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声乐教学的民族特色

时间:2022-09-06 03:53:16

如何实现声乐教学的民族特色

(注:作者简介:揭冰(1954- ),女,汉,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艺术教育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演唱中出现千人一声的现实,结合笔者任教的广西艺术学院所在地的特点: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民族民间唱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提出充分利用本省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歌曲、研究民间艺人演唱方法、突出学生成长环境与嗓音个性等途径,实现声乐教学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民族唱法;民族特色;民间音乐;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How to Achie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inging Education

JIE Bing

一、序言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的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之路,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以金铁林为代表的“民族声乐学派”,以李谷一、等为代表的歌唱家们,已经成功地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的发声与演唱技巧,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兼采西洋唱法之长的演唱技法体系,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但遗憾的是,今天的新一代歌唱家们技法娴熟的同时,因为缺少自己的独特个性,甚至音色都基本相同,以至于千人一腔,万众同声,雷同现象非常严重。这一现状使得许多的音乐理论家深感担忧,不停地大声疾呼,希望从民间歌唱中找到养分,矫正这一弊端,至今未见成效。为此,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原有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基础上,新增了原生态唱法。进而,人们对于这种新命名的唱法的归属问题也引起了争论,认为“原声态唱法”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而原来声乐三分法中的“民族唱法”应该称为“中国唱法”,因为这一唱法是从学堂乐歌进入中国之后,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在保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和科学观点,并最终在金铁霖等代表性民族声乐教育家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这一体系以真假声混合的发声与演唱技术为特色,既有中国特点,也超越了我国的民族地域特色,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但长期的主旋律歌唱使这一卓越成果得到全国人民认可的同时,也逐渐唯我独尊,导致了今日民歌界技术追求单一、歌手之间连音色都没有差别的简单雷同现象,使本来充满个性的声乐艺术变得像工厂统一加工的工艺品,被人戏称为罐头歌手。人们的艺术享受变得单一,甚至严重到“如果不看电视,根本分不清哪个民歌歌手在唱歌”。今天,这一问题已经尖锐到了我们必须尽快解决的地步。但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正本清源,首先就需要我们了解这一现状的发展历程,即我们民族声乐学派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音乐学人艰辛探索的结果。解放初期,“新中国唱法”的讨论就开始在全国音协提出,拉开了至今尚未落幕的土洋之争序幕,或者西洋为主、民间为辅;或者民间为主、西洋为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难以统一。继而1957在京举行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150多位歌唱家、声乐教师欢聚一堂,热烈地讨论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舒模、喻宜萱、周小燕、吴晓岑、林俊卿、程砚秋、蒋英、郑兴丽、郭兰英、肖晴等人均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求同存异,确立了“西洋欧洲唱法要民族化;对民族传统唱法要继承、学习,并进一步发展提高”这一民族声乐与中国唱法的发展之路。随后,在文化部的部署下,民族声乐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创设,民族唱法走上学院式教学的正轨。其中,上海、沈阳、中国等在所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学最为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功力深厚、技术精湛的歌唱家,迎来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高峰。

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设置民族声乐专业后即受中央文化部和中央民委的委任,开办民族班,委任亦同时指示相关教师要在保持学员们的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演唱能力。在王品素等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出了才旦卓马、何纪光、阿旺等非常优异的少数民族歌唱家,为发展民族声乐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一代歌唱家大都有自己的演唱风格与独特个性。在发声方法等演唱技术上,也基本做到了借鉴西洋声乐的优点,女声充分发挥硬腭的作用,以保证其特有音色,同时真假声结合,适当使用混合共鸣,实现了高低过声部的统一和音域的扩展;男声则在不失风格的前提下,通过喉头适当放低,实现了声音的通透与统一。

沈阳音乐学院1956年开始设置民族声乐专业,两年后在附中建立了民族歌剧班,以戏曲课为主,聘老艺人来教,声乐课为辅,由声乐老师教,初步形成了以戏曲唱功为底子的民族声乐发展之路。而1980的声乐教学停招变声期前的学生,并确定多数学生不用戏曲打底子。这就是继承传统而不“土”,借鉴外国而不“洋”,以我为主、发展提高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韩延文、万山红等许多优秀民族声乐歌唱家。

