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学科竞赛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4 07:56:32

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学科竞赛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当然组织参加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院多次组织参赛的经验,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各学科竞赛进行了整理分类,比较研究了三种参加竞赛的模式,并对建立指导教师团队及参赛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做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学科竞赛发展模式,进而全面提高学科竞赛水平。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竞赛;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课题(007-201105)资助]

引言

如今,高校学科竞赛门类越来越多,大有“百花齐放”之态。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途径之一。高校在学科竞赛中的成绩和排名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因此,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一、对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认识

近年来,我院艺术设诗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次在全国各类专业设计竞赛上获得奖项,其中不乏金银铜这样的大奖。不仅为学院增加了荣誉,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成绩的取得除了艺术设计专业师生重视学科竞赛及共同的努力付出之外,也与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色有关。如今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各级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著积极引导,企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创新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大赛应运而生,既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

然而,目前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多年来,高校艺术设计类各种学科竞赛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而学校在奖励学生竞赛获奖时也有限定的范围,因此有必要对各种竞赛作整理分类,以利于今后在组织参赛时作出最适合的选择。

2.组织参赛的方式尚缺乏一定的规划,大多都是专业教师根据最近的学科竞赛,结合目前正在上的相关课程临时组织学生参赛;同一专业方向的教师之间在参加学科竞赛中也缺乏组织和沟通。如果操作不好不仅影响参赛效果,还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效果。

3.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果能否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可以探讨能否进一步将其推广运用,如申请国家专利,与企业合作对接等。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众多的学科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是一个有利因素,我们必须很好地加以利用。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近年来在多次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在今后的学科竞赛中持续地取得良好成绩,并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总结这些有益的经验。

为了解决问题,总绪经验,笔者以我院艺术设计系为例,对如何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按竞赛的主办单位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企事业单位主办、行业协会主办;按内容可分为单科类竞赛、专业类竞赛、综合类、职业技能类竞赛;按照组织规模一般划分为五个等级:国际级、部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按时间可分为临时竞赛、一年一届竞赛、二年一届竞赛。而学校为加强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推进竞赛活动持续有效开展,也明确列出了资助奖励的若干竞赛。

为了厘清名目繁多的各种竞赛,精选了一些竞赛,并将它们根据举办频率、主办单位、竞赛主题等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作为今后参加竞赛的基础数据参考,见表1。(为保证此表的有效性,在整理时剔除了临时性的竞赛。)

表1艺术设计学科竞赛的统计

学科竞赛的总体思路是:重点扶持学校认可的竞赛,由于学校认可的竞赛,学校会报销一定的参赛费用,对获奖的作品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学生的激励。其他的竞赛,鼓励参加影响力大级别高的竞赛,如表中所列的一级竞赛,在级别高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能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学生激励也大。国际类竞赛多以创新性为主,存在一定难度,但一旦取得成绩社会影响力较大。通过组织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和提高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带动国内竞赛的开展。一件好的竞赛作品往往是经过多次参赛锤炼而成的,可以让一件好的作品多次参加不同的赛事。各级竞赛除了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便于我们发现和挖掘人才,选拔出新人,形成梯队建设,更好的实现和提高竞赛水平。

3.参加竞赛的模式研究

当前我院组织参加学科竞赛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课程作业结合学科竞赛模式,第二课堂结合学科竞赛模式及工作室课余时间组织参赛模式。根据参赛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一实践作业主题与竞赛主题的相关程度、参赛学生动员、时间安排、辅导方式及作品完成度对这三种参赛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1.课程作业模式是否适合参加竞赛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是因为艺术设计类竞赛均要求提交创意设计作品,因此,通常只有包含实践项目的专业设计课程适合参赛,而类似《人机工程学》《展示概论》等理论课程以及《计算机CAD制图》《工业材料与技术》等非创作类课程就不适合参赛。二是作业完成度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一般竞赛要求提交的作品完成度高,要求建立电脑三维模型并制作效果图及展示版面,而有些专业设计课程由于大纲的限制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如《设计与表现技法》的实践作业为手绘效果图,只能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

而一旦选定的课程适合参赛,此种模式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具有以下三个优点:1.全体选课学生共同参赛,竞赛氛围浓厚;2.由于是利用上课时间辅导竞赛,时间安排充足且有质量;3.辅导质量较高,可以定期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辅导,整个作品创作的进程较容易控制。目前,我院艺术设计系在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上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手绘设计表现技法》的优秀作业推荐去参加中国手绘设计艺术大赛,课程《商业空间设计》的作业布置会参考当年的“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主题,而毕业设计的优秀作品会推荐去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或者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

2.第二课堂是课内学习和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一般都包含实践项目,并且可以保证参赛的人数,非常适合参加竞赛。上课课时虽不如第一课堂多,但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后作业时间来作为弥补。如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的第二课堂《作品创作》的作业安排可以同中国小家电创新设计大赛或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结合起来。

3.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看起来在参赛学生人数,时间安排及辅导上都不具优势,但是如果操作得好的话,也能转劣势为优势,由于在课余时间还愿意额外参加竞赛的学生通常都是对专业学习有着深厚兴趣且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其自主积极性非常

