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企业税收是如何流失的?

时间:2022-09-03 11:18:25

外资零售企业税收是如何流失的?

摘要:随着零售业市场的开放,外资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以超常规的速度不断扩张和发展,并由零售向批发、生产等领域延伸。同时,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其先进的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和巧妙的财务系统运作,规避了一些应纳税环节,偷、逃营业税和增值税。需要创新税务审计方法,加强税收监控,提高税务干部的监管能力。以加强外资零售企业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关键词:外资零售企业;库存信息管理系统;财务运作;税收流失;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6-0022-04

随着零售业市场的开放,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零售业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家,外资零售企业正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庞大的资金规模,丰富的避税经验,复杂的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手段,给零售行业的税收征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外资零售企业快速扩张中信息技术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外资零售企业纷纷抢滩中国零售业市场,我国商品流通业随之发生巨变。在外资零售企业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零售业的分销网络被局部垄断,生产商拥有的垄断地位和谈判能力逐渐被下游零售商所取代,上游产品供应商在生产环节的产品利润向零售环节快速转移。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系统和高度的信息管理水平,带来了先进的营销方式,促进了中国零售管理水平的提高,但随着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发展将从零售领域向批发领域、生产领域以及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正在发展中的我国零售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全球化采购的成本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低位定价和低成本运行提供便利条件,这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全球连锁化经营、大规模化的集中采购和集中配送,统一的配送中心、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为有效控制库存及运输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管理和营运成本提供了可能,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销售额大、采购成本和营运成本低、利润率高。这一切的实现都与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密不可分。其物流资源规划、销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及商业智能等管理系统的发展十分先进和迅速,总部与全球各地分公司、各配送中心及供应商通过便捷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沟通,具有统一的补货系统、EDI条形码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和收银系统,各种信息可以在本系统内自由流动,充分共享,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其库存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用更是“如虎添翼”,且“深不可测”。

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经营了十多年,已经成为拥有上百家分店的大型零售业连锁巨头,每年新开上十家分店。其纳税申报数据显示,2003到2007年的五年中,商品零售收入从2003年的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8亿元。其所售商品的价格比本土零售企业的售价还低,但商品销售收入却以年均120%的速度增长,这种速度是任何本土零售企业望尘莫及的。这固然与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强大的资金实力有关,然而其成功的“奥秘”是否仅在于此呢?是否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实际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某大型外资连锁零售企业为案例进行了深入调研,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二、某外资零售企业税收流失的“奥秘”

本文以该企业为例,通过剖析其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的运作模式,从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商品零售额的确认、财务运作技巧等角度,深入分析其规避税收的方法和手段。

(一)销售成本的确认

1、库存管理模式

大型零售企业库存商品品种多、数量大,企业一般都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平台,对商品的销售额、销售种类、销售数量进行分类汇总,以及时调整商品采购计划。库存商品周转率是商品零售企业的“生命线”。为了减少自有资金占用,企业往往尽可能减少库存商品,多数商品都在前端陈列货架上摆放,库房中存放的商品仅可以销售两到三天。一旦库存商品达到库存的警戒值,零售商会要求供应商及时补货,以保证正常的销售需求。滞留时间过长的商品,会被“末位淘汰制”淘汰,各种商品每月的补货周期,就是该种商品的“周转周期”。一般来说,只有20%的商品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80%的销售收入是从这20%有利润的商品中获得的,因而这20%的商品往往占商品库存总量的80%。

2、运用库存周转率测算销售成本

由于大型零售企业具有商品品种多、库存商品变动快、批量进货数量巨大等特性,税务管理部门核算其实际库存的难度较大,很难确认其实际销售成本与纳税申报数据之间关系的准确性。仅仅依靠单一库存商品期初数、期末数和采购商品数的逻辑关系来审核商品销售成本,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需要通过掌握企业的进货周期,利用库存商品周转率来测算其真实的销售成本。

