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资源”

时间:2022-10-15 12:20:09

关于“家庭教育资源”

我的牛津房东马瑞娜是个单身妈妈,一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得十分开心。两个女儿既乖巧又出色,都长得金发碧眼,一副人见人爱的小天使模样。马瑞娜家没有汽车,两个孩子爱骑车上下学,只有天气极端恶劣时才去乘公交。马瑞娜家没有电视,只有个简易显示屏,周末有时会拎出来,大家一起看个大片或什么经典,平时一直蹲在墙角里。曾问单身妈妈马瑞娜是否觉得辛苦?孩子们看到别人家越来越好的条件有没有眼馋?马瑞娜淡然一笑:“没有啊,她们不会的。我觉得我已经给了她们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她们看得到,也能理解,会明白。”马瑞娜说得很有信心,但我还是从她急促的吐字中听出了几分不安。

令我惊讶的是马瑞娜竟然用了“教育资源”一词!如果不是素有家教自觉的家长,“教育资源”恐怕仅限于出现在教育行政管理者或教育专业人士口中。我国有注重家教的优良传统,但大多的家教是一种自发状态,家庭教育资源是人生首位教育资源,但了解家庭教育资源并能合理配置的家长却是凤毛麟角。家庭教育资源包括了对子女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如: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子女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等,都是。有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意识且能做到合理配置并科学利用者,在近现代家教史上,比较有影响的要数曾国藩、梁启超和傅雷三位。他们不仅子女教育得很成功,其家教理念还形成了家教经典,即《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与《傅雷家书》。不过从家庭教育资源整合、挖掘和利用的角度看,曾、梁两公显得更有特色。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开掘家庭教育资源,而且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了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文正公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一般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但曾氏后裔历经百余年不衰,至今绵延至第8代,有突出成就者多达240多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曾国藩留给子孙的“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等教诲遗训,几成后世子孙的行为准则。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梁启超也是一位巧用家教资源的典范。他在教子育女上全面投入尽心尽力,其所育九个子女有三个“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航天专家梁思礼于1993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也各自取得了骄人成就: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有《艺蘅馆词选》;三子梁思忠是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等职;四女梁思宁是革命军人。梁公之后可谓个个品德高尚,人人才华出众,学有所成,都是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材。梁启超的家书中娓娓道出的亲子之情,是其家教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梁启超语言平实,贴近寻常百姓,其引导子女通过各自努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俗业绩的经验,在当今仍富有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但我们似乎不能说马瑞娜家庭是个幸福家庭。马瑞娜离婚已近10年,在我们眼中是个不完整的家。但英国人的婚姻观和我们有很大差异,这个家里无论是马瑞娜还是孩子们似乎从未有过缺少一位家庭成员的暗淡情绪,她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谈论弃她们而去的那个人。从某种角度看,婚姻现状也是家庭教育资源,且是对家庭有着重要影响的资源之一。两个女儿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更疼妈妈。令我特别感动的是:每晚洗澡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女儿下楼来煮好咖啡端进浴室里共享。第一次我看到三个杯子中有一只奇小无比超级可爱,便问煮咖啡的小女儿“你的?”答曰:“不,妈妈的。”说完还无奈地耸耸肩宽容地笑着:“没办法,她就是喜欢这只小杯子!”我也哑然失笑。这个14岁的小丫头这时候俨然是个溺爱孩子的小母亲!料想这时候的马瑞娜,浸泡在温润的浴液中,在芬芳的水气里,轻轻呷上一小口女儿煮的咖啡,恣意享受着孩子反哺的母爱,那是何等的幸福、惬意!反顾自己从未受过女儿如此“厚爱”,还禁不住心生几分醋意。

