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旅行社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什么?

时间:2022-09-05 10:24:34

外资旅行社能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什么?

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在2007年之前我国取消对外资旅行社设置的诸多限制(除出境旅游业务外),因此2006年将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即将到来的外资旅游企业拥有雄厚资本、丰富的运营经验及行业资源。届时将会出现什么状况,外资旅行社会抢占资源、分流入境市场客源、通过占有人才而带动客源?还是与国内旅行社合作共同推出新产品、资源共享达到互动双赢?本刊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的宋瑞博士为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回答。

1992-2006,外资逐步进入

中国旅行社行业最早的开放始于1992年。当时为了配合12个部级度假区的建设,允许在部级旅游度假区内设立中外合资的旅行社。按此规定,中国政府批准设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云南力天旅游有限公司。1998年底,外经贸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旅行社的对外开放,突破了过去外商只能在部级旅游度假区设立合资旅行社的限制。2002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降低了合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金标准,并取消了对一家外国投资者设立旅行社数量的限制。2003年6月,国家旅游局和商务部联合颁布《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允许成立外资控股旅行社或外商独资旅行社。2003年12月1日,我国首家外资控股旅行社―――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和首家外商独资旅行社―――日航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随后福莱森特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BTI商务旅行有限公司等合资旅行社和格里菲(GTA)等独资旅行社相继成立。2005年国家旅游局与商务部共同研究修订了《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进一步降低了外商投资国内旅行社的门槛(注册资本从400万人民币降低到250万人民币),并将投资范围扩大到全国。

外资旅行社会动谁的奶酪?

伴随着我国旅行社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运通、格里菲等国际大牌旅行社陆续进入,引起了国内业界人士的忧虑,很多人担心外资旅行社的进入会加剧旅行社的竞争从而导致大批中小旅行社濒临破产的境地;另一方面,外国政府和企业还在寻求进一步的突破―――按照中国入世时的承诺,到2007年外资旅行社在市场进入和商业存在等方面与国内旅行社完全没有差异,仅在经营业务方面不能从事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业务,对此目前欧盟及美国、日本等经济体也都在加紧准备,期望在新一轮世贸谈判中有所突破,实现外资旅行社彻底的国民待遇。一时间,外资旅行社的“中国攻略”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焦点,很多人都在思考,外资旅行社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谁的奶酪会被他们“抢走”?

其实旅行社行业对外资开放程度的扩大,在短期内并不会给国内企业带来很大冲击。原因有四。其一是业务上的差异。国内大部分旅行社缺乏垂直分工和市场细分,均挤占在大众化观光和休闲旅游市场,而进入中国的外资旅行社大多侧重于高端和专业市场。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旅游产品独立批发商的格里菲,其对象是旅行社和相关旅游企业,而不是旅游者;全日空国旅主要利用自身在航空运输方面的优势,从事日本人来华旅游和内地游;丽星邮轮公司主营邮轮业务,开发水上旅游产品;锦江BTI则瞄准高端商务市场等。这种业务和市场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短期内外资旅行社还不会和国内旅行社短兵相接。其二是战略上的考虑。外资旅行社短期内的主要目标不在市场份额和盈利,而是推广其品牌,使之为中国消费者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以便为日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是本土化的过程。外资旅行社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对中国市场运行规律的把握等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其四是政策上的限制。目前外资旅行社尚不能涉足中国公民的出境业务,而这部分市场是国内旅行社相关业务中盈利最高、也最热衷于从事的部分。

中国旅游业:愈开放,愈发展

而从长期来看,进一步的开放也会推动中国旅行社行业的“脱胎换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旅行社业尽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强,作为旅游业的龙头行业,旅行社业的竞争一直处于低层次的恶性循环状态,部门承包、个人挂靠、恶性竞争、债务拖欠以及外联、计调、导游等员工行为的异化等问题导致旅行社产业组织分散、企业管理落后、市场秩序混乱、行业形象欠佳。与金融等其他服务行业的显著提升相比,从企业机制到业务模式,从竞争手段到技术含量,从治理结构到人员素质,旅行社业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被人戏称为“产业龙头,利润蛇尾”,是一个“没大没小,没黑没白,没好没坏”的行业,是缺乏真正的企业家和企业制度的行业。

导致旅行社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对这个行业的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不管是旅行社企业自身,还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总是强调其行业的特殊性,强调对这个“特殊行业”的保护,而并未能真正按照一个竞争性行业的要求来发展,使得整个行业缺乏提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尽管外资的进入并不能直接解决中国旅行社业的“散、小、弱、差”问题,但至少能够推动并加速该行业重组、变革、创新乃至彻底性地革命的进程。

众所周知,外资旅行社的优势在于完善的运作体系、先进的品牌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畅通的信息渠道。尽管它们的进入可能会带来国内企业的人才流失、市场份额减少以及其“一条龙”的服务方式所造成的旅游经营利润外流,但从提升我国旅行社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企业而言,对于外资的进入,一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尽管目前外资旅行社还没有和国内旅行社正面交锋,但是从日航、格里菲等外资旅行社的发展战略来看,其长期的目标是占领中国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有充足的信心。中国市场如此之大,绝非几家企业所覆盖,只要找准了市场定位,便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另外,尽管与外资大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相比,国内旅行社在管理经验、资本规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但近些年中旅、国旅、首旅、锦江等各大旅行社或旅游集团的合并重组,为与外资竞争做好了规模上的准备,未来便是考虑如何加强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了。

开放是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旅行社业并不具有特殊性,实践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规律。

上一篇:马来西亚,给你多元亚洲魅力 下一篇:捷克:温泉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