中国音乐学院则是在总理倡仪和决策下,于1964年正式成立,在北京另立一所与中央音乐学院并立的音乐学院,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其民族声乐系培养了大批象吴雁泽、赵履珠(白族)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尤其是到了80年代,以中国音乐学院金铁林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族唱法体系,因培养出了、宋祖英、张也等一批优秀的主旋律歌唱家而确立其至尊的地位,金教授所提出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一方向及“声、情、字、味、表、养、象”的7字标准,也俨然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准则。这一演唱体系的最大成功之处是解决了演唱中的真假声混合问题,通过一定的训练,使歌唱者的声音得到整体统一,音域得到拓展,演唱能力大大加强。但在这一成功的同时,演唱者具备了娴熟的演唱技巧,却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人们所诟病的“千人一声”的代表。昔日由王昆、马玉涛等一批歌唱家的演唱实践所奠定的,兼收中西之长,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新民族声乐学派,在80年代和90年代被淹没,“科学”的演唱技术被尊崇为唯一的教条,原本以充分发掘自身独特艺术个性为特征的宝贵经验,演变成为简单雷同的民族式美声。

通过对现代民族唱法的演变与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民族唱法在技巧训练上的成功是经历了艰辛的过程与曲折的,今天的雷同,也是在不停的探索过程中,寻找到了科学发声与演唱技巧训练的某种必然阶段。这种雷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远离了民族民间歌唱养分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破除唯西方具有科学唱法的认识误区,打破“科学”唯一的教条,深入民间,研究与挖掘我国56个民族丰富的民间歌唱资源,弥补学院派民族声乐所表现出的单一性,使原本鲜活的民族唱法回归青春,当是一条可行之策。

笔者工作、生活于广西,故而下文选择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论述。

三、对广西民歌资源的利用

广西自治区的常住民族主要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区的61.46%;各少数民族人口占38.5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57%,占总人口的32.60%。因为《刘三姐》这部电影而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的、有“歌仙”、“歌圣”之美誉的刘三姐,正是壮族儿女。刘三姐是唐朝时人,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在今天依然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正是因为这一品牌,广西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得到了人们的先期认同。正如传说中的刘三姐出口成歌,今日的广西壮族的许多地方依然保留了昔日歌乡、歌海的传统。这些民歌资源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下乡采风,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和研究、认识和了解,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演唱与教学之中,一如现代民族唱法发展的历程之中,请民间艺人来授课,向民间艺人学习,当能矫正今日的民族声乐与演唱中的教条主义与简单雷同的弊端,实现民族声乐的新的发展。

具体而言,广西的少数民族民歌资源首推壮族民歌,与民间传说故事《刘三姐》相关而流传下来的民歌主要有同秀才对唱的歌、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和劳动歌三类,壮族人民称刘三姐是他们闻名中外的三月“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瑶族民歌也很有名,瑶胞自幼即开始学唱歌,瑶家的除夕之夜多是在长辈教晚辈唱歌中度过,由男性演唱的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和由女性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应有尽有,非常丰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以歌代言。清代诗人屈大均即谓“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瑶族的《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都是非常著名。

广西苗族的民歌也非常丰富,如融水地区的苗族民歌,虽然没有侗族的多声部大歌的精美,均为单声部旋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曲调和语言的结合相当密切,其演唱接近于讲话,并带有浓厚的鼻音和装饰性的喉头颤音,特色非常鲜明,在音阶调式上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苗族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常以叙事长歌的形式来表现,苗族的节歌、劳动歌、情歌、酒歌、儿歌、巫歌、哀歌等都很丰富。

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是广西所独有的民族,其中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人虽有自己的日常语言“仫佬语”,但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唱歌。仫佬族的民歌,主要有对唱式的“山歌”,因无固定内容,即兴编唱,他们称为“随口答”,还有讽刺歌,他们称“口风”,第三种叫“古条”,是讲唱本民族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的长篇叙事歌。仫佬族民歌句式结构与每句的字数虽然不等,但都讲究押韵。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可以昼夜连唱不停。毛南族根据场合、内容、对象不同,将情歌叫做“比”,祝贺歌叫做“欢”;“毛南戏”也非常流行,并有自己的特色。

