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量化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欧元货币危机

时间:2022-09-06 08:08:45

美国量化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欧元货币危机

2011年中国经济要面对更多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美国不断扩张的量化货币政策和欧洲国家不断爆发的财政危机,将使中国市场变成大量国际投机热钱的主要冲击对象。去年中国的房价和股市已经受到国外热钱的操作,通货膨胀也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2011年这样的影响还会更加突出。目前运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冲国际游资的操作,政策选择的余地已经很少,克服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波动的收效甚微,选择财政手段和非货币的经济政策,已经势在必然。但是财政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要防止富人越富和穷人越穷的社会效果,要防止向落后的计划体制倒退导致社会矛盾急剧增加的后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加快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改革。

解读1

美国量化货币政策的影响

2011年中国面对的国际金融形势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个是美国持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个是欧元国家债务危机的不断加深,它们使得中国的市场变成大量国际游资的投机首选,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选择,将不得不面对大量国际游资的冲击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挑战。

2009年应对汹涌而来的金融危机,美国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措施,挽救陷入严重困境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2010年美国退出财政手段的政策运用,改由中央银行实施量化货币的政策选择,意在积极促进国内投资和增加就业,加快经济的复苏。美国的量化货币政策,有三个基本的内容,一是继续坚持低利率的政策,保持0.25%以下的联邦基金低利率水平不变,同时发行与通货膨胀挂钩利率为负的长期国债,压低长期市场利率;二是增加央行(美联储)的信贷供给,促进商业银行扩张信贷,增加投资,改善收入;三是实行美元持续贬值,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美国选择量化货币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虽然都是服务本国经济目标的需要,但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充当国际贸易主要结算工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美元贬值,导致国际黄金价格、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给主要依赖国际原油进口和需要大宗商品进口的国家,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次,美国银行扩大信贷,导致热钱大量涌出,进入新兴发展中国家,会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造成剧烈的市场动荡。第三,美元贬值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混乱,引发一系列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并给以美元充当外汇储备的国家造成外汇贬值的巨额损失。2010年伴随美元和欧元的大幅度贬值,日元也做了贬值的调整,估计2011年还会有更多的国家也要做出货币贬值的调整。

中国是世界最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进口有日益增大的需求,中国也是世界上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元资产是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过去的两年,中国的香港和内地证券市场,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国际热钱的冲击。大量套汇、套息和套利资金,透过商业银行和民间投资机构,进入香港、上海和深圳的股市,进入大中城市的房地产,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操作,获取投机利润。2011年美国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影响。首先是国际热钱的冲击,数量规模还会超过以往。热钱大量涌进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超过以往。一方面是美元、日元和欧元一起贬值,迫使人民币被动升值;一方面是更多的国际贸易争端和国际政治压力,对中国提出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要求。其次是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的价格飙升,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现代大工业、大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其中运输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不足40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超过80美元,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也是一年高过一年。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国外热钱大量涌入,加上市场投机的博弈,在给中国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首先是利率政策的选择陷于两难。为了克服国内投资过度引发通货膨胀和投机过度拉高房地产价格,中国需要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但在美国量化货币政策导致银行流动性泛滥和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条件下,提高中国市场的利率水平,就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即只能吸引更多的热钱涌入,迫使人民银行为了稳定汇率而不得不买入更多的外汇,被迫通过外汇占款的渠道向市场投放更多的货币,为物价上涨和低水平投资扩张继续助力。因为美国和日本都是零利率的政策,外国银行和机构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借到低成本的资金,变成热钱进入中国,只要兑换成人民币存入中国境内银行,就可以很安稳地赚取息差了。而且中国的利率水平越高,与美国和日本的利差越大,吸引流入的热钱也就越多。

