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

时间:2022-09-01 01:12:38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

摘 要: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成为高校教育面对的新课题。本文拟从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出发,初探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及途径。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区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 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因此,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强化素质能力培养,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还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激活每一个学生,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彼此间界限缩小,相互间影响加大,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民族、国际文化)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聚焦思想引领,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借助社区导师团,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0-141.

[3]王劲U,丁炜,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56-58.

[4]卜再元,谈传生,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2006(2):124-125.

[7]荆晓艳,谢怀建,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28):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9.

[9]谢孟岑.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3-65.

[10]吕文彬.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08:6.

上一篇:利用中学语文课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下一篇:从关联理论视角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