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挑战

时间:2022-09-05 02:08:07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挑战

大部分观众在看外语片时,都需要依赖配音或者字幕。全球化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广大观众要求更快、更直接地看到外语影视片。字幕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方式,可以说是满足广大观众这一要求的最佳方式。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字幕制作技术方面的效率和精确度,但是字幕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挑战仍然是多层面的,并且充满了创意的潜能。本文作者通过其十几年从事中文影视片英文字幕翻译的专业经验,对字幕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挑战进行了分析。

配音把外国电影带回家

配音和字幕在将外语片带给观众时所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风格。这些不同又决定了配音和字幕在翻译方法上的不同。配音首先是将话语的原声去掉,代之以流畅的本土语言,也就是说用流利的中文替代。所以配音是采取本土化的方式(localisation)。它在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归化语言(domesticated lan-guage)。配音的另―特点是对口型,目的是使观众相信外语影片中的演员讲的是观众的本土语言。这其实是造成了一种假象或者说幻觉,更重要的是配音常常隐去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字幕将观众送出国

字幕的本质是保留影片中的外语原声。它的特征是将所讲的话用读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观众是通过读字幕,并且配合音响和画面,被带进影片的故事中去。带字幕的影片是将原汁原味的外语片呈现给观众。可以说,配音,是把外国电影带回家;字幕,是将观众送出国。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的翻译形式,它同平面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同。首先,字幕受到诸多特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

第一,时间的限制。字幕是将所讲的话转化成读的形式。一般来说,人们讲话的速度要比读的速度快。

第二,空间的限制。在每一个画面上,字幕最多不能超过两行,否则就占去太多画面,而每一行的字数也要受到屏幕宽度的限制。

第三,没有注解工具。也就是说不可能在字幕上加脚注。此外,字幕还必须同画面相配合,特别是要尽可能地同镜头的切换同步。这些特定的限制,尤其是三个主要的限制,对从中文到英文的字幕翻译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下面这个例子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句话取自电影《英雄》,这部电影所采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文言文特点,非常简练。

可以看出,平面翻译不用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字幕翻译必须将英文的字数限制在2秒2格的阅读时间以内,因而会出现颇不相同的翻译方式和结果。

创意的缩合

如上所示,字幕翻译受到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而这些限制同时也为字幕翻译提供了非常大的创意空间。从翻译风格和技巧上来说,字幕翻译中最重要的是缩合,即带有创意而巧妙的缩合。所谓的缩合并非指只是简单地将长句改成短句,或者任意删截。缩合必须遵守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确定原文中的关键信息;第二,在字幕翻译中保留关键成分。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达到最有创意和最巧妙的缩合。缩合可采取的策略有数种,其中包括:

打破并重新组合原文句型来传达其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在这句话中,关键的信息包括书法和剑术、气力和精神,那么这几个要素都体现在字幕的英文翻译中。

另一种策略是创造更短但意思相同的句子,例如:

可以看出,字幕的句子要比平面翻译的句子短很多,但意思基本相同。这就需要一些创意和巧妙的思考在里面。

还有一种缩合的策略是省略原文中多余及上下文中所包含的信息。例如:

这句活的字幕翻译就将原文中那些重复的词组省去了,而着重表达了即使没有做成,也出了力、流了汗的关键信息。

中文和英文的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和历史非常独特,同英文背景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双方文化历史的差异越大,对跨文化的交流和转换造成的挑战也就越大。从翻译的角度来讲,文化上的差异不仅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汇,而且最大的困难在于,在译入语中根本因为没有相类似的体验来产生相应的词汇。也就是说,目标观众无从理解他们文化历史语言中所不存在的很多概念和逻辑。例如,在电影《准说我不在乎》里有这样一段话:

“那两天我怎么看我妈都像个地主婆。

整个就是一个白毛女里的黄世仁他妈。”

首先,在英文中所谓的“地主婆”landlady,是一个中性名词,不带任何中文中所包含的贬义,而在中文中“地主婆”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成为一个专用文化词汇。同样,“白毛女”、“黄世仁”所代表的文化历史含义,对外国观众来讲,了解和理解上都是有障碍的。

上面这个例子的英文字幕处理就是隐去对外国观众没有意义的具体的代名词,而把这些文化词汇背后的意思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对于具有文化差异的原文不能只按字面翻译。而对于字幕翻译没有注释功能的处理办法是将注释的内容带入字幕中。

翻译中文电影电视片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将中国1949至1979这段历史殊的事件而产生的饱含特殊意义的词汇翻译成明朗明确的英文,使得看影视节目的外国观众能从短短的几个字中对这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有所认识,例如,“插队”、“”、“五七干校”、“三线建设”、“黑五类”、“破四旧”等等。这同时也表明,对中国历史和语言文化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是找到妥贴的英文表达的关键。在有关的影视片中会听到这句话:早请示,晚汇报。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翻译成:

Seeking instructions in the morning and reporting back in the evening

但显然,这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思完全没有表达出来。首先,向准请示汇报要提出来,另外这种做法隐含的荒诞概念也要表示出来。那么,更恰当妥贴的表达应当是:

Reposing to the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 day and night

这里所表明的向的画像进行汇报就很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其荒诞的一面。绕到中文字面的背后,找出其含义,是字幕翻译中处理特殊历史文化语言词汇的有效策略。而在中文表达中,有些文化习惯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中国文化中的谦词(self-deprecatory remarks)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一部纪录片中,一位好客的老农民几乎是倾其所有为城里来的客人准备了一桌饭,到了请客人上桌时,他说:“没有什么菜。没有准备。”这显然是老人的谦词,那么这句话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

There are no dishes We didn't prepare。

恰当的英文表达既要表明字面背后的意思,同时又要把握好谦词的尺度,

Not a lot of dishes

A simple meal

类似的例子还有:“献丑了”,就不能翻译成:

Present my ugly performance

而应当是:

Excuse my showing off

“遗失”在翻译中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对等的行为,加上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中文里面很多生动的表达方式、代表性的方言、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词汇等等,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遗失”在翻译的过程中。在电影《天下无贼》里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我不想让我们的孩子替我们背黑锅”。“背黑锅”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生动,但外国观众无论如何不会看懂这样的翻译:

But I don't want out baby to carry the black wok for us.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只能取其意而舍掉这个形象的比喻:

But I don't want our baby to payfor our sins

根据本文作者的经验,在中文影视片的英文字幕翻译中,最大的“遗失”是粗话。所谓骂人的话是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宗教性以及语言特征的表达方式,也最具有语言色彩。但往往在一种语言中带有非常强烈的感彩的粗话,到了另一种语言中却完全没有骂人的意思在里面。例如中文里的粗活“王八蛋”,变成英文的“turtle egg”就完全失去了骂人的成分。所以,中文影视片中的粗话在翻译成英文字幕时,惯用的手法是根据说出来的粗活的感彩强度、说话人的身份、具体的情形,找出英文中相对应的骂人的话,而往往不能将其生动性传达出去。

上一篇:国际广播电台文化外宣概览 下一篇:俄文网络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