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教学转向

时间:2022-09-05 04:21:42

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教学转向

摘 要: 作者从中学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入手,提出在新课程教学要求下,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转向,掌握新课程的特点,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化学 教学转向

2009年,云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拉开了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帷幕,高中化学教师面临机遇与挑战,怎样才能从老教材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教材呢?通过近一年的远程教育培训和省、市、县组织的各种学习,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熟练掌握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老教材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编排的变化。新教材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分开了,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新教材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当今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

3.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探究实验内容,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突出过程和方法。

二、树立新的课堂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情境的创设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

2.师生间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教学相长。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与“受”的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

3.培养学生应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三、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过去备课,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讲,而现在备课要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为此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分析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探究。如在必修I第四章《SO2的性质》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引入:向充满SO2的集气瓶中放入一朵玫瑰花,玫瑰花褪色,以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其次,我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课堂的主旋律。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交流情感、创造生活,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张扬、发展和提高。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式的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而不是专制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也要宽容并认真对待,绝对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能够容纳合理而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教师应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讲究方法、注意策略。还要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要关爱那些问题学生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帮助。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敢于更新和创新,使自己能尽早成为课程改革的优秀者,为新课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改革出现的问题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4.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2000.

[3]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2003.

上一篇:高中化学“自学―引导”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