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浅析

时间:2022-09-05 11:48:21

技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浅析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技校投入,而技校学生流失率却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在校的稳定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如何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成了技校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教育、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学生家庭等方面探讨了技校学生辍学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技校 流失原因 相应对策

贵州钢绳(集团)公司主办的贵州省重点技校,已持续办学30多年。学校从只为本公司培养技能型人才全面转型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目前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近3000人。

近几年,学校就流失学生流失原因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流失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学校、社会、家庭。而本人在技校任教已十多年,就学校的调查资料及本人工作实践就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作浅显的论述。

一、技校学生流失原因

(一) 学校方面

1. 教学模式传统和陈旧

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未能调动学生兴趣。采用传统的“注入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顾完成授课计划,很少顾及学生是否学懂弄通,教与学没能有机的统一,学生学习兴趣未能激发和调动。

2. 现行课程体系缺陷重重

(1)现行技校的教学依然是以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要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应试教育的教考模式依然成为原本就不适应应试教育教考模式的技校学生必须面对的魔咒,这就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2)在对已流失的学生的调研中有40%的学生认为读职业学校无用,不如直接去企业打工。对在校的学生及教师的抽样调查中,有45%的教师认为学校课程体系不合理是造成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3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将来是否有用,有80%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或不是很了解。对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已就业的学生的调查,同样显示,现行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

3. 关心学生不够

到技校就读的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天生爱动,喜欢追求时髦和新鲜刺激的事物,对学校管教及教师的教育不太感兴趣。学校管理方法没有适应形势发展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高压式的管理使部分差生压抑感与日俱增,导致违纪率上升。

4. 学习生活单调

到技校读书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到技校学习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专业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新鲜感慢慢淡化,面对一天六七节文化课及专业课,单调无味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纷纷怀念校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网上多姿多彩的世界。

(二)社会方面

国家实行技校招生并轨后,中职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就业培训教育”,就业方式由国家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技校毕业生基本无法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加上企业用工制度上的漏洞,技校毕业生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一道务工,待遇没有多大差别。此种社会现象,造成不少家长不愿送子女到技校学习,部分在校生也因前途渺茫而辍学,离开学校外出务工。

(三)家庭方面

1.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问题是流失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山区,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大多不好,有部分家庭甚至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学生无法追逐高收费的普高,只得把目光转向低收费、低门槛的技校。这是技校生源状况呈“经济贫困化”的直接原因。

为保证技校学生安心学习,国家给困难学生1500元/年的生活补助,但仍有少数学生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部分学生因父母年老或疾病缠身,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来源无法得到保障而被迫退学。

2. 家长错误观念

不少家长把行为习惯差、管不住的孩子送到技校,让学校承担保姆角色。此种指导思想的存在,使得学生“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原有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听任子女自动退学。

3. 学生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

由于企业改制,每年有不少大学和技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通过打工成了富人,这些现象使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一些家长也因有此见解而让子女退学打工。

二、 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1. 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对于初中班,除了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外,还要增加实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以鼓励学习困难生的积极性。对于高中班,在没有掌握好知识的情况下,不要急于进行评价,除学科知识水平外,要重视学生的特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2. 技校本身要狠抓内部管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

不仅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更要让学生“学得好,出得去”。让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个个都能学得一技之长,成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要想控制流失,技校就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塑造技校新形象才是真正的治本良策。

3. 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稳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校风正、管理优秀,教风严、师资水平高,学风好、教学质量高,学生就会慕名而来,稳定率就好;反之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教学有问题,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信心,学生流失现象就会随之出现。

4.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坚持走教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

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兼职教师相结合,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教改能力的培养和考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切实改进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干中学,学中干”作为教师教学的规范动作来要求,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5. 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工学结合路子

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定教学方案,校企共选订单学生,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生产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

要加快校内外教学基地“两化”建设的进程。要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首先进行“校内基地生产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

6.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良好信念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学生构成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的基本因素与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二)社会方面

1.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要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就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使人们懂得“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职业教育是让学生“为增长智慧提高技能走进来,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走出去”,技校生的未来是光明的。

2. 在教育体系上,要从宏观重视技校毕业生

技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因此要从宏观上高度重视技校毕业生,做好技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水平。

(三)家庭方面

1.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由于未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物质依赖,家长处于决策的核心地位。因此,要减少学生流失,就必须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支最可靠的“同盟军”,进而使学生真正铁下心来努力学习。

2. 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厌学的心理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温暖贫困生的“爱心工程”。学校领导和教师人人都要有帮教对象,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从思想、学习等方面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同时还要改善学校的一些不适宜的规章制度,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力求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3. 提供各种助学帮助,让学生不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

学校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助学政策,比如“农村及城市困难学生补助”“农村困难家庭学费资助”等,为学生争取相应的助学优惠。提供些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余通过劳动赚取生活费,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安心学习。

依托名牌企业是贵州钢绳(集团)公司技校最大的办学优势。公司为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创造了广阔空间和选择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一批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学生就业选择余地大,就业有保障。

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育领域。

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市场需求,加强专业改造和新兴专业建设,着力骨干专业建设,形成品牌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基本功训练,组织各类教学竞争,鼓励教师获得相关资质认证。完善考核办法,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总之,解决技校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本人愿与各技校的同行们一道,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社会背景,制定不同的措施,将技校学生流失率降到最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为技校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职业技术教育.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教职成〔2006〕4号.

[4]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研究.教育部课题.

[5]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中国教育报,2006-11-15.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下一篇:浅谈利用图书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