其次是人民币的汇率决策更加困难。一方面是出口商品的利润已经摊得很薄,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很多出口商的破产,为了保护出口,需要放弃人民币升值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和克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需要加快人民币的对外升值,两个方面难以权衡。与此同时,外汇储备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外汇储备的盘子不断膨胀,外汇资产的货币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外汇管理的道德风险都会随之加大,超过目前政府监管体系的风险防范技术力量。此外,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美元贬值带动其他国家储备货币的相继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折价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第三是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变得越来越短暂。从2008年开始,人民银行应对国际游资的冲击,主要都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债券的对冲措施,以此消除外汇占款渠道投放过度的流动性。但是2011年继续提高准备金的政策空间已经很少了,因为经过持续多次的提高,现在已经接近20%的极限水平,而长期维持很高的准备金率,必然削弱本国银行业的投资贷款能力,而把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拱手让给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可以更多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融入低成本的资金,更方便地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支持中国境内的商业投机拉高大城市的房价,或者制造股市的剧烈波动,在期货市场兴风作浪,从中赚取息差、汇差和利差,完全不受人民银行紧缩货币供给的政策约束。

货币政策的选择陷于两难,政策效果背离初衷,明智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应该转向财政手段和非货币的经济政策运用。包括以紧缩财政的办法应对通货膨胀,以税收调节应对国际热钱的攻击,包括用改革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办法,加快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减少对长距离运输农产品的依赖,包括加快能源战略的调整,节约能源消耗,增加自给供应,加快低碳新能源的发展等,也包括城市人口规划的科学引导,通过搬迁大学和科研机构,减少大城市的人口集中,鼓励和帮助高层次人才到边远的新兴城市谋求发展,扩大那里的市场,吸引人口流入,为他们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解决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果断选择了扩大财政开支支持商业银行改革的措施,取得了十分积极的社会效果。但是现在面对国际热钱的冲击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选择同样的政策措施,只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当时没有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当时的欧洲国家正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经济繁荣,毫无政府债务危机的影子。当时中国的房地产还没有兴起,金融市场也没有对外开放,公路上飞跑的汽车屈指可数。中国当时的问题是流动性严重短缺,扩大财政开支的钱只要存入银行,就足以解决银行的流动性短缺问题,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所有过去的这些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阻挡国际游资的冲击和克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而不是银行的流动性短缺问题,财政手段的政策运用要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和有效的基本原则,不能还是依靠计划体制的权力进行暗箱操作的办法。

美国实施量化的货币政策,要达到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获得突破性的科技创新进展,并且这样的进展能够持续吸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投资之前,美国只能不断采取量化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和应对失业问题。在美国经济难以复苏的条件下,美国量化货币政策产生的大量流动性,除了购买美国国债以外,都要选择国外的投资渠道,而欧洲国家的经济持续恶化,国际热钱又必然选择新兴发展中国家。长期大量的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股市的波动和物价的上涨,而且还有通货膨胀背后存在的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关系的不断恶化,随时可能引发的严重股灾,公众日益增长的恐慌和不满,以及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它们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构成严峻的挑战。政府应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就会逐渐瓦解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能力的信心,直至最终动摇我们共和国的根基。

运用货币政策抵御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要解决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充分提高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政府决策能力,则唯有采取政府改革一个办法。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运用紧缩财政的方法克服货币政策的不足,没有政府改革的配套,不仅可能毫无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现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和人头经费,已经占据了财政预算开支的大头。长期以来他们的干部人事路线和机构编制工作都是不受外部监督的特权,只能膨胀不能压缩,实行紧缩财政的措施,给国企的投资补贴也不能减少,剩下就只有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保、环保和扶贫项目了,而减少这些方面的财政投入,无异于放弃所有长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导致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但是如果政府改革只能始终停留在问题讨论和文件传达宣传的阶段,没有政府决策咨询和对口研究机构的换脑换人彻底改革作为突破口,没有对领导干部提出维护国家宪法和履行社会分工责任的职业道德要求,没有对一把手提出履行岗位责任的专业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监督,要求他们积极组织和依靠负责任的专家队伍为解决各种不断涌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出谋划策,把政府改革的任务真正落实到中央政府的具体决策行动上,则当前的中央政府决策必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两难选择的境地。

