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梗死合并肥厚型心肌病3例

时间:2022-09-02 05:51:42

例1:患者,男,49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3年,复发38天”入院。本患3年前因突发心前区痛持续3小时伴大汗而入院,当时心电图示:V1~V3SR、ST抬高0.3~0.4mV,诊断为冠心病(CAD),急性前间壁心梗(AMI)。予静脉溶栓抗凝等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影响心功能。于38天前再发心前区痛伴胸闷,每次3~5分钟可好转,每日均有发作而入院治疗。既往有慢性肾炎8年。查体:T36℃,P64次/分,R16次/分,BP120/90mmHg。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未闻及异常,心界正常,心率6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超声示:升主动脉增宽38mm,左室46mm,左房36mm,室间隔增厚为20mm 左室后壁厚13mm,二尖瓣舒张期E 峰0.79m/秒,A峰0.63m/秒,三尖瓣跨瓣压差为27mmHg。心电图示:V1~V3Rs,T倒置呈冠状。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显示:左室心肌及室间隔增厚。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未见狭窄,左前降支近段90%~95%弥漫性狭窄,右冠中段--肺动脉瘘。于前降支病变处置入CYPHER3.0mm×23mm后无残余狭窄,患者症状未再发作,随访1.5年病情稳定。

例2:患者,男,69岁,因“突发胸骨后疼痛伴气短出汗5小时”入院。心电图显示V1~V4QS、ST抬高0.4~0.6mV不等。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T12.4ng/ml,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梗,予静脉溶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于入院后半月行心脏超声显示:超声心动图室间隔20mm,左室后壁厚11mm,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比为1.8,可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左房38mm,左室舒张未内径45mm;彩色多普勒显示舒张期二瓣频谱A峰大于E峰,左室流出道可探及收缩期高速射流,左心室与主动脉压力阶差42mmHg,左室前壁变薄,运动幅度减低。因本例患者不同意而未行介入治疗,症状好转出院。

例3:男,87岁。因突发胸骨后憋闷伴大汗5小时入院。心电图显示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2~0.3mV,STⅠ、AVL水平下移0.2mV。T V1~V5低平,肌钙蛋白T22.78ng/ml,CK-MB85U/L.CK665U/L,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梗,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13天后做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厚26mm,左室后壁厚11mm,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比为1.5,可见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左房34mm,左室舒张未内径42mm;彩色多普勒显示舒张期二尖瓣频谱A峰1.1m/秒,大于E峰0.91m/秒。诊断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静息状态下左室流出道无梗阻,巩固治疗1周病情稳定出院。

讨论

冠心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发生率尚不清楚,国内文献虽有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个案报道[1],但尚无较大系列的报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33例经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成像证实的HCM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合并冠心病9例(27.3%),可见合并冠心病并不少见。

超声心动图检查对HCM诊断起决定性作用,不但对肥厚部位,而且对肥厚严重程度、是否有流出道梗阻等均可作出诊断。

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肥厚性心肌病常有下列表现:①室间隔肥厚≥15mm。②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常>1.5。③可观察到部分病人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时有前向运动。④可有轻度或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HCM与冠心病在临床症状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临床上往往误诊为一种疾病。心绞痛是HCM的一个常见症状,而心梗症状往往更重,更易掩盖HCM症状而易致漏诊。故对于患者有典型心绞痛时应思路开阔,不能局限于一种疾病的考虑,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做到早期防治。

在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有二者同时存在:年龄较大的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或有上述疾病家族史者,有较长时间吸烟或高脂血症者。

由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一般较难及早发现。CAD的存在可能是导致HCM患者心脏形态、功能及临床过程变化的重要因素,积极治疗CAD具有重要的意义。扩张血管药物适用于HNCM治疗,而对HOCM患者则会产生(潜在梗阻的患者)加剧不良的病理过程[2]。故早期诊断能够给合理治疗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秦学文.冠心病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与处理.中国循环杂志,2002,17(3):1692170.

2姜腾勇.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9(32):823.

上一篇: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稽留流产病因分析 下一篇:剖宫产术后腹腔脓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