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种关系文化

时间:2022-09-03 04:00:55

教学,是一种关系文化

【案例】那节课与环境关系有关

成都某名校B老师“送教下乡”为某山区教师上一节《我爱我家》的作文指导示范课。预案在习作技法指导上是“写出自己生活的环境”。由于设计针对的是城市学生,所以,B老师的文本材料大多是小区威严的大门,绿化很好的人文环境,小区广告牌等。临课,B老师才发现山区学生所处的环境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文本有出入,但修改预案已经来不及。怎么办?

智慧的B老师改变策略,他先将学生的座位分小组调成类似金字塔的形状,然后依然以自己准备的材料作为学习文本,告诉学生“这是城市孩子居住的环境”,接着充分依靠学生对话他们自己的环境,特别指导孩子们怎么去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的不一样。课中,B老师还巧妙穿插桌椅排列的观察,穿插自己对农村的观察,并请教学生,让B老师欣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浓郁,最后呈现的习作也十分精彩。

【启示】没有良好的关系,就没有有效的课堂

人类任何意义活动都蕴含着关系文化。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课堂关系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组合的活动秩序。当他们和谐共生,并在即时状态下,不断影响,就会促成课堂向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影响课堂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关系文化,没有良好的关系,就没有有效的课堂。

教学关系是一个系统。从哲学层面讲,课堂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体。“有机”的体现,是课堂状态的即时性,所有要素都处于相互运动的状态之下。当B老师的预案与学生认知基础存在矛盾的时候,不智慧的老师大多采取回避的方法,修改文本。但当B老师认识到矛盾的转化规律时,他把这个矛盾变为了资源生成点。只是,他充分地处理好了各种关系,从而获得了课堂的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学生认识环境的经验多在农村,穿插自己对农村的认识并请教于学生,这就充分处理了师生角色的置换,获得的是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其次是注重文本对于学生内在的影响,不迷信文本影响的绝对性,以“举一反三”的姿态,将“家”的普遍性作为“一”,核心是求取学生认识环境经验中的独特发现―“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

关系文化的解析,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因素的角色分担,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充分激活课堂最优化的策略。

(摘自《四川教育》2014.1)

上一篇:浅谈人物速写教学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