解读2

欧元区的财政危机和改革出路

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舆论都在期盼经济复苏的日子尽快到来。但是人们看到欧洲经济的板块还处在继续衰弱的进程,先是希腊、接着爱尔兰、现在又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在排队陷入严重的政府财政危机,法国民众则在频频抗议政府削减财政开支的经济政策,这些变化给全球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冲击。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元国家的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延续,很多金融资产的问题暴露要在债务到期之后。这些问题资产的期限可能超过10年甚至更久,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际货币改革措施,欧元国家的危机必然还会持续恶化,把全球经济拖入黑暗的深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剧烈变动,同样会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2008年的欧元突然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曾经遭受了大约1000亿美元的估值损失,因此从中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趋势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欧元区是指流通欧洲货币的国家,开始有11个欧洲国家组成,3亿多人口,现在则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等13个国家,包括了除去英国和瑞典以外欧洲全部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他们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政治同盟基础上,互相签署共同条约,组织货币联盟,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建立统一的货币储备,发行统一流通的货币――欧元,取代本国原来流通的货币,2002年7月欧元开始彻底取代所有成员国家的货币结算和流通。参加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国在签署的共同条约中承诺五项条件:1、本国通货膨胀不超过3个通胀最低国家平均数的1.5个百分点;2、财政预算的赤字不超过当年国内总产值的3%;3、国债累计余额不超过当年国内总产值的60%;4、长期利率不超过欧元区3个物价最稳定国家平均利率的2个百分点;5、在正式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之前,要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在规定的浮动区间。这些承诺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现在已经大部分无法继续坚持了。

欧元区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是大量境外投资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市场一直是欧洲资本最主要的投资选择,大量的欧洲资本通过各类证券投资和实体投资,流入美国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类投资机构,现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必然重创欧元国家的金融投资,造成欧元区的金融机构蒙受大量亏损,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一次次的金融恐慌。其次是在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本土的投资减少和失业高居不下,经济恢复十分缓慢,又必然减少欧元国家的出口,进一步给欧元国家造成投资下降、失业扩大、贸易赤字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财政开支压力剧增的影响,而且影响的时间可能很长。再次是遭遇打击的欧洲银行业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欧元国家的银行业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很需要中央银行和国家财政的救助,但是欧洲央行和欧元国家的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挽救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

欧元国家普遍存在大银行小财政的问题阻碍危机救助。他们的商业银行多是跨国银行,境外资产和海外投资的资产规模甚至超过本国境内的投资,而每个欧元国家的经济体和财政规模都很有限,一旦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本国财政的任何援助都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救助,摆脱危机的银行也并不一定能够改善本国经济的状况。二战之后,发达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一般都是中央银行出手救助,降低贴现利率和提供准备金贷款,国家财政的力量仅仅充当央行的后盾和维护公众信心的作用,但是因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太严重,超过了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能够担当的力量,所以美国就只好国家财政直接出手救助了。但是欧元国家面对危机的巨大冲击,无法采取相同的财政救助措施,只能等待欧洲央行的救助。缺乏救助的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在有毒资产即将到期的时候,只能收缩信贷和抛售持有的政府债务,造成投资规模持续收缩、失业高居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大和政府债务的价格暴跌等问题。

大部分欧元国家存在财政收不抵支的问题,每年要靠发行政府债务才能弥补当年的财政收支缺口,遇上金融危机,投资下降,失业扩大,财政开支压力倍增,更加依赖债务的发行,此外还有历年积累的大量政府债务,要靠不断地借新还旧才能维持。但是遇上银行收缩信贷,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这些债务的发行就很困难了。新债发行受阻,老债到期偿还就没了资金来源,越是无法偿还,就越是发行困难,财政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就爆发了。爆发财政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政府只能求助外援,否则就不再可能维持政府的正常功能了。去年希腊和爱尔兰已经发出求助,市场传言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会很快发出同样的求救信号。当前美国正在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欧洲央行,让欧洲央行和德国一起购买这些困难国家的政府债务,否则这些国家的政府将难以正常运转,甚至无法抵挡国际恐怖组织的渗透。不仅如此,欧洲商业银行还是大量政府债务的投资人,政府爆发债务危机,对这些银行构成新的打击,如果没有及时的救助,足以引发新的国际金融危机。

