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2-09-06 06:48:44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要:构建具有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变革教育观念,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体系方面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采矿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04-02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目前推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专业认证,都是为了使我们国家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围绕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的创新人才,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每一个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剖析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是原山东矿业学院建校就已开办的老专业之一,开设于1951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毕业生以及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采矿与工程技术专家,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采矿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采矿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煤炭行业需求为向导,围绕采矿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较为成功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采矿业的发展和煤炭需求的增加,煤炭企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开采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对专业人才要求水平的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煤炭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显著。原有的培养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已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实验教学环节较弱,开放性实验室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偏低;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实习环节不能保证,影响实习效果;

4.专业课程设置口径偏窄,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5.专业课安排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也显陈旧,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场应用。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首要的问题。

二、采矿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依托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在人才、教学、科研和实验室方面的优势,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针对原有培养体系的不足,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有重点、分层次的改革,在人才条件保障体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科学规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优化与调整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后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开采沉陷与环境保护、采矿方法与工艺等研究方向上的矿业特色,以煤为主、兼顾非煤矿山与岩土工程,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为主线,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置科研创新教学环节,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以及各项学科竞赛、专利发明等,获取科研创新学分,全面培养和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设研讨与探究课程,包括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程、名师讲座等,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比重,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积极探索,与企业紧密合作,依据现场需求增加专题研究训练,加强CAD在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2.构建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过去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按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三个层次设置课程,构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大类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四大课程模块;强调大学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加科研创新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讨培养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通过开展以创新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改革教学手段,加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力度、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加强专业品牌课程、特色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使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为代表的矿山安全类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群。对于教材建设,根据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情况,从满足教学需要出发,在尽量使用国家21世纪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积极组织或参加编写出版了能反映教师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特色教材,《矿井特殊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控制》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2012年,《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爆破》《构造复杂煤层开采》和《矿井通风与安全》已获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体系

1.国家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2013年,我校获批成为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因此采矿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的优势,积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筹措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近四年投入经费500余万元用于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室购置设备,先后添置了“现代化矿井仿真模型”和“矿井通风仿真系统”等大型本科教学实验设备,购置了“可视化数字矿山设计系统”等多套软件,自行研制了“机械模拟实验系统”,修复了“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实验台”,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在培养方案中改革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缩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目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已超过80%。同时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通过网站预约,可以来实验室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

2.校企深度合作,增加综合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近几年,采矿工程每学年有4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任务重、人员多,实习地点分散。针对这种现状,我校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近年来,采矿工程专业在原有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5个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出多形式、多类型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一是校企共建型,如与山东能源集团、攀煤集团、皖北煤电集团的联合办学;二是科研带动型,如与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单位的合作。学生通过参加现场生产劳动,熟悉生产过程,参加生产实践以及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与生产管理、技术革新及课题研究。通过实践,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教学水平和现场经验两方面都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此本专业一方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教育部、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及泰山学者优势学科团队建设等学科平台,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年轻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育学术团队,形成整体结构趋于优化,人才优势明显,实力雄厚,发展势头强劲的师资队伍,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等方面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不断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加强采矿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初步形成了一支了解矿业发展需求、现场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且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培养优秀矿业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每年采矿工程专业都要派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目前共聘请了8名兼职教授来校授课、讲座,并且每年有3名左右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交流访学。

这些资源为改善学习、科研条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取得的成果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已有学科平台与专业平台,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学生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居全校各专业前列,培养的本科生深受全国各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已经毕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建功立业,成绩突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可为其他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其华,秦忠诚,等.面向21世纪的采矿高等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1998,(2):74-75.

上一篇: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 下一篇:半醉半醒半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