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初探

时间:2022-09-03 07:24:45

媒体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初探

【摘要】新闻报道是媒体呈现出来的一种事实,但是这种事实并不是由媒体单独完成,而是由新闻媒体和广大受众一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受众各有期待。如果一则新闻能够面世并且能够广泛传播,那么它一定是媒体和受众心理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心理期待 心理需求 互动

一、媒体的心理期待

1、意义呈现心理。新闻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千变万化的世界,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包括猎奇和获得真实信息的心理需求。然而,这并不是新闻的全部功能,新闻更大的功能在于能够诱导或者暗示人们透过表面现象认清新闻事件在述说什么,这就是新闻的意义。一则新闻的意义是什么,读者对它的认同度有多少,都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意义在媒体那里就是彰显社会的主流价值。

在当今社会,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重视民生,政府的主流价值取向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媒体的主流价值倾向也是顺应社会和政府的主流价值观的。因此,媒体的主流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沟通政府与群众。在人民中发生的事件,和人民有关的事件,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不仅要求媒体要善于把握新闻事件,更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发现新闻素材,发掘新闻的重大意义。把单独的事件放到整个社会的层面来考量,才能真切的反应人民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才能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媒体想要呈现的意义才会畅通的传播。

2、吸引受众心理。新闻报道为了对读者产生影响,会采取一个常见的手段,那就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当信息到达受众的时候,能够影响受众的不仅是信息的表层意义,还有信息的深层或者是信息的组合也会给受众带来各种各样的暗示效果。这些信息附属意义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影响人的判断,情绪等,从而会使人产生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心理。例如在制作新闻标题中就有很多的心理暗示。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并给人以启发,还可以从阅读标题获得一个对新闻内容的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积极引导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时,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运用夸张化、化、定性词语,故弄玄虚,大搞噱头。

3、安抚受众心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媒体的报道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安抚受众。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及时地全面的、真实可信的信息,还要把握好舆论导向。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跟踪报道事态的最新进展及局面的好转以达到心理安抚和情感抚慰的作用。

媒体作为灾难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好的媒体会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抚慰受灾群众受伤的心灵。在灾区,以及灾区以外最大范围地营造稳定的氛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消除这些消极心理,为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真相和反映舆论,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局面好转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对受众心理的安抚主要体现为在新闻标题中出现具有心理抚慰性质的某些高频语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受众传达心理安抚和情感抚慰的意蕴。其次,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贴近群众,给人以亲切感,弥合群众与新闻的心理距离,这样新闻才会被群众相信。

最后是以大量正面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生产图景和舆论氛围。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1、对新闻一般功能的需求。人们接触新闻,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知,希望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知晓信息和情况以及认识事物和环境的需要。而这种认知要考虑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能,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这种心理更加突出。除此之外,还有对新闻准确性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公众报道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事实,使公众得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毫无疑问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又在这个基础上对真实的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满足好奇心。受众去接触新闻,不只是要满足最基本的信息的需求,也是对自身好奇心的满足。通常情况下,一则新闻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应该是题材重大的,例如爆炸性新闻,或者是接近人们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新闻。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社会新闻了,它在内容上尽量满足了受众对接近性或者趣味性的需求,又加之以新颖活泼的形式为人们所喜爱。

3、受众的窥私欲。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具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心理也就是窥私欲。它使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新闻本身,还有新闻后面的故事。电视新闻中常用到的隐性采访的方式也使受众有了“偷窥”的和满足。

三、媒体与读者的心理互动

新闻媒体的编辑对新闻的传播有自己的心理期待,而新闻的受众也有自己的心理需要,双方在心理上的预期如果都要得到满足的话就要使双方先产生一种心理互动,这样才能实现“双赢”。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了解受众的心理,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受众也要懂得运用自己的地位来影响新闻媒体的编辑,这样受众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是精神上的需要。比如说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上,为了满足受众追求真实的心理,在编辑阶段必须贯彻一个现场意识,多运用现场元素,从画面与声音两方面着手,比如新闻现场的场景、现场同期声、在新闻现场对有关人物的采访等,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以达到满足受众求真心理需求的目的。

这在新闻编辑方面就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要准确定位受众,了解受众特点。受众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因素,他们的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受众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等都能影响媒体的发展。只有更了解受众,才有可能去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其次,要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就要不断提高受众意识。对编辑工作者而言,提高对受众心理的敏锐洞察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受众意识则有助于将受众的每一点心理需求的变化转变为提高媒体自身竞争力的契机。因此,能够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且做到将心比心是媒体赢得受众认可的必要条件。

这种双方的心理互动在受众一方则是自然的主动性体现,这体现在受众面对媒体时的选择的主动性上。受众可以用自己的选择权来影响媒体内容选择,选题策划和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满足预期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①武东正,《电视新闻编辑对于受众求真心理的满足分析》,《新闻传播》,2009(10)

②牛新权,《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与媒体心理抚慰功能探析》,《电视研究》,2009(12)

③荆婵,《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新闻传播》,2009(8)

④吴珏、马伟林,《新闻标题的主观化及其顺应性解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7)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国内外拟据理论研究综述 下一篇:媒介融合环境下纸质媒体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