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07:59:18

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32-02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既是一个新的价值取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领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思想是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以神权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被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所取代和以人为本思想取代了人本主义思想。

1.“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人的价值由自然转向了人本身。当然,这一思想在中世纪发生了倒退。到了近代,这一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神权统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把颠倒的历史又重新恢复过来,推倒了神权,确立了人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2.“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以人为本就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人始终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改变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是以一个个人为主体的发展史,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及其需要,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差别。“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对“人”的认识、理论依据和价值观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从类的意义上来认识人,关注更多的是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而“以人为本”思想是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类、群体及个体三种意义上来认识人,既关注人的类意义和类存在,也关注人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存在,还关注人的个性意义、个性存在和个性差异。在理论依据方面,唯心史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而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目的性,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强调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手段性,人是创造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本主义在社会现实中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实行。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历史叙述和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思想孕育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端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它强调人在本质和目的上是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知识而探讨知识,为真理而追求真理,并由此实现心灵的培养。这种教育为了人,而不为人以外的其他任何目的。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强调解放个性、崇尚自由。而泛智论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指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将人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才智和有能力的人。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以“个人本位”教育取代“社会本位”教育,要以师生互动开展教学活动,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情境,以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师生关系上,强调老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近代中国,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在大学教育理念中提出:“完全人格”“诸育和谐”,他坚决主张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采取引导式教学方式,反对灌输式教学。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创造性的和自我实现的人为目的,要以人为根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也要以人为落脚点。寻找人的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存在,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包含哪些基本内涵?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和过程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和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把课程教学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个个体,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三、思政教育管理的人本视角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关系的总和及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然性也就是人的动物性。人作为自然的产物,首先是基本的生存需要,需要衣食住行,同时人天生具有七情六欲。因此,思政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应首先关注人的各种切实利益和现实需求。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我们不能把个人利益看着是觉悟落后、个人主义倾向的代名词,不能忽视人的本性。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既以相对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因此,兼顾人的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如果仅仅只重视某一方面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当然,当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当服从集体,集体应当服从社会。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精神性。人善于思考,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心理感受的特殊动物,人的大脑不仅可以认识和反应外部世界,而且还建构有一个属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让人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人的主观愿望有时难以实现或者处于自我矛盾难以取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四、“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策略

掌握好“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实践应用,就是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1.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中需要因人而异制定出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合情”规范。也就是除了要制定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学习要求外,还应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调动其内在的荣誉感和价值感。恰当的赏识教育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内在潜能,靠学生自身的内在调节达到教育学生培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目的。

2.自我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成长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自我教育”。“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善于扶植心灵真善美的思想,勤于清除假恶丑的东西,对外界的东西也有分析和筛选的能力。”(魏书生语)因此,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制定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内在驱动学生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思想荧光屏的图像趋于清晰、真切。”(魏书生语)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突出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大家共同参与管理集体事务,人人都是责任人,有助于调动大家参与班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民主管理,他认为“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各项制度、每件比较重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或举手或投票表决。”

4.刚柔并济。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都会有差异,要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形式。对于原则性事情要一针见血、毫不含糊。而对于属于个性差异、习惯方面的事情,尽可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沟通心灵,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学会倾听。运用“柔性”策略,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洋.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新观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吴海燕.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4,(12).

上一篇:火火的高粱酒 下一篇: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