在对这家企业供应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该企业的商品一般都是7到15天为一个进货周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该企业仓库中的大部分商品变动了2~4次,即被销售了2~4次。假定该企业的库存商品成本期初余额为1亿,按照其库存设置推算,本月的实际销售成本应该在1.6亿~3.2亿。如果该企业申报的商品销售成本在此区间之外,那么就应该引起我们税务机关的注意。

(二)销售收入的确认

由于商品在进入超市时并不立即开具发票,库存商品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因而受到质疑;销售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又使商品销售收入的真实数据难以取得。还款期即“账期”的设置,给零售商根据财务状况自由确定商品销售额和进项税额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完全有条件把税负控制在税务部门认可的、合理的范围内,以规避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这正是税务机关无法真实地掌握其销售情况、准确获取销售收入数据的根本原因。该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商品销售收入

这是企业收入取得的一个最主要来源。由于企业经营上的特殊性以及税收监管的缺位,往往很难把握商品销售收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这也是税收征管中的“软肋”。

(1)毛利率的确定。由于该企业采用了差别毛利率定价法,有的商品价格甚至比地摊货还便宜。总体上看,大概27%左右的品种按进价出售,18%左右的品种在进价上加5%毛利出售,27%左右的品种在进价上加成15%出售,剩下的28%的品种按进价加成20%出售,所有商品平均毛利率在9%左右。这既能保证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又能起到低价促销、提升人气的效果。纳税申报数据显示,该企业2007年1月至12月间的毛利率维持在15%~18%,远远高于其定价策略的平均毛利率。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其申报的毛利率是偏高的,事实却恰恰相反。

(2)真实销售额和毛利率的测算。据供应商介绍,该企业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明确要求“向供应商无条件收取10%~20%的返点”。这个返点不同于在同一张发票上开具的折扣,而是与供应商结算货款时直接收取的返点(如下文举例所示)。根据差别毛利率定价法的定价原则和实际合同中签定的返点比例,可以推定该企业的实际毛利率应该在19%~29%,远远高于其纳税申报时15%~18%毛利率。

举例说明,零售商给供应商销售了100万元的商品,在期末结算时,零售商只返给供应商85万元的货款,供应商开具85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给零售商,另外15万元作为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的10%~20%的返点。月末结账时,零售商根据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价税合计85万元,登记商品销售成本和进项税额。

通过确定毛利率与商品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测算出企业真实的商品销售额,销售额的确定为把握企业纳税申报的准确性、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返还收入(又称“返利”)

返利是零售企业收入取得的另一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应用最广,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采用,这也是最隐蔽、最难以查证的一种收入形式。

该企业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因收取高额的营销费用为业内所关注,由于其处于零售业的突出地位,大多数供应商为了借助他们的分销网络而不得不与其合作。在零售商和供应商签定合同以后,还会有很多其他诸如营销费用、促销费用、进场费、堆头费等费用,门店也会向供应商要求某些费用。费率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公司交易额的大小,有些公司的费用率可能只有年销售额的4%~5%,而有些供应商则可能要支出年销售额的19%左右。

在收取这些高额费用时,按规定零售商还应开具服务业发票交纳营业税。但该企业为了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允许供应商以商品的形式,抵消零售商应收取的各项费用,即所谓“商品返利抵费”。该企业在取得这部分抵消费用的商品时,按口头约定给供应商开具商品数量为零、金额为该次抵消费用的补货单据。供应商收到补货单据后,将商品发给零售商,零售商在取得这些商品时无需发票,使这部分用于抵消费用的商品在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内循环,并不在会计账目中反映销售时大量不开票的零售收入,又使这些抵消费用的商品得以隐藏,从而达到隐瞒真实销售收入,偷、逃应缴税款的目的,逃避税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三)涉税信息系统避税的“奥秘”

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记录和分析商品销售情况,跟踪顾客需求,更新经营品种,淘汰滞销的商品,也为企业避税、偷逃税款提供了隐蔽条件。

