂外的池塘里也设计了细齿线脚,光线通过礼拜堂外水中的线脚和水面反射进礼拜堂时,池塘就会变暗加上水里面游来游去的鱼与细齿线脚的呼应的,那么这里的鱼似乎就会变成游动的精灵,这些鱼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会泛起淤泥和波纹,使得线脚看上去时有时无,所营造一种迷幻气息,同时,池塘里的细齿线脚也增加了光影的层次,进一步加强了神秘色彩,如果没有线脚,那么水里的鱼就是普通的鱼,不再成为点缀建筑中的一个细节或者是元素,斯卡帕细致的处理每处小细节,而细节与细节之间又有着相互交织的联系,通过细节间的交织联系最终形成了更为细致的细节进化,往往量的变化最终会形成质的蜕变。

在礼拜堂天井和天窗(图8)的设计,以5.5cm×5.5cm木质细齿线脚构成,天窗的符号意味很重,其实这是两个天窗,一个是让光线进来的天窗,一个是用金漆涂摸的天窗,在进光的这个天窗下是个讲台,而涂有金漆的天窗下则是在祭祀时放棺木的,西方的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在人死后人们把尸体先放在这个棺木里,人是躺在金漆下的这个棺木里,逝者在金漆的天窗下面灵魂飞向天堂,生者在透光的这个天窗下面祷告着,一眼天堂一眼人间,一生一死交织循环,所以这边又似两重的天光。

2结论

斯卡帕做设计的状态就犹如他是在做一件精工细雕的玻璃艺术品一样,不断细化,不断制作细节,细致到了面面俱到的程度,但面面俱到的设计模式在建筑设计这样一个具有一定体量和尺度上的设计中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特立独行的斯卡帕却真实的做到了这种极致细腻,面对布里昂墓园不住让人深思,假设斯卡帕的生命轨迹并没有停留在1978年,是否他还会进一步地细致化下去,再进一步的设计中他又会对布里昂墓地的那一个角落绘制上他的设计稿,在整个墓园的所有细节节点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节点与另一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这些金属的节点和周围环境的一个并置关系,而非设计节点的本身,所以大部分的理论家都无法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他,因为斯卡帕说的也很少,但是他们会从构造本身和建构本身去解读,这样会带来一个偏见或者一些片面的阅读,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设计得这么细微,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到而且愿意去关注的,曾有位印度的建筑师叫科里亚,他曾经和一个英国的评论家发出了现代的建筑设计已经丧失掉古典音乐的那种厚度了的声音,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具备那种厚度了他的这个厚度是对信息厚度的一种认知,它和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事物就发生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关系,这些非常复杂的关系笔者认为才是形成了作品厚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部分是要细心地去体验的,恰恰相反的是大家现在很了解的非常熟悉的作品做得缺少了它这样一类的厚度,斯卡帕的建筑不仅跟风、天空、气候、土壤、植物有关系,更与一处转角、一个节点构建、一种声音的转变、一次目光的凝视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建筑就只是一件非常孤立的一个东西。

上一篇:关于“家庭教育资源” 下一篇: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