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09-04 06:09:49

中西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影响

摘要:称谓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有包含其特定文化内涵的称谓语体系。英汉称谓语体系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其根源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展示了中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方面的不同,进而归纳出几点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根源及其具体表现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通常根据普通成人的交往关系和使用习惯及语义特征将人际称谓分为四类,即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及指代称谓。其中亲属称谓是表示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其归属地位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的迹象特别明显。现就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根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宗亲关系复杂,亲属称谓语讲辈分;西方文化中宗亲观念淡薄,称呼随意亲切。

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性宗族大家庭是基本单位,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这种传统的大家族中,血亲分为“九族”,指本人上四代长辈和下四代晚辈,其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如需再细分,则成为更加复杂,“孙”一级的称谓竟达到六代之多——孙、曾孙(重孙)、玄孙(灰孙)、来孙、仍孙、云孙等。而英语中与汉语相对的只有祖孙三代的称谓词,如要表示曾祖、高祖或曾孙、玄孙辈,则只能用形容词great或great的重叠使用,即:great grandfather(曾祖),great great grandfather(高祖)。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存在过封建宗法关系,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自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在这种核心家庭中,血缘观念较淡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相互直呼其名,一是亲热随和,甚至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都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中国传统文化论辈分,和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这无疑给汉英互译带来一定的困难。

2.汉语亲属称谓语分类精细,长幼有序;西方亲属称谓语分类粗疏,指称含混

汉语中同胞兄弟姐妹,称谓分明,以示长幼。而英语中的brother可表示“哥哥”和“弟弟”,sister可表示“姐姐”和“妹妹”,uncle 表“伯伯”、“叔叔”,aunt可表“伯母”、“婶母”。如:

(1)“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你怎么还没走就想回来了?”(鲁迅《故乡》)

“Uncle, when shall we go back?” “Go back? Do you mean that before you’ve left you want to go back?”

My Old Home

汉语称谓语中常使用排行字表示长幼,如“伯、仲、叔、季”等,自周秦时代就已开始使用,且沿用至今;常见的是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二弟”、“三姨”、“四姑”等,而英语中没有这种习惯,如:

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鲁迅:《社戏》)

He asked, “A big boat? Hasn’t Eighth Granduncle’s ferry-boat come back?”

Village Opera

3.汉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别;英语亲属称谓语无此特点

汉语称谓语的性别特征明显,男女分明;而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只使用一个称谓,即cousin,既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年龄和性别,表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语。如:

(2)“是我的堂兄和他的小儿子。……”(鲁迅《孤独者》)

My cousin and his son…”

The Misanthrope

4.汉语亲属称谓语分血缘,内外有别;英语亲属称谓语无此特点

汉语亲属关系分两类,一类是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另一类是姻亲,指有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血亲和姻亲分属于两个不同血统,不同宗族。在汉语称谓中表现为内外有别,泾渭分明;男有其宗,女有其族,相关的亲属称谓语也分为“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俗称内亲和外亲。英美社会无这种浓厚的宗族观念,相应的亲属称谓语也不分血亲、姻亲称谓语,二者笼而统之,合二为一。如:

(2)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鲁迅《社戏》)

My grandmother, very vexed, blamed the family for not hiring one earlier and started nagging.

Village Opera

汉语中的这些称谓语在翻译时如果一定要交待清楚,则只好用paternal grandfather(父系方的祖父,即爷爷,公公),maternal grandfather(母系方的祖父,即外祖父、外公)。或者用on the father’s side(父亲方面的),on the mother’s side(母亲方面的)这类表达法予以说明。如:

“不成,要许悖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鲁迅《长明灯》)

That won''t do. Only parents or maternal uncles can change an undutiful son…" objected Square Head.

The Lamp That Was Kept Alight

二、汉语称谓语的英译方法

汉语中称谓语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指称明确;英语称谓语体系简单、分类粗梳、数量频繁、指称含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必然给汉英翻译带来不少迷惑。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汉语称谓语英译必须遵守的原则。具体翻译过程中则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具体化

为使译者明确理解,有时原文中表示不确指的称呼语翻译时具体译出所指对象,如:

宝钗也哭着劝道:“……实在短什么,我要是有的,还可以拿些个来,料我们那个也没有不依的……”(曹雪芹《红楼梦》)

Bao-Chai kept telling her to comfort her, “… if you’re short of anything, I’ll provide it if I can — I don’t imagine Bao-Yu will object…”

The Red Mansion’s Dream

按语境,“我们那个”实际是指宝玉,在译文中予以具体化,以利译文读者理解。

2.泛化法

有时原文中较多的称谓对象,如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很密切,也可作泛化处理,不必将称谓语一一译出,以使译文简洁,情节发展舒展。如:

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曹雪芹《红楼梦》)

Just then Suyun came in to announce, “Our mistress wants you both to go and discuss important business. All the other young ladies are there with Master Bao.”

The Red Mansion’s Dream

3.变通法

由于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数量更多,在翻译时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翻译时必须依据语境,将相应的称谓语变通成对应或相近的称谓语,以符合传统的称谓语表达习惯。如:

她从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萧红《王阿嫂的死》)

She had lived for a while with some impoverished paternal relatives, then had been bundled off to some maternal relatives who were, if anything, even worse off.”

The Death of Cousin Wang

4.归化异化法

汉语中习惯用“排行称呼”,而英语中习惯用“姓名称呼”,翻译事宜将汉语的“排行称呼”改译为英语的“姓名称呼”以符合英语的称谓习惯。如:

(1)潘月亭:顾八奶奶是天下最多情的女人。

顾八奶奶(很自负地):所以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 (曹禺《日出》)

Pan: Mrs. Gu, you’re the most sentimental woman in the world!

Gu (gratified): That’s the reason why I’m most tragic, most distressed, most passionate, most helpless.

The Sunrise

在上例中,“顾八奶奶”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随和亲切的称呼方式,即在亲属称谓语前不仅有排行,排行前还冠以姓氏。英语中无类似的称呼方式,翻译时只能转换成英语的习惯称谓 “Mrs. Gu”, 这样指称明确而又简洁通俗。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及对汉语称谓语翻译方法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称谓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翻译起来看似简单,实际很复杂。译者必须根据其交际语境,仔细体味其涵义,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译出其语义所在。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7.

[2]鲁迅. 鲁迅小说选[M]. 外文出版社,1994

[3]胡文中.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田惠刚. 中西人物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M]. 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6]杨宪益,戴乃迭译. 鲁迅小说选英语版[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

上一篇: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如何推动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