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交通规划研究

时间:2022-09-05 01:54:24

城市滨水空间交通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稀缺的开敞空间资源,越来越受到规划界的青睐。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关于滨水景观、滨水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范围的研究,而对于系统的交通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可以指导初步设计落实的规划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阐述,以沈阳市浑河两岸滩地交通规划为例,对规划理念、思路、流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从滨水空间的交通发展模式、道路系统规划、停车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等角度总结了滨水空间的交通规划设计经验,指导初步方案等下一步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 滨水空间;交通发展模式;停车设施规划;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慢行系统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is summarized on the Hun River, on the traffic planning of Shenyang city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and to study the planning concept, thinking, process, project, summarized the traffic planning and design experien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he road system planning,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planning, slow system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preliminary plan the next step work.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traffic mode; parking facilities planning; public transport node integration; slow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1

0 引言

滨水地带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更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它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l]。或者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2]。滨水地区的特殊性在于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3],所以城市滨水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4]。

滨水空间的交通规划设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概念,需要从道路交通、用地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水利工程等多专业、多角度关注与思考,搏采众长,集思广益;也不是只修建一条道路那么简单,需要规划、交通、城建、水务、园林、城管等各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精细施工,精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滨水道路的交通功能和城市景观和谐统一,才能确保城市滨水区成为“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亮点,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1 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1.1 国内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内的滨水区的建设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希望通过改善和改造滨水区环境,整治景观,推动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就滨水资源而言我国有着数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众多的河、湖、江岸线,滨水资源开发前景相当广阔。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品质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城市滨水区如何结合本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如何遵循现实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运作机制来组织城市人们的生活,将成为今后城市建设中所探寻的主题。滨水地区应鼓励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5]。

对滨水区的研究开始于2002年出版的由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书中讨论了滨水地区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和加拿大多个滨水区规划和建设的实例。这本书开启了我国国内对滨水区建设研究的序幕[6]。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提出了人车分流即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的这一交通组织方法,以缓解滨水绿地的交通压力[7]。李锦生在《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提出呈现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串联备出入口、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8]。

肖宇、颜慧在《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中讨论可达性对滨水地段环境景观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并总结归纳几种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对滨水地段的交通环境与空间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9]。黄翼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中提出了滨水绿地对外交通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10]。

潘红卫提出滨水区道路交通的设计除力求亲水,讲究共享性及要求水上和陆上项目相结合等特点外;还要作视线走廊分析,要求视线在全地段层面的上的风格特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解决好与桥梁的关系尽量不能阻断了沿岸景观视线和影响城市天际线的美感与顺畅[11]。

何继斌、明伟华在《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国内外滨水道路的功能布局、规划理念、设计手法和建设经验,研究城市滨水道路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以其所参与的滨水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后的效果为例,探索适合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的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创造“适宜人居”的城市交通环境[12]。

1.2 国外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规划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城市滨水区相关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滨水区的复兴、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虽然也谈及了滨水区的道路设计注意事项,但研究的角度多是从城市设计出发,针对道路交通系统方面涉及的较少。

2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浑河城市段景观提升工程是十二运重要的配套建设工程,对沈阳市民生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浑河两岸滨水空间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在细致现场调研基础上,对进出滩地通道进行梳理,对停车设施进行预测与规划,并进行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形成一体化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为下一步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指导。

图1 滨水空间规划范围

3 浑河两岸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方案

3.1 交通发展模式

浑河两岸滩地作为全民健身开敞空间,鼓励绿色交通出行,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应在浑河滩地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为特色,其它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出行模式。运用交通模型对浑河两岸交通方式分担进行划分结果如下。

表1 交通方式分担比例预测

3.2 道路系统规划

首先对浑河两岸滩地出入口进行梳理规划。规划滩地出入口与干路相连接,保证滩地可达性与集散交通快速性,共18处。其中与南北向道路相连疏散出入口13个,直接顺进顺出二环路出入口5个。出入口平均间距0.75公里。

