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好血管

时间:2022-09-06 12:33:43

保护儿童好血管

②小高血压患者晨晨只有6岁

最近,刘女士总是烦得睡不着觉,她6岁大的儿子晨晨老说自己头痛,还精神萎靡,时常呕吐,然而带他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上周,刘女士带着晨晨来到省儿童医院的心内科门诊,想给他做个心脏彩超,看看是不是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听完孩子病情后,拿听诊器听了听孩子的心脏,感觉他心跳较快,于是为他测量了一下血压,结果高压122毫米汞柱,低压85毫米汞柱。

很多人觉得高血压是成人病,事实上儿童也会患高血压,而且并不罕见。

儿童高血压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1.心血管病。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的孩子,常有高血压。因为循环功能较差,所以,孩子的个子一般长不高。

2.肾脏疾病。如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先天性泌尿道畸形,肾动脉狭窄,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等,也多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早期症状较轻微,表现为发育迟缓、面色苍白、消瘦等,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严重肾性高血压。此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常有高血压症状。

3.内分泌疾病。引起血压增高的内分泌疾病有肾上腺皮质增生、肾脏肿瘤等。临床上常表现为患儿发育迟缓、面色绯红、汗毛多而又黑又长,尤其前额和背部更为明显。

4.维生素D过剩。在儿童生长期,为了预防佝偻病,给孩子补钙时若长期服用维生素D制品,如注射维生素D或口服鱼肝油等,会促使大量钙沉积于肾脏和大血管,引起肾钙化和大血管钙化,也会引起高血压。肾钙化也常影响正常发育,使孩子长不高。

儿童高血压对血管的危害主要有三个:第一,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狭窄,使供应心肌的血液减少,称之为冠心病,或称缺血性心脏病;第二,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使其长期受累,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张,形成了高血压性心脏病,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第三,对脑动脉血管的危害。长期的高血压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

儿童高血压的防治方法有以下三种:

1.掌握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儿童高血压,进行早期防治。饮食方面要平衡膳食,少吃洋快餐和动物脂肪,饮食清淡,同时要多参加体力活动或运动,控制体重。

2.定期测量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因而人们从儿童开始就应加强血管保护,预防粥样斑块形成。国外学者建议从儿童3岁起就开始定期给他们测血压,并且要求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应从学龄初儿童做起。对有高血压家族史、肾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岁以上儿童,若经常诉说头昏、头晕、心慌,家长应提高警惕,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测量血压,以争取早期发现问题,予以合理治疗。

3.定期健康检查:当孩子血压超过正常时,对孩子定期健康检查相当重要。首先要注意检查有无肾脏及心血管方面疾病,并进一步检查血糖,以区分高血压类型。如果是继发性高血压,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控制,多数患儿的血压即可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③8岁小锐,体重40千克

小锐是一个8岁男孩,身高118厘米的他体重已达40千克,经常是稍一运动就会气喘吁吁,小伙伴们也因为他行动缓慢而不愿和他一起游戏。在家长的带领下,小锐到医院开始治疗肥胖症。据医生了解,小锐一天能喝6~7瓶碳酸饮料,还喜欢一边看卡通节目,一边吃薯片等膨化食品;由于父母工作忙,因而很少带小锐外出活动;遇到孩子需要表扬时,常常以吃炸鸡腿等快餐食品作为奖励,正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小锐身体的肥胖。

小锐为啥胖了起来?

1.吃得太多。有人说,不胖的怎么吃都不胖,该胖的喝水都长胖。这种只强调遗传基因和个人体质的说法是片面的。喝水都长胖,是内分泌已经紊乱,短时间内喝水还是胖。但是长时间合理控制饮食、积极锻炼,生活规律,照样可以改变遗传影响、恢复到理想体重。

2.运动太少。吃得多不运动或吃得不多但睡得多,饮食不能转化为能量代谢掉,当然变成脂肪储存,导致肥胖。

3.减肥不科学或不持久:绝大多数减肥药、抽吸脂肪是有副作用的,是以内分泌紊乱为代价的,即便暂时减肥了也容易反弹。还有的人减肥成功后,骤然停止饮食控制和锻炼,造成反弹。

4.郁闷忧愁:情绪低落,代谢迟缓。有的人心理压力大,喜欢用睡来逃避而导致肥胖。还有的人用多吃来缓解压力,导致肥胖。这在高中生人群中很常见。

儿童肥胖症对血管的危害重重。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发胖之后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比如,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另外,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那么如何防治儿童肥胖症呢?

1.开展配膳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膳食营养需要,学校和家庭要结合学生个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儿童青少年早、中、晚餐的食谱。一日三餐科学的能量分配,还是应遵循通常所说的“早上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的原则。

2.加强体育锻炼。运动是预防和控制肥胖的有效途径,运动能够消耗更多能量,从而消除多余脂肪。儿童青少年在学校内要保持每天有1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在周末和课余时间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或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3.营造健康氛围。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老师、同学和家长都应该认识到预防和控制肥胖是提高儿童青少年身心素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学校和家长要经常支持和鼓励儿童青少年纠正不良的膳食行为,坚持体育锻炼。

