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物理题目结构的一丝看法

时间:2022-09-01 12:13:58

对高考物理题目结构的一丝看法

(淄博市淄川区淄川第一中学山东 淄博255100)

物理是高中一门重要学科,学习好物理需要一定的技巧.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通过对历年高考物理题目的剖析发现,高考中的物理题目都是基础知识点的集合,从考题变化来看,主要分为附加无关条件进行干扰,知识叠加组合,复合场知识问题.在此,笔者以高考题目为依托,由浅到深,深度剖析高考中的题目.

1附加无关条件

首先来看2013年的上海高考物理中的一道选择题.

(2013上海物理高考)如图1,质量Ma>Mb,的两个物体叠放到一起,并且靠着竖直墙面.让它们由静止开始释放,在沿着粗糙墙面的下落过程中,物体B的受力图(图2)为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力的分析方法,其次要求学生拥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题设中找到相应的物理关系.对于这类题,我们可以遵循“一找,二分析,三选择”的原则.

一找,寻找题设中的关键字,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靠着墙面”,“静止开始释放”条件;

二分析,通过寻找的关键字,“靠着墙面竖直下落”说明,其与墙面之间不存在压力关系,由摩擦力产生的原理可知,墙面的摩擦力为零;并且两者同时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二者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

三选择,通过分析可知,通过综合分析可知,物体b只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答案为A.

高考点评此题在高考中属于送分题,但是往往也是丢分较大的题,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是确考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此题我们可以明白,高考中物理知识的考核,不是很直白,需要通过题设,挖掘物理知识,继而拨开迷雾,得到答案.

其实此题是从我们日常的练习题中变换而来,比如剥去关键因素,而这件事到战后曾引起爱因斯坦相当的后悔.

罗斯福看到信后,却立刻拒绝了提议――至今都令人难以置信!西拉德找到了总统的一位私人朋友,并向他表明启动这一研制计划是何等重要,请他务必说服总统.这位朋友去见罗斯福时并未多言,只是问道:“弗兰克,你觉得1812年拿破仑如果不拒绝发明蒸汽船的富尔顿的话,今天的世界版图将会怎样?”就这样,罗斯福总统下令开始研制原子弹.这便是如今众所周知的曼哈顿工程,其规模与价值都震惊世人.

历史表明,视界高远且有卓越组织能力的伟大科学家总会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脱颖而出.他们因势而生,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

4西拉德-弗雷洛夫-苏联原子弹

1933年离开德国后,西拉德在英国和美国进行核物理的研究.1934年,他初步具备了链式反应的思想;同年在伦敦和查尔默斯共同发现以他们姓氏命名的西拉德-查耳默斯效应,提出了分离同位素的新方法.

1945年西拉德和费密共同取得的第一座原子核裂变反应堆的专利权.西拉德、爱因斯坦、费米等人都参与了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在长崎投下原子弹“胖子”, 二次大战随之结束.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进入核时代.苏联能如此神速地造出原子弹,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空军中尉弗雷洛夫.早在四十年代初,弗雷洛夫就一直很关注世界核武器的研制进展情况.一次,他到附近的一所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当他翻阅了当时所有的科学期刊后发现,有关核原子研究的世界名人,如费米、西拉德、特勒、安德森、惠勒、威格纳等都从杂志上消失了.弗雷洛夫推测,核研究已成了美国的国家机密,这些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弗雷洛夫把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写信给斯大林,并建议尽快研制原子弹.原子弹引爆成功后,斯大林曾称赞28岁的弗雷洛夫是“对苏联核武器研制立下大功的人”.

5结语

西拉德是一个思想家,他喜欢留给其他人完成他的想法.

西拉德在凯撒威廉研究所和柏林大学从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研究.在他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熵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想法,这被认为是信息论发展的先兆.1934年西拉德提出了链式反应的思想.

西拉德是一个发明家,但他的众多发明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制.

西拉德兴趣广泛.三四十年代研究核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而研究生物学,在新成立的辐射生物物理学研究所开始研究生物学.生物学理论方面的论文有:《衰老现象》,1959;《从细胞分化观点研究酶合成的控制》、《抗体的产生》,1960年;《记忆》,1964年.西拉德一生发表的论文只有29篇,收集在《西拉德文集――科学论文》中.

西拉德是一名社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广泛.

1954年该研究所解散,他致力原子能和平利用等社会问题,西拉德反对独裁,爱好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爱因斯坦等人就研制和使用原子弹等问题,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战后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反对军备竞赛的斗争.1960年获原子能和平利用奖.其第一层面纱,将物体a去掉,由题设可知,b做自由落体运动(与墙面接触,没有压力,没有相对运动,就没有摩擦力),这是我们日常的练习,答案选A;如果将墙面去掉,物体b更直观的显示出其为自由落体运动,答案选A;显然,此题型就是添加无关条件的障眼法.

