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时间:2022-09-06 08:14:38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金题体悟】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运用了列锦的修辞,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青豆、绿草、白鹅排列在一起,色彩明丽,勾勒出一副春意盎然的乡村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闲悠的情怀。

【考点精析】

1. 描写。

(1)白描:运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例:

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一幅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2)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例: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后两句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寄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因此又打开信封(想再写几句)。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3)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在诗歌中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例:

约 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雨的连绵,写出作者等候友人的焦急心情。

(4)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听众完全沉浸在琵琶声中,从侧面写出音乐的美妙动人,采用的就是烘托的表现手法。

(5)虚实相生:“实”指眼前景;“虚”指想象之景、梦中之景或未来之景。例: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接下来由“忆”转入想象,设想友人在一轮孤月高照的夜晚,凄厉的猿声传入梦境,此时友人该是多么孤寂与愁苦。“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6)动静结合: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吹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例:

鸟鸣涧

(唐)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属于动的景物,却是为了凸显山涧之静。通过动态景物的刻画,使诗歌的意境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7)视听(俯仰/远近)结合。例: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前四句从仰视、仰视、近看、远眺、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描写秋天江边的肃杀、悲凉的景象,境界空阔辽远。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刻画人物,有时也用于描写景物。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衾枕冷”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窗户明”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折竹声”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

2.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苍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作者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功业难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的失意苦闷。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这种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例:

[双调]清江引·秋怀

(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曲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之情。然而这种乡思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②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例:

画 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作者借写不与百花并列,不需篱笆的扶持,宁可在枝头死去,也不吹落北风中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誓不降元、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诗中的是作者的人格化身。

③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或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鉴赏时要明白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用典的作用。例:

塞下曲

(唐)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边塞诗连用四个典故:伏波将军马援之事、定远侯班超事、晋与姜戎合力败秦、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表达了自己宁愿战死沙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④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怀人(古)伤己]

贾 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者对汉文帝求贤臣而又不用贤臣之所长、只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苍生疾苦的行为予以讽刺。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讽刺汉文帝,实际是借古讽今,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不能任贤、不问民生疾苦的昏庸荒唐行为。同时借贾谊不得施展治国安民才能的遭遇,来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这首诗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借古讽今)与感慨自己的遭遇(怀人伤己)很好地结合起来。

【方法指引】

1.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答题步骤。

(1)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点明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风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间上下翻飞等细节描写,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并以蜂、雀、日、风、花、叶等物作衬托。(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在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下一篇:丰富储备 规范训练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