④雷雷突然瘦了20斤

12岁的雷雷比同龄人长得好,体重竟然达到160多斤,成了别人眼里典型的一个“小胖墩”。近期,雷雷感觉自己的胃口越来越好,而且经常感到口干,上课时也想喝水,这水一喝多了,雷雷就经常上厕所,体重一下子下降了20多斤。

看到自己胖儿子的脸庞隐隐地消瘦下来,雷雷的妈妈很担心。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雷雷的症状和儿童糖尿病的症状差不多。“糖尿病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么?为什么小孩子会得糖尿病呢”?雷雷的家人,带着雷雷来到了儿童医院,接诊医生仔细地询问过病情后发现,雷雷是典型的儿童糖尿病患儿的症状,经过抽血化验血糖后发现,雷雷的随机血糖居然达到20毫摩尔/升,医生便要求雷雷住院治疗,家里人赶紧办理了住院手续。

为何雷雷会得这个病呢?专家给出分析: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3.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可以说,儿童糖尿病对血管的危害很大。

一是对周围血管的危害。糖尿病对周围血管的危害,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因此被称为糖尿病足。

二是对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的并发症。这一类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由于血糖升高,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糖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及损伤,从而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直线上升。这是一大糖尿病的危害。

如何防治儿童糖尿病?

1型儿童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有关,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化学毒物、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牛乳中的某些酪蛋白和乳球蛋白)可能与儿童糖尿病发病有关。所以对于1型儿童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多的是并发症的预防。

2型儿童糖尿病与肥胖关系密切,所以肥胖的防治至关重要。肥胖儿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加强运动。每日吃早餐,不饥一顿,饱一顿,不吃或少吃高糖高脂饮食、零食等;增加体育锻炼,改变长时间做功课、看电视、玩电脑等不良习惯,以预防儿童糖尿病的发生。

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是预防儿童糖尿病的好方法。应教育孩子少吃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食新鲜蔬菜、鲜蛋、瘦肉和粗纤维的食物,多吃粗粮、杂粮,少吃零食。每天应最少保证30分钟的运动。最好坚持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高危儿童定期做血糖筛查。目前主张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危儿童糖尿病肥胖儿童,一定要定期化验血糖,不仅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后者对早期发现儿童糖尿病较前者意义更大。

专家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青春期孩子,因为青春期会出现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因此是发生糖尿病的高危时期;超重、肥胖的孩子;血压高的孩子;有脂肪肝或血脂异常;有黑棘皮体征(即颈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皮肤又黑又厚,是高胰岛素刺激的结果,反映身体内有胰岛素抵抗)的孩子,要定期查血糖。

⑤蒙蒙得了先心病

3岁的蒙蒙看起来总感觉要比同龄人单薄,经常容易感冒、咳嗽,平日里稍微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儿,就会气喘、气短,脸上很容易出现青紫。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家人于是带着蒙蒙到医院检查。医生在给蒙蒙做了超声波心动图的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先心病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胎儿发育环境的因素:子宫内病毒感染是最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其中又以风疹病毒感染最为突出,其次为柯萨奇病毒感染。母亲如在妊娠前三个月内患风疹,则所产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较高;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口狭窄为多。这是由于胎儿心脏大血管的发育在妊娠第二至八周中形成,而此时子宫内病毒感染足以影响到胎儿心脏发育之故。其他如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钙、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在妊娠早期的应用等,都是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胎儿心脏畸形。

2.早产:早产是重要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因。早产儿患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者较多,前者与心室间隔在出生前无足够时间完成发育有关,后者与早产儿的血管收缩反应在出生后还不够强有关。出生时体重在2500g克以下的新生儿尤易患先天性心脏病。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同时或父母子女同时患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不少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同时有心脏血管畸形的事例,说明本病有遗传因素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4.其它因素:高龄也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高龄的母亲(35岁以上)产患法洛四联症、唐氏综合症婴儿的危险性较大。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男女性别间发病差异。

儿童心脏病对血管的危害也是十分大的。

正常情况下,心脏内的血液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首先,可以出现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次,可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三,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第四,心脏结构异常造成的血液湍流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此外,先心病除了会造成以上身体方面的损害外,还可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给患儿心灵造成程度不等的创伤,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造成人格缺陷。

对于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的同时,家长的悉心照顾也很重要。

1.前胸正中切口心脏手术后的患儿, 为防止胸骨畸形,形成“鸡胸”,睡觉尽量要仰卧,少侧卧。

2.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较多,需保持皮肤清洁,夏天勤洗澡,冬天用热毛巾擦身(注意保暖),勤换衣裤。

3.患儿术后一般均需服用一段时间的强心药物(地戈辛片)、利尿药物(螺内酯片)、补钾药物(枸橼酸钾口服液)。值得注意的是,每天要监测孩子的脉搏,如果心率低于每分钟70次时就要停用地戈辛片。

4.术后早期(1~2个月内)定期称体重,一般每周一次,体重于短期内增加明显,要加用速尿。

5.手术后三个月内如遇到感冒、腹泻、牙龈炎、扁桃体炎等,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烧时,需及时治疗,适当应用敏感抗生素加以控制。

6.出院后早期活动要适量,不要劳累过度,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尤其是在出院后1~3个月内要限制活动。

7.出院六个月后复查胸片、心电图等。一般出院后一年来院复查,以后定期随访,以了解心功能的恢复情况。

上一篇:“隐性更年”会惹哪些祸 下一篇:护肾重于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