2简单题型的叠加

简单题型的叠加,是高考考题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该类题型的点评之前,先看下面两道日常练习题.

(1)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以力F的作用下牵引,当其速度达到v时停止牵引,求此时的物体的位移?

(2)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开始运动,受到摩擦力为f,求物体静止需要的时间?

显然,上述的两道题目是平常的物理练习题,了解物理位移相关公式的同学都能解答.但是我们将其进行适当叠加组合后,就变换为了2013年天津物理高考试题.

(2013年天津物理高考)质量为m=4 kg的小物块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A点,现用F=10 N的水平恒力拉物块一段时间后撤去,物块继续滑动一段位移停在B点,A、B两点相距x=20 m,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求:①物块在力F作用过程发生位移x1的大小;② 撤去力F后物块继续滑动的时间t.

首先,根据题设可以知道,物体由A点运动到B点,机械能守恒.再此期间其主要受到力F的作用,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所以有如下:Fx1-fx=0;而f=mgμ,联合可得x1=16 m;

其次,由第一问,我们可以得到CB之间的距离为

x-x1=20-16=4 m.

在此时所受到的摩擦力f=mg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此时其加速度为a=gμ,并由题设可知,到达B点的末速度为零,所以根据动力学位移公式求得,其所消耗的时间t,根据运算,可得时间t=2 s.

高考点评如前文所述,此题没有障眼法,是通过日常的练习题变换而来,这也是高考题型变换的主要手段之一.将两道简单的题型变为一道,我们在解答时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找到其中的桥梁是关键.需要从待求量出发,通过追寻,分析出待求量公式中的未知量的表达,最后得到需要的结果.

3复合场知识叠加

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跨知识领域的叠加,比如重力场与磁场的叠加问题,电磁复合场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电磁复合场考点为主,而且必将一直持续下去.大多数的学生面对复合场问题,都会望而生畏.其实解决复合场问题,需要学生了解以下知识点:

(1)在重力场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平抛运动知识进行相关;

(2)电场基础计算知识,电场强度的相关公式的计算;

(3)磁场基础计算知识,磁场强度相关公式的技术;

而关于电磁场的计算,也是分为这3个步骤进行讨论,分场讨论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也是综合分析的突破口.

2013年四川高考物理试题.如图4所示,竖直平面(纸面)内有直角坐标系xOy,x轴沿水平方向.在x≤0的区域内存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的匀强磁场.在第二象限紧贴y轴固定放置长为l、表面粗糙的不带电绝缘平板,平板平行于x轴且与x轴相距h.在第一象限内的某区域存在方向相互垂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和匀强电场(图中未画出).一质量为m、不带电的小球Q从平板下侧A点沿x轴正向抛出;另一质量也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P从A点紧贴平板沿x轴正向运动,变为匀速运动后从y轴上的D点进入电磁场区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14圆周离开电磁场区域,沿y轴负方向运动,然后从x轴上的K点进入第四象限.小球P、Q相遇在第四象限的某一点,且竖直方向速度相同.设运动过程中小球P电量不变,小球P和Q始终在纸面内运动且均看作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求:(1)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并判断P球所带电荷的正负;(2)小球Q的抛出速度v0的取值范围;(3)B1是B2的多少倍?

根据先前的解决思路,首先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

(1)带电小球P在电磁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有

mg=qE(1)

即E=mgq(2)

分析题设,有由小球P变为匀速的从第二象限进入第一象限,根据受力分析的平衡条件有

qv1B1=mg(3)

由左手定则 可知 P球带正电.

(2)据题意,可利用平抛运动知识进行解答.

Q球与P球恰好在K点相遇v0有最大值v0m,Q球做平抛运动

L+R=v0mt(4)

h=12gt2(5)

P球在电磁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有

qv1B2=mv21R(6)

解得v0m=(L+m2gq2B1B2)g2h(7)

即v0的取值范围为

v0

(3)由于PQ相遇时竖直方向速度相同

即Q球竖直方向下落R时竖直方向分速度为v1,

由v2t-v20=2ax,

得v21=2gR(9)

可解得B1B2=12(10)

高考点评从整个解题过程来看,是通过题设,对未知量的“相关关系”变量进行统一分析,整理,并进行适当的运算,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桥梁,继而使得问题得到解决.题目虽然看着比较复杂,但是考核的知识点确是多个场内的基础公式的推导与换算.所以虽然题目大,但是掌握了各场的相关平衡知识,这种复合场也不是那么“可怕”.

上一篇:透过对称感知美 下一篇:移动互联,不可低估的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