京族聚居广西防城的巫头、山心、尾三个小岛。京族人民能歌善歌,既能用京语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歌唱,海岛风光和海上捕鱼生活是京族的主要歌唱内容。京族的唱哈词最有特色,是他们的祭祀歌,包括祭神、祀祖、唱歌三项活动,在京族民族节日――唱哈节(即唱歌节)中,由哈妹(女歌手)在哈亭(即歌亭)演唱。

仡佬族民歌可分为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山歌的唱腔就有高腔(假声)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之分。仫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已经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广西有少数散居。水族的民歌按其自己的习惯,分为单歌、双歌、蔸歌、童谣、调词、诘词、丧葬歌等。单歌即山野之歌,遇事而唱;双歌是水族最富特色的一种说唱形式,用在敬酒、祝贺上,也可以叙事和讲寓言;蔸歌是多首歌词组成的歌;调词是近似朗诵的念唱;诘词则是谈古论今的歌谣。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彝族山歌类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结构复杂、篇幅长大,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特别是因为青年赛上得奖更是闻名全国了。“打歌”、“跌脚”、“跳乐”等彝族民间歌舞活动也非常有名。广西彝族民歌也很丰富,既有用彝语唱的《酒歌》、《情歌》,也有汉话唱的《点兵歌》和《望郎歌》。这些民歌内容广泛,感情真挚,唱起来娓娓动听,扣人心弦。流传在广西隆林县彝寨的《望郎歌》已有200多年历史。

在山西左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广西平果县两名13岁的小姑娘携同她们原汁原味的广西嘹歌以双声部演唱和原汁原味的《那海嘹歌》,获最佳歌手奖;彝族歌手李景相演唱《隆林那地彝族民歌》获优秀歌手奖;“天琴少女”李海燕演唱的《金龙壮族民歌》也获优秀歌手奖。

从古代的刘三姐传说,到今天的一届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的成功举办,再到民歌大赛上的频频获奖,以及民间随处可闻的原生态民歌,广西民族民间的民歌资源之丰富自不待言,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本省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其吸收到自己的演唱与教学之中呢?从我国当代民族唱法不到百年的发展历程的经验与教训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答案:即首先需要我们以肯定民歌的艺术价值为前提,进而在实地调查中,在学生的采风课程中深入民间体验、感受、学习、认识到其价值,并利用假期较长时间的深入民间生活、学习;同时,通过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的方式,为老师、同学提供方便的学习机会。在最初的学习中,主要是虚心了解、对比不同民族民歌及演唱的异同,学习他们的长处,切不可以为自己的唱法的“科学性”而固步自封。“金氏唱法”为人诟病,导致千人一腔不是因为其唱法不科学,恰恰是因为其科学,以至于迷信自己的“科学”,看不到科学的两面性,看不到艺术与科学的不同,看不到声乐机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科学所无法透彻解析的地方的结果。

其次是在演唱与教学的过程中,在发声技巧的训练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声音特质,不要去简单地模仿别人的优美音色和成功技法,而是探究其发声方法与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失去自己。当年,歌唱家们向民间学习、向美声的学习的时候,就嘱咐过王昆:学了什么,也还要是王昆。

第三是对于民歌演唱方法的认真学习与吸收。王昆、郭兰英、才旦卓玛,郭颂、吕文科、马玉涛、吴雁泽等一大批歌唱家的演唱都有自己的特色,正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戏曲演唱的基础或民歌基础,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才取得成功的。今天的专业音乐教育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与条件,但也因此而让大量的学子缺少民间艺术的熏陶,没有民间艺术的根基,因此,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是我们今天的青年歌唱家唱出自己的个性,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模仿者,而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并最终突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一名独特艺术个性与精湛演唱技法相结合的歌唱家。

参考文献:

[1]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

[2]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4).

[3]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翟社泉.我国民族声乐与欧洲传统声乐的比较分析[J].中国音乐,2005,(2).

[5]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J].中国音乐,2005,(2).

[6]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J].中国音乐,2005,(2).

[7]石惟正.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5,(2).

[8]杨仲华.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上一篇:永康“十八蝴蝶”生态现状调查报告 下一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盆景艺术研究现状与进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