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浅谈

时间:2022-09-02 01:34:41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浅谈

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业持续长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有效措施。本文结合某村劳动力现状和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谈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浅见。

一、某村劳动力现状

全村共有劳动力758人,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半文盲67人、小学380人、初中198人、高中以上113人;从职业情况看,农业劳动者210人、外出务工者340人、本地务工者89人、个体户和企业经营者38人、其他劳动者81人。在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37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11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人。

分析上述情况,可以得出该村劳动力从整体上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文化水平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5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二是职业技能弱。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仅占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1%;三是就业能力差。全村闲置劳动力83人、占到11%,农业劳动者和受雇劳动者占到84%,创业者不到5%;四是务工收入低。根据60户调查资料,20__年外出务工劳动者人平务工收入为6673元,低于劳均收入。

二、全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全县共有六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20__年共组织实施各类专业培训196期,培训各类人员9648人,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4411人。在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计算机操作专业2710人、汽车驾驶专业960人、电子专业270人、服务员专业230、模具专业180人、保安专业61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120人。

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较大地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职业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资质弱。目前我县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差,培训场地与规模、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既没有完全达标,也还不能完全适应培训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少。六家培训机构有四家以电脑培训为主,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人数占到总培训人数的61%。培训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脱节,主要以初级人才为主,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和本县用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培训时间短。要真正使一个农村劳动力摆脱传统的思维,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一般得培训一到三个月,而现实是,培训单位在实施免费培训时缩短时间,甚至有的就培训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使农民实现技术、知识的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往往是农民对理论知识似懂非懂,对实际操作半生不熟;四是培训效果差。培训的目的是让农民掌握技能,实现就业。但由于培训专业的限制和培训质量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前基本上没有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培训,少数参加培训的也很难找到满意工作,很难实现相应的收入预期,转移出去又返乡务农的情况时有发生;五是农民意识淡。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许多农民缺乏主体意识,认为在培训期间收入得不到保障,好的、热门的实用技术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因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培训机构在对待农民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工作上,存在着为培训而培训的思想,很少与市场、与企业生产用工需求结合起来,也就难以调动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协调机制缺。目前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除了技能就业计划外,还有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等,各项工程或计划都是各行其事,缺乏统一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浪费、培训重复、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机制,完善制度,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管理机构,设立一个常设机构或协调机构,统一组织和管理全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二是统一培训机构,建立定点机构优进劣退制度,应以劳动职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职业中学、职业技校、社会力量办学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开展农民职业培训;三是合理编制培训计划,结合实际,制定出农民职业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合理分解和落实计划,培训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四是整合培训资金,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受训农民共同承担的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培训的投入,同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捆绑使用各项培训资金,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对农村困难家庭要实行免费政策,采取“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使每一户困难家庭,有一名劳动力,经过一至三年的职业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从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制度。一是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动务输出培训,对有劳动能力和外出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城市生活常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帮助农村“零转移”农户和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二是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三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围绕农村新生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组织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和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五是围绕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关企业和有意愿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对其进行技能提升或转岗技能培训。

建立与时俱进的培训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就业与市场互动,培训与增收双赢”。要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保证稳定、优质的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择业竞争能力和培训就业率。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机制,由用人单位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技工需求信息,劳动部门把这些信息加以

整合,职业培训机构根据“订单”要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并进行培训,然后整体输送给用工单位。同时,要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定点办班和灵活办班相结合,白、晚班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确保学员学有所长。

建立实用高效的训练基地。要根据专业设置要求和发展需要,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在劳动技能培训上实现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相结合,把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和现代服务技能在实习基地内展示,学员有针对性的对培训知识现场示范操作,让学员不仅有理论知识,懂得科学原理,更能实际动手操作,促进培训技术成果的转化。

建立奖惩严明的考核办法。一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如开班核实、结业验收、发放代金券、中途点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制度与办法,督促培训机构健全培训台账、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真实有效;二是完善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培训工作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将培训资金与培训效果相挂钩,依据完成情况给予补贴,好的多补,差的少补,坏的不补,确保培训补贴专款专用;三是加大监督查检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一般性违规的,要限期改正;对虚假培训、骗取补贴资金的,要严加处罚,情节严重的要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通过规范制度,严肃法纪,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和培训过程监管,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上一篇:急诊护理人员角色技能 下一篇: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