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岗:今日值班――罗小光

时间:2022-09-05 04:57:04

督察岗:今日值班――罗小光

招贤榜

这些年媒体出错的事情不断听说,这些年媒体改错的办法也层出不穷。近几年一些媒体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编辑担任“督察”,专职梳理分析出错的原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罗小光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在重庆晨报做督察工作已有两年了。两年来,晨报接到各种新闻投诉百余起。对每起投诉,重庆晨报均经过周密调查和求证。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投诉是因为记者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而引起的。有些过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罗小光同志的文章是把理论应用于新闻实践的成果,零距离贴近媒体现实,其作用远远超出了一地一报。我刊特设“督察岗”刊登罗小光同志的经验,以惠我读者。并以“督察岗”遍招天下贤人,有志上岗者请将毕生经验、一时感怀,化作生花妙笔,不求长篇大论,不求时尚,不求高深,但求个“实”字――实在、实用。以促我中华传媒之健康发展。切切此榜!

揭榜电邮:wwg@bjd.省略

例一:“男子助残、20元义卖晨报”(重庆晨报2006年5月22日7版头条)

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这天,重庆A报与有关部门在重庆主城区主办了义卖活动,即用20元义卖一份A报以支持重庆的残疾事业。晨报记者来到义卖现场,他们看到和拍摄的场面,均是义卖A报。但是,记者在写稿时,却隐瞒了这一新闻背景,在稿件中对义卖主体有意不作交代。

21日,重庆晨报决定用整版篇幅,报道当天的义工活动。除20元义卖A报外,其余活动全部由晨报主办。因此,当记者没有明确交代义卖A报时,夜班编辑便把义卖活动误认为也是晨报组织的,并以“男子助残、20元义卖晨报”为题,图文并茂地发了消息。

写此稿的记者到报社工作不到一年。她说,这样做是想多得工分,让稿子好见报。

此稿见报后,影响恶劣,引起重庆A报强烈不满。对方以晨报制造假新闻为由,告状到市委宣传部,A报要求晨报澄清事实。

最后,晨报向A报道歉,并在内部通报此事,对记者编辑处以重罚。

评析: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在上述事件中,记者失去了职业耻感,有意不交代“义卖”主体,掩盖事件真相,为编辑埋下了“地雷”;而编辑也没有深入求证,想当然地误认为“义卖”肯定是晨报活动。但是,晨报勇于认错,敢于承担相应后果,表现出对事实的尊重,树立了严肃负责的主流大报的形象。

听信一面之词擅自做“加法”

例二:“法院执行250头猪、猪儿不肯上车”(重庆晨报2006年5月23日19版倒头条)

当时的情况是,江北区法院以拆迁户王某250头活猪作为抵押,对他进行强制拆迁。见是法院强拆,编辑便在王某前面擅自加上“欠债老赖”四个字。四字引起王某和家属的反复投诉。王某到晨报哭诉,晨报说他是欠债老赖后,他的亲朋好友都叫他“老赖”,门面生意更是无人问津。他一定要晨报还他清白。晨报最后刊登了更正。

此信息是区法院在记者新闻会上披露的。事实是:区政府机关要在王某合法拥有的宅基地上新建大楼。因补偿费太少,王某拒绝拆迁。因此,拆迁户王某不是欠债老赖,相反,区政府倒欠他二万多元拆迁费没给。记者说,因为是法院披露的信息,他相信不会出错,便没有再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更正刊登后,晨报与江北区法院进行了沟通,指出类似事件不能报道。区法院坦承其考虑不周,今后不再发生类似错误。

评析:这是一条不该编发的消息。原本,新闻报道要尽可能先为困难中的弱势群体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新闻首先倾向弱者,是其人文关怀的基本诉求之一。在王某和区政府之间,后者显然是强势,政府强占弱者的合法财产后请媒体帮忙吆喝,媒体的正义和良知到哪里去了?再加上编辑擅自做“加法”,以为法院强制执行便是“欠债老赖”。由此对弱者所造成的伤害,与新闻职责格格不入。

仅有双方意见而无权威结论

例三:“准妈妈怀孕半月三次X光检查”(重庆晨报2006年8月16日15版倒头条)

此文见报后,引起圣保罗医院、南岸区卫生局和区结核病防治所不满和抗议。医院多次向晨报反映,认为文中所述与事实不符,请求晨报彻查此事,还医院清白。督察5次前往现场,并与区卫生局负责人联系,调查、核实真实情况。

经查:7月29日,孕妇翁某到圣保罗医院就诊,照片结果,医生认为翁某肺部有片状阴影,患结核病可能性大,建议到上级医院复查。晨报8月16日见报稿件中说“南岸区结核病防治所的检查结果显示翁女士没有结核病”。而在8月15日,南岸区结核病防治所杨医生在翁某的病历上明确写道,“右下肺可见片状阴影,建议抗痨治疗”。

南岸区结核病防治所防痨科科负责人说,不知道晨报记者的结论从何而来?晨报记者没到结核病防治所采访,连电话都没有打,患者病历上也没有此结论。

记者说,她采访了医院和患者双方,没有采访区结核病防治所。按理,批评报道只要有了被告和原告双方意见就公正了。

在此报道中,患者究竟是不是结核病是医患双方争论的焦点。记者未到权威部门――区结核病防治所采访求证,却替结核病防治所下了结论,是造成本次报道部分失实的主要原因。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基本精神,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是不宜怀孕的。

9月9日晨报8版刊登更正。

评析:一个更正,挑战着我们写批评报道的传统套路:

1.当双方争论各执一词时,不能因为报道中有了双方意见就匆匆发稿。2.记者必须寻找权威的第三方求证。记者不能代替专家,不能超越科学。记者的职责是:在求证中走近真相,揭示真相。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

上一篇:新闻院校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 下一篇:匆匆春又归 绿色靠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