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有效使用教参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1 03:18:18

对教师有效使用教参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师参考书版本也不断丰富起来,面对诸多的教参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取舍和加工,活用教参,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教学参考 教师教参 教材参考 创新教材

在教学大纲统治的时代里,教师扮演的只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者、教学指令的执行者,语文教师本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因为语文教师“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余地,也不需要什么文学感悟力、想象力,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就是一切,你必须按照上面的要求来讲,不能有任何不同,要不然,领导不愿意,学生和家长也不会放心,以后会考、高考出问题了怎么办”。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时代里,还需要语文教师有任何的创新吗?即使语文教师有深厚的积累,也没有机会发挥。学校里,很多教师把教参奉若经典,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了影响。个人认为,教师备课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少做些“搬运”的工作,应走创造性使用教参的道路,让思想灵动起来,让语文教学鲜活起来。

一、当前使用教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教师对于教参的处理,笔者通过仔细分析和发现语文教学现状,可以归为这么三个阶段:照搬教参,“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工教参,去粗取精、去虚求实,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参有所用,有所不用;以课本为基础,把教参当作素材、例子、资料库,根据需要,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教参。看身边的语文老师,连同自己,对于教参的处理更多的还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居于第三阶段的为数不多。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得不到提高,得不到根本改变的原因。”虽然这话听来有些刺耳,但是回想我们的教学实际,不正有这样的嫌疑吗?此刻,对于我们来说,是认真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而后改正提高。尽快地从第一二阶段过渡到使用教参的第三阶段。这也正是新课标对教师所要求的,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参,教师也需创造性的使用,在教参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积累,丰富教参的内涵,并且超越它,从而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完美的演绎它。仔细分析更多的语文老师不敢超越教参的原因,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是老师心存顾忌,担心自己的理解错误,怕因此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不如抄教参书中的现成答案。既方便,又保险。但是,殊不知,教参也是别人的理解而已。当然,这些人比起我们,经验更丰富些,理解也更深刻些;但是,既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理解呢?更何况,“君子所见略同”,通常情况下,受着同样的民族文化熏陶,大家的理解不会相差太远。而且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对自己多份信心,敢于丢开教参,自己去研读教材。而当一个教师真的自己去读时,就开始了独创性的劳动,进行了独立思考。一经进入这一环节,语文的天地就开阔起来了。

二、有效活用教参的教学启示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材有了诸多的版面,浙教版、华东师范大学版、人民版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教育指令的实施者,在更大的程度上讲,他们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要考虑儿童的多样性和丰富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创生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特别是在教学理念中要改变对学生角色的定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参的取舍和创新,是用教财思想进行创造性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也强调注重阅读的个体体验吗?为什么我们还非要束缚自己,不敢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呢?只要我们也像钱梦龙老师般孜孜钻研教材,在语文天地中也一定能纵横。就会发现语文教学是如此妙不可言,发现语文天地中有这么多值得回味、学习的地方。

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无论是教参还是听一些老师上课,都把文章的主题定位于“以善良来体察善良”,但是我总觉得杨绛这样的大学者,文章的主旨不该是――以善良体察善良――这么简单。假如是这样,作者岂非有标榜自己善良之嫌?而这,无论如何不是杨绛这个大学者的风格。于是,我就思考:到底老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致他死后还让作者念念不忘?我发现,除了老王的善良,更主要的是他虽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不气馁,不抱怨,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人的高贵品质。联系我们的生活,不是有许多人因为偶不如意就怨天尤人吗?又不是有很多人因为遭受不幸就用冷眼看待社会,并恶意回报社会吗?比较于他们,老王不就显得可贵得多吗?更何况,经过的洗礼,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老王一样的人格和善良呢?所以我认为,作者写《老王》,是想呼唤人性的回归,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完善的人格。于是,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老王身上,按照教参的理解――以善良来体察善良,那么文章的重点人物该是作者和老王两个,可是文章的题目暗示我们,本文的重点人物应是老王。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从老王身上得启示,希望学生今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身边人,回报社会。提到感恩的心,文中的作者一家帮助老王的也不只是字句上所提到的关心、问候、送鱼肝油、付鸡蛋香油的钱而已。如果仅此而已,作者在文章最后的愧疚就显得矫情了。读作者的自叙体散文《干校六记》,作者写到爱婿得一自杀事件时,是简而又简,只是说:“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了。”连人生三大痛――老年丧子也写得如此简练的人怎会浅薄到把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写来卖弄呢?其实作者一家对老王最大的帮助该是“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传话了”这句话中所体现的。试想一下,老王已经得了不知什么病,总不见好,他前往杨家又去干什么?“扶病到我家来”背后才蕴涵了作者对老王的无尽的关心。所以,老王才会如此感激。而当老王去世后,作者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让一个抱病之身来我家而不是亲身前往,又不免产生愧疚之情。这样,杨绛的愧疚才不至于让我们觉得是矫情,反而让我们觉得杨绛可爱、可敬。而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来面目。

三、结语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说明,不能也不要把教参紧捧不放。应该去掉对教参的依赖心理,卸下这副沉重的镣铐,大胆地思维,认真地研读,创造行地使用教参,让自己的思想灵动起来,让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黄元虎.让教参成为沟通教师与教学的桥梁[J].教学与管理,2007,(8).

[2]朱彤.使用教参的“四个学会”[J].江苏教育2007,(Z2).

上一篇:校外中国画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思考... 下一篇:制药工程学教学中体现工程性质的重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