欧洲央行赋有维护欧元区经济和金融稳定的任务,但是它的地位只有名义上超越各国政府,实际上却是没有独立财政力量做后盾的货币发行银行。它的货币发行储备十分有限。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资料,它只有767吨黄金储备,只能维护正常的欧元货币流通,不可能挽救成员国的财政危机,过度的欧元发行会给它自己造成严重的支付危机。欧元的地位并不稳定,越来越多的成员国被迫退出五项承诺,将导致欧元面对严重贬值的压力。支持欧元流通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统一的中央财政,要靠13个成员国家通过政治程序修改协议对市场变化作出紧急反应几乎没有可能,一旦遭遇欧元抛售,只能大幅度贬值,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市场恐慌。此外,欧洲央行的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运用,也要受到成员国经济发展差距太大的牵制,增加信贷只对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和获得财政救助的国家有利,提高利率则会加重一些国家的财政负担,加快高负债国家的政府破产。美国采取量化货币政策之后,欧洲央行采取提高利率克服通胀和吸引外资流入的政策,事实证明是一个十分错误的选择。

欧洲央行的货币发行准备,是黄金外汇储备和成员国缴纳的份额,解决希腊和爱尔兰危机的办法,是向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入美元资金增加外汇储备,同时购买求助国家发行的欧元国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流通欧元的初衷,是德法联手统一欧洲市场,与强大的美元市场相抗衡,但是遇到美国金融危机,反而透过欧洲央行增强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如果金融危机能够很快结束,依靠国际融资和欧洲央行的紧急贷款,以及大量收购困难国家的政府债务,或许欧元也能度过难关,但从目前的形势看,危机还远没有到达结束的时候,甚至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因为金融机构存在的大量有毒资产并没有完全消除,欧元大幅度贬值之后,接受欧元充当外汇储备的国家减少,欧洲央行通过自身的债务发行增加储备的困难加大,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恢复十分缓慢,欧元国家还可能爆发更多的债务危机,这些都是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国家不断增多,能够支持欧洲央行的欧元国家就越少,最后可能只剩下实力最强的德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在担心德国有没有这样的力量了。

人类工业化社会的历史上,因为缺乏技术进步动力而导致的经济危机,最后的结果都只有战争和重大技术突破两种解决办法。重大技术突破包括科技,也包括重大的社会改革,现在没有人会希望通过战争途径解决问题,但是重大技术突破或者社会改革同样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人们现在能够想到的可能解决办法,一是放弃欧元,恢复欧元之前的欧洲货币体系,二是恢复金本位,建立与黄金储备重新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但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些想法无法付诸实践。宣布财政破产的欧元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履行欧洲货币联盟的五项承诺了,但是他们不可能退出欧元的流通。因为他们原来的货币已经不存在了,要想恢复原来的货币,必须重建货币发行准备,但是他们的国家财政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力量了。而把货币发行的数量与黄金储备挂起钩来,即便是非常间接的挂钩,都无疑于引发一场争夺黄金储备的新的国际货币战争。美国当前采取的零利率政策和一波又一波量化货币的政策,对欧洲的影响,并没有任何缓解危机的迹象,只有人们对欧洲央行继续提高利率和德国经济继续支持欧元的担心。

德国和法国是欧元区的核心国家,也是欧元区最有经济实力的国家。2003年的统计表明,它们的黄金储备分别为3439吨和3025吨,仅次于美国的8149吨,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位,2007年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0665亿和15006亿美元,人口8214万人和6205万人。其中德国经济的制造业构成比较大,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打击比较小,加上东部并入地区的发展潜力比较大,现在的经济恢复也是欧元国家最好的。但是法国的情况就很难让人乐观了。法国的投资下降失业扩大,社会救济和人口老龄化的财政开支负担很大,金融危机迫使财政紧缩,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各种社会矛盾。人们现在十分担心,一是欧元国家的债务危机还会蔓延到更多国家,导致无法履约和需要救助的国家名单越来越长,直到最终只剩下德国。二是德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是否能够足以支持欧洲央行,不断买入爆发债务危机的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务,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终于过去,新的长期增长终于到来。

