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与对策

时间:2022-09-06 02:50:06

职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与对策

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避免异化为“经济动物”、“科学奴隶”、“高智商的强盗”,这并非危言耸听,应防患于未然,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一个“完整人”的角度定位职业院校教育坐标,进一步厘清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能的重要性,并由此进一步来体现教育的本真之道。有助于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培养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强调职业教育要“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显示,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爱岗敬业精神欠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迷茫摇摆,过度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理想信念尤其是社会理想信念非常淡薄;心理脆弱,爱慕虚荣,经不起批评、挫折。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建立完整的教育理念,正确理解和全面解读职业院校的人才素质要素,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成大事者必须有德,人的道德境界的提高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连。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纯粹的智力进程是不存在的,人的智力因素要依托非智力因素完成认知和实践的任务。所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坚强毅力,培养起担当“职业人”、“社会人”角色的良好行为能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导向、动力、支撑作用,它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责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全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进而实现个体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浅隐性和渗透性,教育过程中利用好这些特点,可以克服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硬性灌输和显性灌输带给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愫的陶冶、思想境界的提高产生更为有效的影响。校园文化虽然不通过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及道德素质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例如北大、清华深厚的历史底蕴、各自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使得他们各自的学生具有鲜明个性色彩。所以,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全面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质量,积极创设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既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豪华壮观,过分讲究形式的高档等问题,的确,很多职业院校大而美,但如果没有有意识的精神内涵附着,没有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实现不了的。二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准确的定位加强校园文化的领导、建设和管理,发挥校园文化的无限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基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办学模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产结合办学模式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隐性素材,这是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职业院校学生一般都要到企业顶岗实践,亲历企业环境及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时空上超越了普通教育类学校校园环境的制约,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譬如,学生如果能在海尔、华为等著名企业实习锻炼的话,就会深刻感受这些著名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有利于建立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有利于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学生在产教结合、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会深刻地体验这一切,更多地增长见识、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进程。此外,企业的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身上也充满了教育学生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注意提升层次和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从低级到高级人的需要分为相关的5个层次,依次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且他认为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上进。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发展参差不齐,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因材施教,激励学生积极动机和需求的产生,促使学生勇于实践创新,不断开拓人生的视野和事业成长的空间,一定要克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传统偏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一定要注意较高层次的精神引领,使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如果缺少高层次引导会使人感到懈怠、空虚,失去信仰,灵魂无所皈依“,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学生的心灵是空虚的,没有梦想和追求,没有信心和动力,其作为纯粹技能型劳动力的工具性的一面也无从实现,所以我们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质量,必须重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课程的人文素质专题教育基于课程的人文素质专题教育一般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目前,职业院校人文素质专题教育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就业与创新教育》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都使用全国高校材,主要从人生理想、道德、法律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人生与法律秩序、道德秩序以及价值世界追求的关系,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特点,他们在学习心理、学习准备方面相对不足,对这类课程兴趣淡薄,甚至感到厌恶。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提高教育效果,只有紧密联系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他们的兴趣点,才能有效激发其内心深处沉睡的学习欲望。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教学改革经验总结中,我们逐渐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尝试打破课程体系的局限,对于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根据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以专题授课或讲座的形式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例如,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就业与创新教育》两门课程的内容充分整合,可以形成多个专题教育教学模块;又如可以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有关内容与《就业与创新教育》课程中的“就业与创业形势、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设计”内容整合成一个个诸如“理想与职业”、“就业、创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教育专题。职业院校基于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题,要有效地把课程内容本身内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人文精神与个人生存、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统一起来,这样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生动感性起来,才能直接管用起来,才能赋予学生更真实的生命体验认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本身的社会功能,赋予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更加丰厚的能量。

作者:朱占文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中职校园职业生涯教导透析 下一篇:校园职业指导员职业素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