1、销售成本“差额”的产生

在库存管理系统中,商品购进成本应当随着商品的销售或耗用进行相应的结转,这是商品的实物流转。月末,财务根据库房转来的出库单据,将销售后的商品从“库存商品”科目结转到“商品销售成本”科目,这是商品的成本流转。

该企业每月申报的应补(退)税额都为正数,月末进项税额无留抵,财务在本月“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上反映的数字,应该是月末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销货清单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栏”的合计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确定,企业库存管理系统中“商品销售成本”的数字应远远大于财务会计科目中的数字。那么,他们的“差额”,是什么?这些“差额”又放在哪里呢?

2、“差额”记入损失以隐藏收入

该企业的实际库存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差额”,且数额较大,企业将这部分差额作为“商品损失”,只记录在库存管理系统中,不在会计科目中反映。其“商品损失”应该由三部分构成:(1)商品销售或促销过程中未做收入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2)企业向供应商收取以抵顶各项费用所取得的商品。销售后未做收入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3)商品因被盗、损毁发生的损失,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

这套信息管理系统的存在,对防止商品的损毁和丢失,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商品损耗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促销或未记收入结转的销售成本的不断增加,这个损失数额将会无限地增大下去,迟早要被税务部门发现。

然而,实际工作中这个损失的数额却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大时小,原因在于该企业找到了一条隐蔽冲减商品损失的好方法。即通过前面提到的那些没有发票的抵消费用的商品返利,冲减库存商品中发生的“商品损失”,使损失科目下的商品(即已经销售的商品)又重新回到“库存商品”科目里,再一次作为购进商品进行销售,循环往复隐藏收入,从而使其达到偷、逃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目的(如图1)。这个细微的财务内部运作,设计思路巧妙,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规避了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应该依法纳税的一些环节,形成税收征管中的盲点,使税务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难以发现。

三、加强外资零售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针对行业特点,创新税务审计方法

大型外资零售企业是一个典型的进项大、销项小的行业,商家可以任意填写商品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申报数据的准确性难以确定。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外资零售企业的特点,灵活运用和不断更新现有的工作方法。例如,利用库存商品周转率和商品库存期初余额来测算真实的商品销售成本;结合先进的国际通用的定价理论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测算企业的真实毛利率,并通过对销售成本的确定来达到最终准确核算企业销售收入的目的等。

(二)利用税控装置,加强收入监控

通过对零售企业收银机、POS机的监控,我们可以很容易掌握零售企业每月的收入数据,监控企业的纳税情况。随着增值税税控机的不断推行,零售企业销售终端税控机的安装,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税收工作中更真实、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零售业的经营状况,将零售业完全纳入税收监管范围,杜绝我国零售业税款流失严重、税负过低的现象。

(三)从制度上加强监管力度

外资零售企业的企业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库存管理系统、收银系统、统计处理系统以及账务处理系统等四大模块。在税务检查过程中,企业往往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账务处理系统,在其他系统向账务系统传递数据时,极有可能设置了过滤程序或采用手工中断的办法导致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应该从制度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审核备案程序和规则,要求其全面向税务机关开放,并预留供税务机关提取所有真实数据的“后门”,杜绝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偷逃税款的现象。

(四)提高税务干部的监管能力

要将法律、经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一系列与税收相关的专业知识,逐步转化为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对零售企业涉税信息系统监管的综合能力。加强税务干部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的知识更新,使税务干部具备了解和掌握企业涉税信息系统运行原理的能力;加强税务干部行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税务干部将信息技术、税收业务、行业分析等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对于强化企业涉税信息系统的监管,防止税收流失大有裨益。

十多年来,这家大型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店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众多的店铺数量,使我们不得不联想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到底隐藏了多少收入,偷逃了多少税金。可想而知,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而税务机关目前还没有及时掌握和查证这部分收入,这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责任编校:王展祥

上一篇: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 下一篇:农户耕地法流转行为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