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考察报告

时间:2022-09-03 03:17:37

人才引进考察报告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我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启动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8月下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亲自带队,赴苏州、无锡、**、南通、镇江等五市专题考察学习人才工作。苏南、苏中各市强力推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的超前理念和经验成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做法与成效

从**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每个给予100-150万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苏南、苏中各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纷纷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来推动。苏州市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每年扶持引进1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无锡市实施“530”计划,计划5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市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计划5年引进1000名海外人才,其中1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南通市实施“131”海外引才计划,力争5年引进领军型人才100名、创新创业人才300名,新增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1000名。镇江市实施“331”计划,力争3年引进培育30个领军人才团队和100名领军人才。主要做法为:

1、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引进。为了达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的三级目标,各市都尤为重视引进人才标准与条件的设定。一是突出领军人才。从目标定位来看,各市引进人才的目光已经跳出省内、放眼全国、面向海内外,引进人才的重点也从一般的高层次人才转向能够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关键人才。二是突出重点产业。从支持领域来看,各市也都根据产业发展前景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苏州市确定了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通讯、光电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12个方向;无锡市确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档纺织等8个方向;**市重点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南通市确定了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配套、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10个方向。三是突出新兴项目。除了涵盖目前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各市都比较关注未来产业(空白产业)的人才引进,尤其重视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人才引进,以求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目标。

2、坚持政策先行,不惜成本引进。面对人才引进的竞争压力,各市都把制定极具诱惑力的政策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推出政策“组合拳”。除了给予引进人才巨额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外,各市还持续不断地给予引进人才创业资助、贷款担保、重大项目资助等配套支持,有效地缩短了人才项目落户、科研项目转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苏州市提出,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供不少于200万元的科技专项经费资助和2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并给予不少于风险投资基金首次投资总额10%的配套投资。无锡市提出,对引进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市**年给予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年将专家重点推荐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到200万元,2008年又将特别优秀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至300万元。南通市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外,对重大项目给予100-5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资助。镇江市按照重点推荐项目、优先推荐项目和一般推荐项目,分别给予创业领军人才300万元、150万元和6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创新领军人才100万元、60万元和4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此外,各市还积极引导风险投资跟进。镇江市在启动“331”计划的同时,也同步规划了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设,年内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镇江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到2009年镇江各辖市(区)都将建立1家以上风险投资公司。**市的创投风投企业已从三年前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8家,总注册资本从6900万元增强到9.6亿元。

3、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引进。由于对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大、社会期望值高,因此各市都高度重视引进人选的评审工作。经历两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各市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三轮审查机制:第一轮是形式审查,由业务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并请专门机构对相关专利、成果的真实性进行检索。第二轮是技术审查。一般是根据人才项目的行业分布,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报名者的项目进行技术评审。苏州、**等市还参照省里做法,专门邀请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参与技术审核。第三轮是综合审查。主要是邀请经济和管理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经济综合评审。**等市在此环节还邀请引进对象进行面试。经过三轮审查,最终入围的人选项目质量都非常高。最后形成的初步名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市委常委会表决通过。

4、坚持跟踪配套,综合服务引进。在比拼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各市都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工作,着力打好“综合服务牌”。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各市都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有效结合。苏州市依托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25家各级各类创业园以及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分站吸引人才。**市大力建设各种留学生创业园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面积40万平方米。镇江市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也在加快进度,规划2010年前建成部级大学科技园,确保每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1-2家科技孵化器。二是搭建发展平台。苏州市成立海归创业创新人才联谊会。无锡市定期举办海归人才创业创新培训班。**市专门安排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科技经费,积极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资助,今年已有3名对象获得1000万元资助。三是建立挂钩服务制度。无锡市提出“创业之初是保姆,发展之中是助理,成功之后是保安”的理念,市领导定期会办引进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江市建立领军人才服务组制度,由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挂帅,专人专责,全程服务。**市由市委组织部四名副部长分片担任人才引进项目落户负责人,深入一线进行帮扶推动。

5、坚持协同作战,合力推动引进。为确保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各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明确由组织部牵头,人事、科技、财政等部门各有分工,共同参与,协作配合。其中组织部门主要负责活动实施的整体统筹和综合协调;人事部门负责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招聘信息,受理报名材料等;科技部门负责成果评估和创新项目界定,组织专家评审;财政部门负责资金落实、拨付和跟踪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市都纷纷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举措。**市、镇江市专门成立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由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面上工作开展。