高,可谓是“精兵强将”。他们愿意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深入钻研,导师通常也十分愿意辅导这样的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过程变得很有效率,容易产生出精良的作品。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三种,建议在参赛时,如条件允许,优先考虑课程作业结合竞赛模式,再辅助以工作室课余时间模式,精选创意优秀的作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辅导和雕琢,冲击奖项。

4.建立指导教师团队

之前参加竞赛,基本都是由班导师根据本工作室情况自行确定参加比赛,参加竞赛的各工作室各自独立参赛,相互之间较少交流。通过和一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的教师的沟通探讨,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式可以作为多个班级联合参加竞赛的借鉴。

根据竞赛成立指导教师指导团队,同一专业各工作室导师根据各班自身情况确定是否参赛。确定参加竞赛的各班导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统筹安排参赛进度。优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优势资源,具体如下:

1.参加比赛过程中的一些组织性工作,如组织参赛报名填写参赛计划表、参赛作品投递及撰写参赛总结等工作,可以由一位导师专门负责,免去了多位导师各顾各的重复无序活动。不仅使整个进程变得富有效率,而且使其他导师得以将时间精力更多地投入于主要的竞赛辅导工作中。

2.竞赛辅导上借鉴基础部的教学改革方案,事先由各参赛班级导师集中展开讨论,共享各自的竞赛辅导经验及相关资料,理论辅导阶段由一位或几位导师讲大课(各班级所有参赛学生),作品创作阶段则由各班导师小班辅导各自班级。

3.辅导内容优化。上大课时,由各导师分别讲授各自最擅长的领域,以我院工业造型设计教研室为例,李老师长期讲授《机械结构》及《工业材料与技术》这两门课,可由他对竞赛主题涉及的相关机械结构及材料工艺作详细分析,而《产品设计前沿》一直是由刘老师主讲,因此由他介绍当前产品设计的最新趋势,并针对竞赛主题给予相关建议是最合适不过了。

此种竞赛辅导方式的改变,正是让各位导师在专业上取长避短,让每个学生能听取导师不同的意见与想法。分享各自的设计经验,提出设计问题,与所有参赛学生进行互动,展现了不同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同的设计风格。各导师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设计经验,也是对每个参赛学生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以及竞赛经验。

如此,既增强了参赛师生间更加亲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此措施,也正是积极响应了我设计艺术学院提倡的“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4.参赛优秀作品的宣传和推广

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是在上千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兼具创意性和可行性,因此,在竞赛后可将其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

调动其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艺术设计参赛作品的主要形式为电子版和展板,也有少数竞赛需要制作实物模型,如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在获奖后,其推广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

1.如果该竞赛与课程相结合,那么会组织各优秀作品办作品展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如“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参赛优秀作品在竞赛结束后会在学校展厅或橱窗进行展览,作为课程作品汇报和竞赛成果展:

2.作为其他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料。例如,二维设计思路表达课程中排版设计就是以参赛优秀作品作为资料进行分析讲解的,产品设计前沿课程中对于产品设计创新趋势的把握也是以新近参加竞赛的优秀作品作为重要资料来解读的。

3.作为其他专业类竞赛的模板设计参考。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品的展板设计在内容上需要说明项目来源、地理位置、拟解决的问题及难点、效果图、模型、手绘等等内容,要素繁多,不易厘清,因此在排版时需要有设计思路进行表达,而参考竞赛优秀作品的排版模式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的办法。

4.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经过反复研究,多次锤炼而成的,可以让竞赛获奖作品继续申请国家专利、SRIP学生科研项目、“挑战杯”竞赛等其它研究项目。一旦申请成功,也是对竞赛作品的一种肯定,而获奖作品在申请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即是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补缺的再设计过程,可以将原来的概念创意设计变得更加成熟周到,使作品日臻圆满,真正成为精品,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将更上一层楼。

5.举办规模较大的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是获奖的作品,不少参赛作品虽未获奖,但是也同样非常优秀,因此可以集合年度所有参赛优秀作品(包括获奖与未获奖的)举办一年一度的除毕业设计作品展之外的又一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果的展览。如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曾举办过一次小规模的竞赛优秀作品展,获奖作品中绽放的奇思妙想和精彩创意,深深吸引了大家,展览现场交流气氛活跃,人气十足。

集中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举办规模较大的年度参赛优秀作品展,不仅可以起到内部学术交流传播的作用,还能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窗口。展览中的作品反映了学生们的最新思考与设计理念,对设计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创新,今天的设计效果图或许将成为明日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届时可以邀请相关需求企业与设计机构前来参观,可以向企业推介兼具创意与可行性的优秀作品,一旦企业有兴趣,便可共同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也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30(1),109-111.

[2]应永红,王小德.艺术类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艺术论坛[J],2010(7),127-128.

[3]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枸建.中国成人教育[J],2010(14),32-33.

[4]刘允,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10,14(4],31-33.

[5]张玲潇,张广军,刘媛妹.高校艺术类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河北联合大学艺术作品竞赛为例.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1(6),75-77.

作者简介:

林佳梁(1983-),男,福建龙岩人,硕士,讲师。

上一篇:浅谈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 下一篇:海口城市雕塑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