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元素中花卉表现之比较

时间:2022-09-07 07:29:28

中西绘画元素中花卉表现之比较

摘要:从古至今,花卉在中西绘画艺术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之一,画家们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绘画艺术的花卉中寄托自己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思。

关键词:中西绘画;花卉;比较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23-01

从古至今,花卉在中西绘画艺术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之一,画家们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绘画艺术的花卉中寄托自己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思。但是对花卉的艺术表现,在中西方画家中都有不同的方式和审美角度,因此,本人分别从以下来略微区分绘画中花卉的中西表现之别,提出本人一丝浅薄之微解。

艺术的探究首先需从起源开始。我们从西方开始讲,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在西方绘画中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是在宗教绘画及以神话故事中。为了赞颂伟大的神灵,肯定要以最美的自然之花来陪衬。在手法上,采用的是古典写实主义。波提切利的作品《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幅画取材于诗人波利齐亚诺的诗歌。艺术家以自己的思想去解释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画面的情节是在一个优美雅静的树林里展开的,美丽端庄的维纳斯位居中央,她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春之降临。在她左右,三位女神(阿格莱亚、赛莱亚、攸夫罗西尼)互相携手翩翩而舞,在维纳斯的左边,春神弗罗娜正以优美飘逸的健步向观者迎面而来,她全身披戴着饰花的盛装,在她的身后是春风之神莎菲尔和一位希腊少女。这种对于人性的赞美,是以西方式的自然之美为依托来表现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强调和谐、宁静、理想的美;而17世纪的美术创作,则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自然的美,尤其是卡拉瓦乔主义完全否定古典主义的原则,追求表现平民生活,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和智慧。所以,对花卉的表现也自然而然地开始遵循真实之美。到18世纪的法国,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狄德罗、卢梭、伏尔泰等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倡导用理性衡量世间的一切,用自然科学和人类文化武装头脑。他们猛烈抨击娇柔造做的罗可可艺术,主张用艺术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以理性反对纯感官的刺激。于是,在法国掀起了向荷兰大师的风俗画和静物画看齐的新趋势。在这个艺术的新趋势中表现很最杰出的画家有夏尔丹和格洛兹等人。由此,对于花卉的描绘便从室外搬到了平民的室内角落里。

相比较而言,中国画中引用花卉为素材的表现则要追溯到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了。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则是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在经历了唐、五代、北宋的发展以后,花鸟画完全趋于成熟。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如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则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兴起于同时。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画家们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以至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

从以上的花卉绘画历史上可以得出中西之差别,中国花鸟画重视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这恰好与西方不同,油画中花卉的表现要求写实形似,色彩求真。在构图上,中国花鸟画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而在西方油画中花卉的构图是讲究立体透视,只体现主题花卉,没有与诗歌书体的联系只是客观直接地表现出来。一开始,中国画画家对花卉的描绘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表现的意境大多是在室外,而到18世纪后,花卉的描绘一般都被单独置于室内与水果之类一起构成整个画面。而西方画家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并因此而发展。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管是古典,还是近代,对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一直是西方画家的创作方法及目的。

总之,对于花卉的绘画表现不论是中国的写意还是西方的写实,都是画家对自然之美的主观体现。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汪涤,吕阳.西方美术和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 下一篇:浅谈艺术创作中观念与形式紧密契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