二、收获与启示

除镇江于今年8月18日刚启动该项工作外,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市的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从**年就已经组织实施,虽然时间很短,但领军人才集聚对产业突破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无锡市引进的施正荣博士创办了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缔造了无锡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引进的赵善麒博士创办了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生产线,将使**众多产业的发展率先摆脱对国外电力电子产品的依赖引进。透过这些地区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包容大度是前提。引进领军人才,既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敢于无中生有,催生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才的建设水平常常是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超越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引进的领军人才名气再大、层次再高,也只是空中楼阁。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天然存在的,特别是对高科技产业来讲,领军人才常常是产业形成和产业突破的核心推动者,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领军人才就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而同时,许多发展潜力大、投资回报高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特点,是否敢于资助这样的人才和项目充分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待人才的胆识与气度。从考察情况看,苏南、苏中各市都体现了宽容失败的气度和勇于助才的决心,纷纷把目光瞄向海内外,抢先对接前沿科技项目,敢于拍板引进高风险人才项目。最近,无锡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表示:三年内“530计划”项目如果创业创新失败,将由财政返还引进人才的80%投资。

启示二:政策支撑、持续配套、科学引导是保障。引进领军人才,既要重金以待,又要走出高待遇的误区,善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综合配套上。领军人才的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起点,项目能否顺利落户、健康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才是引进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高额资助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也彰显政府渴求人才的环境。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新企业就犹如在真空中生存。而初创期的高新企业,又如待哺的婴儿,离开融资环境的支撑,亦难以生存发展。因此,落地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能否转化、落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就更加需要载体平台、融资环境、风险投入和政府重大项目资助等后续政策支撑。

启示三:领导重视、部门联手、市县联动是关键。引进领军人才,既要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又要优化服务理念,乐于当好人才“帮办”。领军人才引进尽管只是一个专项工作,但又是一项着眼长远、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更需要集成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这就要求尽快组建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强化奖惩兑现,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要求积极鼓励和科学引导全市上下,用招商引资的精神、用招商引资的劲头、用招商引资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把**打造成为“人才创业创新的向往城市”。

三、对策与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原动力。这次苏南、苏中人才工作考察之旅让我们深切感到,时代的发展已将区域竞争的重心由物质资本转向人才资源。**能否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在苏北率先实现更大的突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一)顺应形势发展,优先抓好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整个人才建设的引领工程。目前苏北其它四市及周边地区都在着手酝酿相关引才计划。建议市委把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抓紧研究工作方案,尽早启动实施**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在苏北地区取得先发优势,利用三年时间,每年引进20名左右领军人才,通过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打造**创业创新的第一方阵,推动全市创业创新的步伐。

(二)科学定位引进重点,梯次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对领军人才和项目的引进,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更不能贪高求精,建议进一步明确“差别竞争,特色取胜,错位引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引进思路。从支持的类别来看,由于**既有产业的创新基础比较弱,创新载体建设层次比较低,创新领军人才很难扎根落户,创出成果,因此,应把重点放到创业领军人才上来,适当兼顾创新领军人才。从支持的领域来看,也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现有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能够起到引领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二是能够创办新兴产业、对我市现有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从支持的层次来看,不能简单追求人才的高知名度和项目的高精尖,主要关注人才和项目在**的高成长性和可带动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要引进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在坚持兑现已有的招商引资政策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之外,建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持,构建颇具特色的引才优势。一是资金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按重点推荐项目、优先推荐项目和一般推荐项目等三类,对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创新领军人才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创新启动资金。根据项目投资需求,由市、县(区)提供不少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贴息、不低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资金担保。二是场所扶持。项目落户后,需提供标准生产厂房的,免收首年租金或给予10%的购买优惠;需生产建设用地的,在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提供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三是项目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其领衔实施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先推荐申报相关的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四是生活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由人才(项目)落户地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在所在地区优先购买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定销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

(四)强化载体配套建设,着力打造创业创新的发展平台。建议进一步加强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在规模、层次和产业布局上进行优化。要求各个县区相应启动科技创业孵化器建设计划。加快引进和扶持创办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加大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到3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家以上,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

(五)健全工作机制,有序高效推进引进工作。一是决策协调机制。建议参照镇江、**等地做法,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组织、人事、科技、财政、经贸、发改等部门。同时明确职责分工,分头推进。为便于统筹协调推动面上工作,建议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云萍同志任主任。二是信息机制。广开信息渠道,利用省内外各类平面媒体和各种海外留学组织,扩大引才信息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建议在中国留学生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日报等进行专栏宣传,在海外有条件的国家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点,聘请人才工作顾问。三是配套联动机制。在做好市县联动的基础上,建议畅通三条联动渠道:(1)架设人才梯度流动之桥。主动做好与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苏南、苏中各市的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的衔接工作,寻求一条引才的便捷之道。(2)打开高校人才封闭之门。建立与省内外高校的联系平台,一方面吸引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到**来转化;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的资源平台,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了解**、关注**、创业**。(3)探索市场化引才之路。用好猎头公司资源,邀请外地猎头公司参与**引才计划。参照苏州、南通等地做法,对帮助成功引进人才的猎头公司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四是考核奖惩机制。从苏南、苏中各市的实践来看,他们均已把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尤其加大对各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建议参照这一做法,将此项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上一篇:P3软件在电力管理研究 下一篇:新录用国家公务员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