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分析

时间:2022-09-07 10:45:06

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分析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第三次经济转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百强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积累了鲜活的丰富的宝贵经验。本文以苏南百强村为案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它们的经济转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农村现代化 百强村 经济转型 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第三次经济转型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正向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新型基本经济制度过渡。在这一时期,苏南农村生产力迅猛发展,传统的二元结构壁垒被逐步打破,呈现出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江苏实行率先发展战略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一批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行村。这些村不仅承担着本地的经济转型任务,还承担着现代化示范村建设任务。

本文紧密结合苏南百强村的实际,立足宏观视角,在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南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提炼与概括,力求使其观点明确、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体现规律性。这些现代化先行村的经济转型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日趋工业化和技术现代化

苏南百强村在村域产业经济方面,普遍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采取了“以企带村”、“以工富村”、“以工哺农”的发展模式,相应建立起本村的工业产业链。它们通过对原来的村办企业改造升级,本村集体资产与外部骨干企业的重组,组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集团,并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工业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发展。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产业向低能耗与低污染方向发展。现阶段,苏南农村工业化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农业阶段,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虽然农村工业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选择的却是一条高成本、高产出、低效益的发展道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负荷日益加重,客观上要求农村工业必须选择低能耗与低污染的发展方式,这必将成为未来若干年内苏南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苏南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安全化和国际化方向深度拓展。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必然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发展领域。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主导技术是新型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与微型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激烈竞争中,高质量、高效益和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方式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制造技术已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以集成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以工艺为突破口,形成设计与工艺的一体化;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为主体;产品设计是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设计;强调人、组织、技术和环境的集成及绿色制造;整个制造过程不再是一个离散的生产过程而是一个高度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现代制造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微型机械与微型加工技术、纳米科技与纳米制造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现代工艺技术又进入了另一个全新领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在致力发展单项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开始寻找全新的现代制造系统。在柔性制造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苏南地区的农村工业设计模式向“新四化”方向发展。百强村工业设计的先导技术可以概括为“新四化”,即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技术与艺术并重设计、个性化设计,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于农村现代工业设计技术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二、产业布局日趋集群化、园区化和非农化

为促进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近几年,苏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普遍采取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措施,形成了浓厚的苏南特色。“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主要途径是:将村社分散的所有企业集中到经济园区,农民承包地经营权转让给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或其他专业经济组织,以便实施土地的集中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腾出大面积的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企业与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类型与方式区分为:工业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农业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农业园区集中;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分别向骨干企业所在的园区集聚,也有独立建设的(例如物流园区);技术研发中心通常与主导产业的企业安排在同一个园区,也有单独建设的(例如技术研发基地、研究设计院、博士后工作站)。承包地的流转方式多样化,包括集中成片流转、托管承包土地、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土地储备库等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以下5个百强村的数据,说明苏南现代化先行村的土地流转与产业布局正朝着集中化、园区化和非农化的趋势发展。

南京市武家嘴村:2002―2005年,在城郊征地241亩,投资1个多亿建设新村并实施全村整体搬迁。该村建有“金陵武家嘴休闲渔庄”、“千亩联村经济林果”生态高效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四星级会议(文化)中心等9个规模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累计占地2000多亩。现代生态农业园是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5万亩,总投资5亿元。观光型科技农业展示馆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园区目前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3500余亩,桃、梨、葡萄等果品采摘园500余亩;早园竹、有机水稻、花卉苗木等1500余亩,时令瓜果、生鲜蔬菜等设施栽培400余亩。

苏州市永联村:江苏永钢集团及其所属企业自1984年创办以来,累计集中使用土地4800多亩。该村的现代农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使用土地2185亩,平时只用5人管理。作为工业强村,全村8000亩可耕地经营权全部流转给了集体。为提高产出能力,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组建成立了苗木基地有限公司、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现代粮食基地有限公司、花卉基地有限公司和永联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有限公司5个农业公司。

无锡市都山村:江苏三木集团的17家全资及控股子企业,以及都山村域范围内的30多家中小企业,陆续集中到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企业土地征用、标准厂房出租、综合规费上缴、配套设施(水、电、汽)建设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范围内的最优惠政策。为依托中国官林电缆城和官林镇三木化工集中区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该村在统筹科学规划基础上实施园区道路建设及自然村拆迁安置;利用三木电厂和村耕地集中种植的优势,在供电、供地补偿等方面提供优惠,吸引有识之士到园区创业兴业。该村还计划投资2亿元规划设计与建设都山荡农民公园。

常州市五一村:江南实业集团及其下属17家企业,江苏兰陵集团及其下属的5个骨干企业都被集中到村工业园区发展。为构建从科研开发、原料生产到产品生产的完整工业体系,该村投资150多万元建造科研大楼,成立了全国首家村办防腐蚀技术研究所。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的土地超过2500亩。

镇江市飞达村:建有占地2000多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长江港飞达码头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设集货物装卸、转运、仓储和综合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中冶重工项目作为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49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光伏产业园占地550亩,总投资20亿元,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飞达村不仅在本地发展园区经济,还将园区经济模式对外移植,2013年12月与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50亿元、建设周期为8年的科技产业开发区建设协议。