大学学历的马瑞娜现在是全职母亲,靠政府补贴和间或的文字校对工作贴补家用,没有工资收入。与一般家庭主妇不同的是,马瑞娜除了掌管整个家庭的内政外交及买汰烧实务之外,还独自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也许正因此,马瑞娜才会有家庭教育资源的概念。现在想来,马瑞娜其实还真用了不少心思来配置有限的资源,实施她的家教计划。每天早晨孩子们上学时,马瑞娜都会雷打不动地站在门口与她们一一吻别,母女相互祝愿“精彩一日!”然后她伫立路边,目送孩子们上学直到拐弯不见了才回到屋里,之后开始每日家务。在我看来马瑞娜根本算不上是家务好手:动作谈不上麻利,安排谈不上机巧,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如果卫生检查,恐怕连“尚清洁”都得不到。但马瑞娜真的每天都很忙碌。无论多忙,她每天中午都要蜷缩在沙发上看一会儿报纸,无论多忙她每周都要去两次图书馆阅览(她还是一个读书会的负责人);每周三下午还要和孩子们一起上一次拉丁文课。我从未见过亲子同堂补课,很是好奇。从前常常听英语老师讲“拉丁”词根,感觉拉丁文似为英文之母。出于好奇申请旁听一次,受到热烈欢迎。老实说拉丁文课堂上,马瑞娜也算不上是好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出错,有时被老师指正,有时要孩子提醒,但毫无疑问是最认真的学生,并且有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课间还有提前准备好的茶点,师生同饮,这个家教课无疑成了马家幸福的学习时光。

英国孩子周末补课的很少,马瑞娜两个女儿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了一种乐器,但两个兴趣课都安排在周五放学后而非周末,因为马瑞娜家的周末很紧张。周六全家去购买下个一周的食品和日用品,周日全家去教堂做礼拜。购物或礼拜回来往往已是下午一两点,但每次回到家都很兴奋,不是买到了物美价廉的东西,就是见到了好久不遇的朋友。我总觉得英国人的矜持是在派对时摆出来的造型,实际上很多英国人生活中的兴奋点很低。马瑞娜母女仨放肆的笑声有时能将屋顶刺破。英国人的星期天午餐一般都是一只背上涂点牛油、码上土豆的烤鸡,每次礼拜回来打开烤箱总能听到一家的惊叫和大笑,次次如此。我实在纳闷:这莫非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正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家庭教育资源是一个构成较为复杂的结构,有主客观之分。家中的影响者构成、文化程度、职业构成、经济与社会地位、学习条件、居住条件及书报音像资料等属于客观性资源;而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家庭气氛、学习气氛、家长期望、学业支持等属于主观性资源。这些宝贵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培育出了无以数计的新生,也造就了生性各异的子女。民间有“一娘生九等子”之说,“九”是古汉语中的极数、阳数,也是个虚数,言其多。多子女家庭中子女的人生之路则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家庭教育资源中包孕了子女发展的若干基因,这在多子女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家庭同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多子女家庭更利于将潜能变为现实。多个子女之间既可能有性格上的迥异或互补,也会有社会角色的互补和呼应,并为家庭教育增添新的资源。

马瑞娜的两个女儿,老大安静敦厚,老二活泼开朗。长女爱好文学艺术,次女喜欢数学和运动,马瑞娜谈及两个孩子的未来,觉得两个小天使反差巨大令她十分激动。常言道“多子多福”,子女越多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越高。用进废退,在某种程度上倒是子女稀少的家庭反而会浪费不少优质家庭教育资源,且容易出现子女教育的偏差,如: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独生子女自然成了龙子。但很多父母又希望一个孩子能具备九个龙子的能耐。结果是:很多孩子被过分“教育”。曾有研究者指出当下家庭教育的“五过”(过多干涉、过分强调、过分保护、过度期望和过分处罚),笔者觉得言之有理。

于丹认为家庭教育“是建立价值观的地方”“是因材施教的地方”“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它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因而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这个自在、自为、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的宝贵教育资源,都不可或缺。

上一篇:精心设计寓趣课堂 下一篇:建筑漫步之探寻卡洛·斯卡帕的布里昂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