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

时间:2022-09-06 02:19:15

公立医院后勤编外人员社会化利弊分析与趋势

摘要:医院后勤服务是确保整个医院稳定运行的基础条件,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后勤服务改革成为公立医院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医院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化利弊进行分析,为探索医院后勤服务改革趋势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院 后勤 社会化

后勤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主要阵地,如何对现有的后勤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医院后勤管理水平,是当前医院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后勤社会化成为改革方向和热点话题。

一、我院后勤合同工用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促使医院招入了更多的卫生人才。在有限的编制数控制下,各级公立医院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将编制数倾向卫技人员,而在后勤部门使用较多的编外人员。以我院为例,截止2016年6月,我院共有编外人员436人,包含合同制人员、本院劳务公司人员、返聘人员。其中后勤合同工共有157人,具体构成为收费员27人、院办室2人、计算机维修4人、医保科1人、总务科45人、保安22人、食堂40人、导医11人、杂工5人。

二、事业单位编外用工政策变化

温州市政府2016年的《关于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使用编外用工的数量不得超过正式编制数的20%。其中、人事、财务、档案、岗位等一律不得使用编外人员,保安、保洁、绿化等一般应面向社会购买服务。这从制度上限制了公立医院编外用工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并为其改革编外人员管理体制提供了参考方向。以我院正式编制数1753计算,最多可招聘350名编外人员。很显然我院目前编外人员数已超标,而其中有很多服务于临床的医护人员。由于医院对临床一线的倾斜性政策,采取何种措施既可以不影响后勤工作,又可以控制编外人员总数,已成为医院需解决的重要事项。

三、实行后勤社会化的优点

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当前的改革热点,也是各级医院较为青睐的改革途径。它的优势是较为突出的。

1.降低支出成本。通过市场化招标,医院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较有实力和价格竞争力的后勤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支出成本。对人员较为集中的办公场所的文印、保洁、保安、食堂等进行整合,通过建立后勤服务中心等方式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成本。外包人员的社保由派遣公司缴纳,也减少了医院在社保费用上的支出。

2.降低用工风险。通过清理整治,进一步规范与编外人员的关系,杜绝了少数不签合同、合同不规范、用工不规范等现象。通过清退超龄、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使用工人员队伍得到规范。通过市场参与用工,实行劳务公司派遣,一定程度上将用工行为市场化,降低了医院用工风险。

3.转变医院后勤职能。职能科室从直接指挥调度生产转变为合同管理与质量监督、检查,使后勤产业走上专业集约经营、社会化生产的轨道。

四、实行后勤社会化的缺点

然而也应该看到,后勤社会化并不是解决后勤服务难题和提升后勤服务质量的“万金油”,是否外包还需取决于医院实际需求。实行后勤社会化也有其不利因素。

1.社会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后勤服务公司仅有派遣权,而医院仅需他们提供服务。这种割裂的身份认同使得外包人员对医院没有归属感。社会化用工人员的教育和引导由于人事隶属的关系而显得相对较弱,其对工作的关心程度及责任感往往不如与医院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使得他们对于医院的情感联系较弱,致使消极心态。服务质量低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2.完全清理现有合同工成本较高。因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问题,公立医院通常由自己招聘后勤人员开展工作,形成自己的后勤管理体系。其中一些后勤人员已在医院工作十几年。《劳动合同法》规定,由用人单位提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每年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经笔者估计,若欲与所有后勤合同工解除劳动合同,医院需付出约400多万元的补偿金。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保证员工利益的前提下,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清理计划,逐步缩减后勤人员数量。

3.编外人员数量限制严格。2013年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尤为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就是限定了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比例――“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并明确“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可见,在不向上级部门申请增编的情况下,我院使用劳务派遣工有最高人数的限制。因此,在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上,医院还需审慎制定用工计划,合理安排用工数量和岗位,使得同医院建立劳动关系的合同工与劳务派遣用工之间形成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可以预见,在医院的后勤管理建设中,社会化改革各有利弊。因此,在政府层面大力控制编外人员数量的形势下,如何建立统一的量化评价体系,使得不管是合同工亦或是服务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都有可供评判的标准,使医院后勤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常房,张立斌,韦延勇. 医院后勤改革在路上[J].中国卫生,2015 (10):85-88

[2]王笑刚,马艳.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分析与选择[J].现代医院管理,2014 (1):86―88

[3]姚娟.公立医院合同制用工管理对策研究[J].医院院长论坛,2012(2):46-49

[4]张健龙.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5(7):55-56

[5]张瑾,苗志敏,张云.基于德尔菲法的医院后勤保障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3):9-10

[6]黄爱娥,詹道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效果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12(8): 1557-1559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念与实践指导 下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