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时间:2022-10-20 10:34:00

议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第二课堂 社团组织 校园文化 育人功能 学术氛围 学生社团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 学生管理 指导教师 社团活动

论文摘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构建学生人格体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高校担负这样的培养任务,仅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显然是不够的;相反,由于实行学分化,第一课堂的主题功能将更为明确的转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功底。这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就不可推卸的偏重到了第二课堂身上。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实际上已日益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的工作领域。

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机制上和认识上的种种原因,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尚未能令广大学生满意,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何寻找问题,对社团进行有效管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使高校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达到高校新时期培养人才的任务,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当前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或多或少还存在些问题。这些问题有:

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多层管理与垂直管理不明晰。

现在各高校的社团大都是挂靠在团委,由团委担任或派出执行机构负责全部社团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团委能够全面了解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学生“三自教育”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显然的,如果仅仅是把社团活动看着学生自娱自乐的节目,这样的管理没有问题,但要把社团活动看作重要的育人手段的话,就捉襟见肘了,有些专业性的社团又挂靠在院系,同时接受院系的专业指导,这样就造成了多重管理,遇到问题时管理部门相互推委。社团内部管理不顺,成员随意性大。

目前的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都不设卡”,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会员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自然会员,大都不会接受什么资格审查,也不会拥有什么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社团干部走马灯似的换了一届又一届,这样,吸引力比较强的社团还承受得起,普通社团往往经受不起冲击。频繁的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社团的活动、计划、思想不能保持连续,更谈不上积累、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很难提高。

现在,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团委,团委教师一方面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另一方面又负责大型活动的具体落实。条件较好的学校,邀请了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校内专业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请专业教师指导和管理,固然是好事,却依然存在弊端,特别是专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则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经验或者没有兴趣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办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

社团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导致无法展现社团特色。

一般高校中都有相对明显的学生活动专用场地,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体育馆等,但专门批给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却非常有限。一般社团搞活动都是事先向学校的有关部门租(借)用场地,遇到冲突就要改地点或者改时间。社团的办公场所更是有限了,有实际挂靠单位的社团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但绝大多数社团都是居无定所。

除了上述的四个主要问题外,社团分类的不科学、不合理;校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交流和学习;社团建设理论沉淀、文化沉淀太少;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太多;实践类的社团,由于社会的复杂,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能真正的参加社会实践;小社团力量单薄,相关社团形成不了社团联合体都是困扰社团建设的较大问题。

针对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要真正地、全面地、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建设符合完全学分制模式要求的学生社团,要从内外两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外部机制上,做到“三给”,即给政策、给人员、给设施。

给政策:在目前全国的大部分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深造、毕业等一切事关学生前途命运的方面,都直接与第一课堂的学分和考试成绩挂钩,有学分的课程或者特别有吸引力专业性又较强的活动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这种思维下按传统模式管理的社团活动,一般的大众性活动是没有多少人参加的。如果学校给予政策,社团活动也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社团活动经考核合格,同样可以取得学分,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会员人员不足、会员参加活动有头无尾等问题,而社团管理上也会简单明了起来。

给人员:人的因素是根本的作用因素,社团建设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者队伍是搞不出深度和广度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配一部份人来指导学生社团,条件好的学校甚至可以做到一个社团有一个专门的指导教师,这样性质的指导教师是完全专职的,会全身心投入到社团建设和发展上,也是社团建设、发展上水平的最好保证。可以考虑聘请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作为指导老师,待遇方面可以适当考虑。

给设施:设施包括房屋设施、办公设施、器械设施。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或者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一个社团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有条件的话,要给所有的在册的社团都置办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具,如桌椅、橱柜等。而对于一些文体类的社团来说,其活动场所中一定要具备必须的器械设施,否则这一社团其实是不正规的。

在内部机制上寻找有效合理的新体制。学生社团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专业指导力量较弱,活动内涵的系统性不强。学生参加某一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若是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其兴趣,若是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游离出这个社团,所以,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功底,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依托点: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延伸。社团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教师成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引导会员成为这门课的选修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增强理解,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其积极性。通过这些努力,社团建设就会有深刻的内涵了。

社团是一个既松散又严密的组织,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会员是否热爱社团,将决定社团是否办得成功。所以,社团组织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留住人,而不是靠社团的管理制度来限制人,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抓住凝聚点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宣传介绍向校内外介绍社团的情况,增强会员热爱社团的感情;可以通过设置特定场景的活动,加深会员之间的思想交汇等等。

一般而言,一个学校中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数目不会少于几十个。如何在这几十个社团中站稳脚跟,不仅要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教师、社团组织者和社团会员们的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社团本身要有闪光点,即自己的精品和特色。这些区别于其他社团的闪光点往往就是社团的安身立命之本。

社团建设光靠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要主动出击,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寻找结合点。有些活动主题和过程都是差不多的,那就可以几个社团联办,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力量,另一方面又节省了活动经费。有些社团本身有雷同之处,就可以结合成联合体,甚至合二为一,减少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后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之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就业能力有效途径。有不少学生从技术、技能培训和实践的需要出发而加入学生社团;再之,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把社团作为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舞台。在学生社团中学生自治管理,加之校方有力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在社团组织中产生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激励模式,对于发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能给人以感染力和影响力,优秀的校园文化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冲动,学生社团对促进并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团作为在校学生组织的特有形式,是部分学生的集合体。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讲,通过社团组织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能摸清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势,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社团组织的工作,容易将校园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予以扬弃,使校园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园学术氛围的形成。

学生社团往往以研讨会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社团成员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作深层次的讨论和争辩,使事物的现象细致化和对本质的认识深刻化。社团成员从不同层面、角度去探讨同一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听取专家报告后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社团活动的实践性也是构成独特思维条件之一,社团成员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从反复实践中加深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学生社团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到来,它将更直接、更具影响力地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这一点是勿庸置言的。研究其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最有效的发挥其育人功能,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放在了我们面前。相信通过更换思维,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研,对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J],2008.1。

[2]张建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河南教育(高校版)[J],2006。

[3]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青少年研究[J],2007.4。

上一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应对 下一篇:浅谈对开展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