欧元国家现在只有发行统一货币的中央银行,没有统一的国家财政,要在欧元区建立一个权力充分的联邦中央财政,支持欧洲央行的货币发行,首先要面对欧洲的政治分裂局面。世界历史上,英国曾经是一个日不落的国家,依靠移民和强权建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镑全球流通,跨国银行业高度发达,但是它的财政制度还是停留在岛国的阶段,最后就只能眼看着殖民地纷纷独立和最终脱离英联邦的结局。社会主义的前苏联,曾经依靠政治强权和建立计划经济制度来克服财政分配制度的缺陷,但是最终也免不了长期的供给短缺和最终的政治解体。只有美国在结束南北战争之后,先后致力于财政体制和货币银行制度的创新改革,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联邦财政制度和联邦储备银行体系的建设,从此才彻底摆脱了地方割据和地方银行滥发银行券的局面。现在欧洲议会正在酝酿发行欧元债券和建立欧元基金的议案,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它们将是建立欧洲统一财政迈出的第一步。但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随着更多欧元国家爆发债务危机,欧洲统一财政的力量逐步加强,现在的欧元国家都会最终沦落到像美国州政府一样的地位,即没有军队、没有货币、没有财政自给,只有表面的政府选举权力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各种社会责任。

根据世界货币流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充分的现实考量,当前笔者的建议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货币解决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改组欧洲央行,继续扩充欧洲央行的信贷发行能力。包括向合格商业银行发行股权认购份额,公开发行长期外汇债务,以及向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融资规模,扩充货币发行准备。2、组织德法意三国货币联盟支持欧元的发行。德法意三国是欧洲货币联盟的核心国家,他们的国家黄金储备名列欧元国家的前三位,合起来超过美国,他们也是欧元流通最多受益的国家,在越来越多的欧元国家陷入财政危机之后,只有他们还有力量支持欧元的流通。3、帮助有需要和有实力的欧元国家重建货币发行准备,逐步恢复他们本国的货币发行,与欧元并行流通,并且接受欧元充当他们的外汇储备资产和货币发行准备。否则,这些国家在陷入财政危机后,他们的政府只有不断减少的政治权力和不断增加的社会责任,很容易变成社会动乱的发源地。如果上述三种途径能够综合使用,互相配合,可以大幅度增加欧元国家应对危机来袭的力量。本次美国金融危机触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估计很难依靠个别国家,或者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去彻底克服了,因此联合更多的国际力量去寻求彻底解决的办法,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明智选择。

2002年建立欧元货币体系的改革,是国际货币主义和银行主义理论偏见的错误结果,它们只顾集中掌握货币发行的权力,而把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全部交给人类战争去解决。回顾人类的工业化发展历史,因为市场交换不断扩大对货币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二战之前的解决办法,都是发动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和货币战,实行竞争性货币贬值和商品倾销,以此增加能够支持本国货币发行的黄金储备。二战之后则开始采取国际协商的办法,先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系列国际金融机构,通过他们的贷款增加成员国的货币发行准备,满足他们扩大国内货币流通的需要。60年代应对欧洲大陆经济崛起对货币供给增加的需要,解决办法是创设和发行特别提款权,增加成员国家的货币发行准备。 70年代和80年代应对日本经济崛起的需要,是采取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办法,增加货币发行准备的外汇构成和政府债务构成。90年代末开始,应对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对货币流通不断增加的需要,国际货币领域的重大变革是增加了电子货币和信用卡的广泛发行,伴之以严格有效的技术监管。所有这些货币历史的变化都是货币流通数量越来越多和金融监管越来越严的趋势。但是2000年欧元国家开始的货币改革却是方向完全相反的选择,他们建立单一货币的同时,取缔了原来13个国家的货币,而把银行业监管的任务全都交给了其实没有监管力量的巴塞尔银行业协会。现在这个严重的隐患不解决,国际货币体系必将难以实现最终的长期稳定。

上一篇:中国如何应对周边事态升温 下一篇:改革:革命还是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