图2 出入口布局规划

以500m服务半径为标准,对浑河滩地出入口服务水平进行评价。500m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9.2%。

图3 出入口方案评价

浑河滩地为东西带状分布,其到发交通主要以南北向交通为主,对规划区周边主要干道进行梳理,浑河滩地中心段可通过南京街、和平大街、青年大街等13条道路快速集散客流,布局均匀。

图4 南北向集散通道规划布局

东西向道路与浑河平行,主要功能为串联南北向通道,增加地区路网的贯通度与可达性。分为快速通道和集散通道两级。快速通道为二环与浑南大道;集散通道为二环辅道(已建成5.3km,新建2.3km)和南堤路(4.2km)。

图5 东西向快速通道规划布局

3.3 停车设施规划

运用停车吸引率法对浑河滩地进行停车需求预测,参考其他城市滨水开敞空间交通生成率指标,结全沈阳市交通模型,预测停车需求为1645个泊位。

图6 停车需求吸引率预测法技术路线

停车场规划布局思路:

结合干路、机动车出入口及周边停车设施布局

组团景观路设置路边停车

图7 规划停车场布局方案

3.4 公共交通规划一体化节点规划

在对浑河两岸滩地现状公交、地铁梳理基础上,对两岸选取适当的节点进行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结合浑河两岸跨河桥梁的人行梯道设置常规公交站点,利用两岸地铁站进行B+R(自行车驻车换乘)规划设计。

图8 公共交通节点一体化设计

3.5 慢行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是浑河滩地内部的核心出行方式,规划以慢行换乘点(自行车租赁点和电瓶车乘降点)为节点、以慢行通道(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为)轴线,形成点轴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和吸引力。

结合跨河桥桥下空间、出入口及地铁站点等布设慢行换乘点,引进自行车租赁产业、电瓶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实现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机动车驶入滩地停车场或路边停车后,可通过自行车、步行、电瓶车等多种方式到达码头。

图9 慢行设施布局规划

图10 B+R换乘点及码头布局

随着浑河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周边交通规划的实施,“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层次交通体系得以形成,沈阳市母亲河景区组团的可达性将大幅度提高,人性化理念在多方式交通出行模式中得以突显,浑河两岸滩地“宜游、宜憩、宜行”的滨水形象将成为沈阳市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4 结论

城市滨水空间为稀缺资源,合理的滨水空间交通规划,既能保证空间的可达性,又能以特色交通增加滨水空间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本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交通规划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以沈阳市浑河两岸滩地交通规划为例,介绍了滨水空间交通规划设计的理念,规划方案的设计内容与经验,可用于指导初步设计与规划实施。进一步的研究将适度放大研究范围,重点研究自行车租赁点的网络化规划设计及专用道路的规划布设等。

参考文献

[1]A. Ruth Fitzgerald. Waterfro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86

[2]J.Q.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A.拉特利奇著, 李素馨译. 行为观察与公园设计[R].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5

[4]焦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 华南理工大学. 2007:3-10

[5]郑伯红, 汤建中. 上海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设计[J]. 旅游学刊,2002(1):40-43

[6]张庭伟, 冯晖, 彭治权. 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束晨阳.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 中国园林,1999(1):23-25

[8]李锦生.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 城市规划,2000(9):38-42

[9]肖宇, 颜慧. 城市滨水地段的可达性[J]. 南方建筑,2006(4):13-15

[10]黄翼.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 城市规划,2002(10):68-72

[11]潘红卫. 城市桥梁—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30-33

[12]何继斌, 明伟华. 城市滨水道路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风景园林,2003(6):72-74

作者简介

赵云龙:1975—,男,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电话:13940462975

钟辉:1976--,女,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质量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电话:13940478539

范东旭:1986—,男,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对我国当前基本建设管理常见问题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