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中的办学实践与展望

时间:2022-09-04 09:42:24

民办高中的办学实践与展望

对普通中学教育大方向展望

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希望获得优质教育,不管学生有无天赋,都希望到教育资源强势的学校读书,甚至不惜重金。这给高中阶段的各学校,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社会要求。怎样办好普通高中,笔者认为应有如下几方面要素:

第一要素:行政领导卓有远见地调控安排,根据本地的工、农、商服务等行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划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的就读比例。这一比例应是建立在细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留有人民群众的愿望余地的情况下拟定的,在三五年内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

第二要素:必须适应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为主要目标,培养方向分三个层次:第一,大批一流各领域高精尖人才;第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第三,亿万计高素质、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各类型的劳动人才。

第三要素:各公、民办普通高中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每当提到努力提高各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者或校长总想把所在学校提升为市级示范、省级示范,或响誉全省、全市的名校,并以考北大、清华和全国名高校的学生人数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这对于省级示范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对一般的普通高中很难达到。怎样定位普通高中的发展方向,笔者还是相信一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而在基层或一般职业中,做出出类拔萃业绩的人才是人类脊梁,从某一学校毕业出去的这样的人才,追踪统计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样的人才中,不完全是文化水平高,更不完全都是考试分数高的人。据统计,古今中外,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学者、商业、企业巨头并没有多少出自名门名校,而他们的心理素质、坚韧的精神、敏锐的洞察力是他人所没有的。基于以上的因素,普通高中更要把这三个要素摆在首位,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民办普通中学的生存和发展

民办学校的产生,从孔孟至民国时代的陶行知有两千多年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办学校从规模到设备、课程,与以前的民办学校有很大的区别。民办学校走过的路,基本形态有三大类型:一是企业家办学型,他们中大多是做房地产的,在办学圈地建房后,请教育工作者来教育教学。学校的主要财权、主导权仍是企业家,这类学校投资快、投资量大,但教育的回收是缓慢的,学校文化底蕴薄弱,人民的可信度低,一旦没有高额利润,或出现暂时亏损等情况,将会出现难以支持而停办的可能。二是一些老教育工作者,他们孜孜以求,献身教育事业。这类学校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办学能力,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投资慢、积累周期长,形成不了一定的规模。三是公办学校中强强连手或名校办民校,这种学校以高校为多。这种类型的学校利用优质教育的国有资源,以高额收取民办教育费用,将会产生一系列政策性问题,有待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完善和规范。

三种民办学校各有特点,从宣州区乃至宣城市来看,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对于企业办学校,把学校看成企业“牟取暴利,花去备用金”,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外省和本省的企业办学倒闭例子很多,这对求学的学生及家庭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而老教育工作者举办的民办学校发展缓慢,需经济和招生政策措施方面的支持,需要有一段艰苦积累和发展过程,若经济条件不足,直接导致学校不能发展。而对于国有名校办民校的问题,由于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律规定,也会造成突然休克式的社会反响,这就需要国家制定一定法规去完善。

民办学校生存、发展三个要害点

第一,生源问题。生源问题出现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宏观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第二种是教育教学水平极度低下,管理失误,出现严重安全事故,人民群众不愿将其子女送入该校,最终民办学校只得停办,或公办并入其他学校。

第二,资金链问题。办学校需要费用,硬件建设和教职员工工资、保险等特别是原始投入校舍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都需民办学校自行解决,整个运作中,不留应急预备金,将会出现资金链断裂。

第三,严重管理失误。由于教育教学质量极度低下,造成学校职能解体,这将产生大批学生流失,或者学校领导和部分教职工改组,重新组合,给学校带来很大麻烦。

政策决定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祖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促使了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民办学校应运而生,陆续出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对民办教育给予了法律规范,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30年的发展变迁,党和国家政策始终指引着办学人按正确的轨道前进,民办学校将在今后与公办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产生激烈竞争,在规划管理、招生政策、体制认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协调实施。

笔者建议,政府和主管领导能够加强对民办学校的重视及管理,避免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社会秩序紊乱的不稳定因素。

各学校之间形成一个常态的良性竞争,以促进教育事业向人民满意的方向发展,促进办学水平越来越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私立文鼎中学)

上一篇:谈谈校长的人格魅力 下一篇:开启小学艺术课程的美丽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