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与汉语水平考试

时间:2022-09-06 10:24:52

语言测试与汉语水平考试

摘要: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汉语拼音缩写形式。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 语言测试

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关于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很少有人谈及HSK里的文化要素,在这我想就HSK的语言文化要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HSK以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不仅要求语言是真实的、自然的、常用的,还要注意语言测试内容的代表性和广泛性。HSK命题总的原则是:把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汉语特色三者结合起来。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语音、语调、词汇这三个特点去设计听力和阅读相关方面的试题;围绕汉语书写的特点去构思汉语的汉字填空,依照文化心里的特点选择和设置必要的语言文化要素。

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有时对事物的态度、价值取向等可能不一致, 往往影响到语言的使用。例如, 表谦虚的习惯用法, 少数民族和汉族就不一致。你问一个汉族学生“今天的语文考得怎么样”,他往往回答“不太好”或者“还可以”、“凑合”,但当你问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同样的题, 他往往会很自信的说“考得好”或者“我都写上了”。在对外国人的汉教学中, 我们发现法国学生对汉语中的答话“那里那里”往往不接受, 不作这样的回答。他们告诉老师, 其实他们知道这种表达方法, 之所以不用是因为不理解。这就是文化差异。由此我们看到, 在语言教学中, 仅仅按传统的教学大纲, 给学生教词汇和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应该把文化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才是比较全面的语言教学。汉语教学也是如此, HSK试题也说明了这一点。

HSK的最初用途是看外国学生是否能在中国学习、生活和交际,语言交流是基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生成,语言的交际行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不掌握语言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掌握语用规则就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由此可知文化意识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SK作为一种水平考试,要看测试对象是否达到某种水平,如果从语言文化要素的角度去考虑,应包括:交际文化、知识文化、语感文化以及语境文化。

一、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是蕴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如中国称呼、特有的问候语、习惯用语、谦辞、待客等,但不要以偏概全,过度概括。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例。1.中西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中华文化:基于自然经济、重视集体、讲求和合、仁性+感性内向型的、重综合和直觉;西方文化:基于商品经济、重视个人、倾向扩张、知性+理性、外向型的、重分析和理性。2.核心观念差异。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为“和谐”;西方文化:“天人相分”,体现在“突出自我”。3.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差异。中国人: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重“面子”;西方人:个体观念、独立精神、重“隐私”。4.思维差异。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重经验(如包饺子),以感觉、直觉、表象为依据进行分析,忽视问题的个性和偶然性,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如地址的写法);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如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

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政治、历史、伦 理、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必须置身于该民族文化,通过语言文字提高对知识文化的了解。在HSK试题的阅读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以平时文化因素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语感文化。周健先生在《论汉语语感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式。”王培光在《语感与语言能力》中认为语感可以鉴别言语的可接受与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能力,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觉能力。陆俭明则认为语感是凭个人直觉对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作出判断。我们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一种直觉而单纯的感觉,用来判断言语的可接受度。举个例子来说,把一句话中的词语顺序打乱,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排列。做得快的学生几秒钟就可以得出答案,问其原因则言:“凭借语感”。这种现象在HSK中同样存在,考生经常能对一些句子的对错作出准确的判断,但说不出原因。可见,他们并非是通过语法分析才作出最后的判断,他们主要靠的也是语感。再如黄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就不能直接对译,具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如果有了一定的语感文化,就很容易理解。这种语言判断能力——语感,正是语言教学苦苦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顿悟”,提高语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向汉语测试设计,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语感培养”的观念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四、语境文化。语境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正确理解的语言词语和语言现象。近年来,HSK的听力部分已经出现一些诸如“走后门”、“开夜车”、“说的比唱的好听”一类惯用语,通常我们老师是见到一个讲一个,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和计划性。而我们的教材也缺少这方面的介绍,即或是有也只是零星的出现,不系统。作为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收集并归类,以使得他们在听到惯用语时不必害怕,并正确地反应出惯用语所代表的内在含义。

语言测试的历史不长,但已经经历了前科学时期、心理测量一结构主义时期、交际语言测试时期,现在国际语言测试界得到广泛接受的是交际语言能力学说,这一学说提出于90年代初。HSK显现出各种不同流派背景,它不但包含了各家的长处,对语言测试理论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HSK确实还有改进的空间。本文对HSK里的文化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提出一些现象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周彦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教学改革探索》海外英语,2011年02期

[2]何琳.《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探索》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基于OPI的日语口语教学方法初探》科技风,2010年04期

上一篇:浅谈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