三、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日趋股份化和企业化

这种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两股一改+企业化”的复合型经营方式,在苏南地区的20个百强村,这种“股份制度+企业化运作”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这其中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苏南农村企业(包括原乡镇企业与后来兴建的许多村办中小企业)经过先后两次改制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标志着苏南农村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与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土地流转规模化与产业经营企业化,标志着苏南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中小企业经营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两股一改+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实施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以村(居)社为单位,将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净资产和集体建设用地(含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人,股份股权长久固化,设立集体股、个人股和优先股;以村(居)为单位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按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全权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研究决定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生产与经营事项;对量化股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经营性净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运行与分配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户分期分批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将农用地(包括土地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包括现代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物流园区等),逐渐配套完善道路、管网、水渠、电力、通信、耕作机械、检测设备、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独资或联合组建本村(社区)企业集团,并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园区,采取租赁方式流转土地,按照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股份经济合作社在获得土地租赁收益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社员为园区内业主提供劳务、管理等服务,获得服务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利用自有资本金和经营性资产开展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经营性收益。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可优先进入园区务工并以工资形式兑现其劳动收入,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的纯收益在提取一定比例公积金、风险金后,按量化股份分配给每一个社员(简称“分红”)。

苏州市永联村在实施“两股一改”过程中,10400名村民不仅持有个人股,村集体还持有江苏永钢集团25%的股份,为永联村始终坚持村集体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该村将全村土地流转到苗木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不仅每月拿工资,年终还享受“土地分红”。2008年5月,飞达村成立丹阳市后巷镇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入靠分红。目前,该村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企业化运作。

四、农民就业和收入日趋本地化和多元化

目前,苏南20个百强村的农民转移就业实现途径主要有五种:第一,农民通过在乡镇企业、合作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工作获得比较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第二,农民通过村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度,使用土地量化获得土地股份持有权,在合作社参股并按照年度获得股份收益分红;第三,农民作为私营工商业经营者(例如农产品营销人、个体工商业经营户),获得农产品或中介服务的经营性收入;第四,农民作为所在片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或片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负责人,通过付出管理性劳动获得收入;第五,农民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为工业、农业或服务业的技术性劳动获得收入。

从调查结果看,20个百强村的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很高,农民的职业身份正在发生变化。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在未来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上明显趋于非农化。农村户主对未来职业第一位选择非农产业的占69.4%,从总体上看,非农产业的择业者占多数或绝大多数。这说明,多数农民的非农化择业取向是非常现实的,也是比较理性的。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乡镇企业当职工,一部分农民成为农村新型经济体的负责人或合作经营者,还有一部分农民则集三种身份(农民、职工、股东)于一身。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农民户主的从业结构占比如下:农业劳动者占19.3%(其中部分属于季节流动性工作者);乡镇企业职工占47.4%;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占6.1%;个体或合伙工商业劳动者、经营者占14.7%,乡村党政干部占11%;专业技术工作者占1.5%。就业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总量不同。由此可明显看出,农村大批劳动力已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五、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

农民居住与生活日趋社区化和城镇化,在苏南百强村是通过“双置换”实现的,即:农户使用其宅基地与自建房屋与村里(或综合开发机构)在集中居住地换取新住房,并获得换房(房屋装修)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宅基地和住房置换成相对集中的社区住房,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腾出土地这种稀缺资源,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趋向城市化提供现实基础。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南京市的武家嘴村经营性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村总户数的70%,90%的家庭拥有轿车,50%以上的农户已经住上高档别墅。该村在高淳县城投资4000万建设了南京市第一所9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还投资9800万建设文化中心。该村作为南京市最美丽乡村,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丝毫不亚于南京市区。苏州市的永联村为努力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拥有74栋多层、高层公寓楼的,并实现“小汽车到门口、天然气进厨房、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该村建设的“钢村嘉园”小区,可供8100多名村民住上联体别墅和公寓楼。该村还投资1500万元将原来的永钢商场改造成“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高档娱乐、休闲和系列社区服务。目前,永联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小联小镇”,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街、戏楼、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无锡市的都山村近年来累计投入近5亿元,已建成新型别墅154套、商品房1850套、老年公寓195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商铺超市与基本公用设施,2011年铺设11公里高等级沥青道路,完成都山六村安置房工程,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和河道清淤、湿地恢复和村庄绿化,建成都山小学和附属幼儿园。2012年以来重点建设项目为农业生态园、都山荡湿地公园、中心村和村庄环境整治等,目前,已有85%的村民住进生活设施配套的中心村。常州市的五一村全村劳动力100%实现就业,而且为邻村和外来人员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该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陆续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超8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与改造村办中小学,并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制度;该村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超过300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超过45台。镇江市的飞达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在本村工作,5500名村民就地当上产业工人、公司股东;几百亩耕地由过去的几百人经营减少到42人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该村建设了“幸福里”小区,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贯穿全村的道路可以四车并行,总长5公里的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

目前,苏南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多数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已被多种渠道创收、注重养生和居住环境、生活电器化与信息化、出行开自家汽车等现代方式所取代,其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险等已达到中小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苏南20个百强村的村民生活质量早已率先超过全国小康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苏南百强村经济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典型性、示范性和规律性特征。苏南百强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快速致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成和健全了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包括: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完善对非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强村富民愿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直接动力;现代工业已成为村级财力积累与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农地规模化流转与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资本对农村经济转型发挥了资金与技术的补充与拉动作用。这些先行村和示范村发展致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找准并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形成了鲜明而有个性的区域特色,既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致富,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产业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建设。

(注:基金课题:项目名称: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与示范区建设政策创新思路。项目编号:YB2014011。立项资助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该课题成果于2014年12月22日获得镇江市政府应用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与执笔人:戴子刚。)

【参考文献】

[1] 戴子刚:农村经济现代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戴子刚:农村现代化先行村经济转型趋势与示范区政策创新思路[Z].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度应用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12-22.

上一篇:民办高校提高辅导员角色认同的对策 下一篇:小小学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