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春又归 绿色靠谁家

时间:2022-09-22 10:41:14

匆匆春又归 绿色靠谁家

春节,我们“绿色”了吗?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但商家、消费者要思考,政府方面更要思考,要想改变不“绿色”的状况,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调控,通过设定标准或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制约商家的行为,以减少浪费,减轻污染。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春节“年俗”的反思之作。他列数了“年俗”带来的种种积弊:年货的过度包装,餐桌上的浪费,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噪声、烟尘污染,成堆的垃圾等等。他进而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能否使春节过得更“绿色”?这个问题提得好,答案也是肯定无疑的,因为“使春节过得更‘绿色’”,不但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与中央提倡的“生态文明”的观念也是高度吻合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已经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但是,在探寻春节之所以过得不“绿色”的缘由时,作者的“雷达”扫描却没有到位。在他看来,“年俗”引发的种种弊端,主要是商家和消费者造成的,因此他提议:“商家在设计年货、人们在选购年货的时候,能否从环保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减少大量的污染?”应当说,作者提议的出发点是好的,反映了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这种提示对于人们改正某些不良习惯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单靠商家和普通百姓的自觉意识,有可能使春节过得更“绿色”吗?

先看商家。商家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经济学中有所谓的外部性理论,其意是说某一经济体的生产活动使另一部分人(或外部环境)受损,而又无法予以补偿,由此形成了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就是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对于商家而言,过度包装等行为显然有利于它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而它在制造这些“垃圾”时,又毋需付出成本,不受任何制约――市场不但不能制约它制造“垃圾”,反而放大了它因此获得的种种好处,商家何乐而不为?因此,指望商家在设计年货时“从环保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显然是徒劳无益的。

再看消费者。虽然消费者被尊为“上帝”,拥有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归根到底,他的选择还是要受商家的制约和引导。消费者可以在商家提供的产品中作出选择,却无从选择商家不提供的产品。在这方面,消费者是被动的,也是无奈的。因此,当商家不提供或很少提供环保、实用的节日产品时,却要求消费者作出这样的选择,似乎不近情理。再者,“年俗”是一种文化,无论其中精华与糟粕的成分有多少,它已经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因此将“年俗”向环保、实用的方向转变,不经过全民上下移风易俗的“大革命”,而仅仅指望普通百姓的个人自觉,也是不现实的。

既然在商家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面前,市场调节已经失灵,而消费者又只能跟着商家走,难以发挥主导作用,要想改变不“绿色”的状况,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调控,通过设定标准或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制约商家的行为,以减少浪费,减轻污染。也就是说,“绿色”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当政府为百姓创造了“绿色”的条件,春节乃至日常生活中人们才能过得更加“绿色”。许多事例证明,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凡有政府介入,实际效果就会好一些。例如国家颁布《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之后这方面的变化。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的通知》。它表明,政府已经下定决心,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大力整治“白色污染”问题。既然如此,这方面的变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总之,“春节,我们‘绿色’了吗”?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但商家、消费者要思考,政府方面更要思考,因为政府才是根本解决“绿色”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附原文:

春节,我们“绿色”了吗

汪晓东

春节7天长假转眼就过去了。这个春节,因为一场雪灾而变得非同寻常。

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雪,除了给了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之外,是否还改变了一些什么?

节后第一天,看到这样一些报道:上海春节7天垃圾天天超万吨创历史之最;南京春节期间被鞭炮炸伤者多于去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几乎不能称其为新闻的“年俗”,比如:吃一半、扔一半的饕餮之宴;过度包装、中看不中用的各种礼包和年货,等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呈现出很多新景观。

只是,这些新景观也隐含一个老话题:能否使春节过得更环保、更节能?换言之,能否过个“绿色”的春节?

比如,春节里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因袭千年的传统,不过,由此产生的烟尘、噪声和纸屑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小觑。尽管,这一传统很难在一夜之间禁绝,但可以提倡用更“绿色”和文明的方式来取代烟花爆竹。此前,不少城市对燃放烟花爆竹的态度由“禁”转“限”,这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把营造喜庆气氛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适可而止,这样,既体现出一种公民意识,也为环保作了贡献。

再如,大部分家庭的春节餐桌琳琅满目,远比过去要丰盛。但是,造成的浪费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各种野味也常常是节日餐桌上的点睛之物。记得2003年非典过后,人们对暴殄天物之害有了痛彻心腑的理解,意识到口腹之欲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连随地吐痰的“痼疾”一时间也少了很多。不过,时日一长,一些人似乎又忘了这茬儿。正因为如此,有人疾呼“让野生动物平平安安过个年”。

还有,春节也是大家交换年货的时节。春节一过,家家户户多了很多塑料袋装和纸盒装的食品物品。走亲访友,一般不会空着手,细细盘点一下来往的年货会发现,不仅那些好看而无用的精美包装要白白丢弃,连一些食品类年货也因吃不完进了垃圾桶。与其这样,商家在设计年货、人们在选购年货的时候,能否从环保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减少大量的污染?

“绿色春节”会不会使年味儿变淡?最近几年,“捍卫春节”总会成为春节前后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其实,不必太过担心年味儿悄然溜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年味儿当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倒是,我们应摒弃传统年俗中一些弊端,增加一些更加健康和文明的元素,为年俗增添几许“绿色”。

“绿色春节”早有提倡,因一场大雪而让我们感触尤深。就在这场大雪为害最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地方采取关闭城市景观灯、呼吁市民减少汽车出行等举措。这些值得称道,只是,保护环境也好,节约能源也罢,不必总要等到灾害来临的时候才又想起来。因此,“绿色”也不单单是春节的颜色,而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本色。

(人民日报2008年2月14日第5版)

上一篇:新闻院校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做贡献 下一篇:贵在发现 贵在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