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2-09-06 07:51:49

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实践与启示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书写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生活得到较快改善的“江苏答卷”。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1年,超过五分之三的县(市)达到标准。2012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亿元,人均突破一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86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5481亿美元。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2年的10.5:52.8:36.7调整为2012年的6.3:50.2:43.5,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4.2个、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6.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位于全国第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江苏实现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统一,迈向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为江苏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理论自信实践自觉是前提

理论自信是指对理论持有的执著信念和不放弃、不偏离的坚定精神,也就是说,认定某种理论作为始终不渝的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江苏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探索进程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推动科学发展观“江苏化”、“具体化”,是实践自觉的集中体现。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江苏研究制定了促进科学发展的七个政策性文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调整财税分配体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工作导向、考核导向。主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产业升级计划、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等作出部署并抓好落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十二五”初,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六大战略”和“八项工程”,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确保2015年全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健全制度健全机制是保障

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力和他律性。在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制度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江苏的发展经验表明,健全制度、健全机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保障,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前提。

健全制度,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整体上考虑权力结构和制度体系,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在政治建设方面,江苏省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起了协商会、通报会、省委领导同志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党外人士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报送以及特约人员工作等制度;积极推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和各种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在经济建设方面,江苏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效地推动了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江苏建立了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住房公积金等住房保障制度,以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江苏立足省情实际,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切实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健全机制,就是按照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使制度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整体目标得到更好实现。从江苏的发展经验来看,民主决策机制、政策执行机制、科学评价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在民主决策方面,江苏不断完善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和论证程序,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普遍设立了党政主要领导公开电话、信箱、接待日以及投诉热线等,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确保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政策执行方面,江苏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效率和效益。在科学评价方面,江苏坚持可采集、可量化、可测度、可比较的原则,注重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导向性。2011年,在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时,从预期寿命、收入、住房、社保、交通、通信、医疗、治安、环境等方面,选取了具体直观的指标来突出科学发展和民生幸福,选取人民群众满意度的主观感受指标来反映党风廉政建设、法治和平安建设水平。此外,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还设定了“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作为总的评判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这些都牢固确立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鲜明导向,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发展统筹力量是核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因为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工作,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就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就是学会“弹钢琴”,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个统筹”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江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从城乡规划开始,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全局性和整体性问题考虑,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和东陇海线产业带,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同时,全面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放大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叠加效应,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创建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放型经济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发展的关键是统筹各方力量,凝聚发展合力。江苏省委十分注重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增强省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省委作决策、人大作决议、党政一起抓落实、人民政协出主意的原则。重要决策出台前都主动与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协商,充分听取老同志、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全省上下政通人和的好局面。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广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倾力打造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不同发展时期,江苏先后涌现出华西新农村建设、昆山之路、江阴板块、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实践证明,各方力量的聚合形成了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江苏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增长幸福增进是根本

江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把区域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增进紧密结合、有机联系起来,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方面,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增长。江苏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中敏锐地发现机遇、及时地把握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创新驱动促进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促转型,在转型中求发展,既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又实现发展质量大提升。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妥善处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当前发展与增强后劲的关系,全面提升“两个率先”的建设水平。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努力做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速度都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只有把发展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只有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增进民生幸福。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江苏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维护稳定、增进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人们幸福感满意度的协调与统一。把增加收入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坚持富民优先,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按照符合省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努力形成节约、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大幅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有机统一,让全省人民真切感受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激发活力提升能力是关键

践行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以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改革创新,得益于对外开放。江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营造各类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氛围,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民间资本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外向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积极开展省直管县、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社会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增加社会自由度,释放社会发展活力。与此同时,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从“三外齐上”到“五外并举”,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贤、招才引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经济领域开放到其他各个领域开放,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培养聚集国际化人才,着力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和对外影响力,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江苏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江苏实践有力证明,改革开放是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和永恒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开放,才能不断增创新优势、增添新动力、赢得新发展。

江苏全省上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成为改革发展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公示制到公推公选、公推直选,从“勤廉双述”到“三责联审”,从点上试验到面上推广,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努力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实施“强基工程”,创新党组织建设,从传统党建领域向新兴产业领域、网络等无形领域推进。大力弘扬“三创三先”(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户,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合、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等活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作风评议的长效机制。江苏实践表明,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就一定能够赢得全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上一篇: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创反腐倡廉建... 下一篇:论南宁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