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9-01 10:41:17

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员—基层、个体—个性、民主—协商、多平台—全方位是推进和谐班级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构建和谐班级的要素中学生是主体,辅导员是主帅,专业教师是主力,校园人文环境是主导。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要靠塑造良好班风来引领,开展丰富的活动来营造,组建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来保证,健全制度和机制来促进,关注个体和细节来完善。

[关键词]高校 和谐班级 构建 学生

[作者简介]宋艳(1972- ),女,吉林蛟河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赵明家(1973- ),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1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69-02

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向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①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个性追求、高教改革不断深入等方面深刻的变化,目前的高校班级建设仍停留在过去经验管理的层面。因此,在新时期研究高校和谐班级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和谐的理念扎根于青年学生的头脑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多种文化观念激烈撞击和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他们对前途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和迷茫,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噪音也隐约可辨。高等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校德育的细胞,作为承载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班级,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②

(一)构建和谐班级是合奏当代中国政治主旋律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大学作为党和人民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创新民族精神、引领社会潮流、左右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责无旁贷地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和谐主旋律的合奏中,通过和谐班级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具有和谐“基因”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构建和谐班级是高校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形成了高度集中、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行政命令色彩,老师的传道授业也有硬性灌输的倾向。在繁荣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应该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着眼于学生成人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功。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和谐心理、和谐思维、和谐意识及和谐习惯为重要前提来改造和创新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法。班级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只有以和谐理念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中,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感染学生,逐渐增加学生人格中的“和谐因子”。

(三)构建和谐班级是改善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现状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我们以和谐班级建设为平台,通过风气的优化、氛围的营造、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沟通、团队意识的培养及学生经济、学习、心理等具体问题的解决,力争使每一个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和谐意识。

(四)构建和谐班级是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是大学生成长的最直接的环境,班级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学习风气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和谐教育、和谐管理为工作主线,全面挖掘班级中的和谐资源,充分利用并正确引导学生向往和谐的热情,努力减少不利于和谐的负面因素,从根本上遏制有悖于和谐的不良现象,为广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软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二、构建和谐班级的原则

为了稳步有序地推进和谐班级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全员—基层”原则

大学生学习、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一系统中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和谐班级建设在学校这样一个系统中进行,要卓有成效地构建和谐班级,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建设和谐班级的热心和热情。学校要统一思想、大力支持,辅导员、班主任要全心投入、积极引导,全体教师要步调一致,密切配合。

班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层,学生个体、小组、寝室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基层。我们要脚踏实地,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基层,从培养学生和谐相处、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等细微的问题入手,逐渐增强他们的和谐意识,并防微杜渐,把有碍于和谐班级建设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个体—个性”原则

和谐班级建设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学生个体。从理论上讲,解决好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学生彼此间的不和谐就会得到根本性化解。构建和谐班级,要以充分承认并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而不是构建无差别无矛盾的整齐划一的集体。从价值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不可替代性,在于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特质,即个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价值。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为学生天赋的拓展和个性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只要学生的天赋不被扭曲,个性不被泯灭,他们的内在和谐就能得到保证。因此,班级和谐归根到底是个体的和谐,是个体人格中各要素的和谐,是个体多重角色之间的和谐。

(三)“民主—协商”原则

班级民主对于构建和谐班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主的模式下,班级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是广大同学的权利得到尊重的过程,也是民意得到集中的过程,更是同学们相互讨论,增进彼此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狭隘的个人偏见,增强他们的和谐意识和集体观念。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民主充其量只能照顾多数人的利益,满足多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不可能阳光普照,使全体受益。如果只采取简单民主的形式,势必会损害少数同学的利益,忽视少数同学的要求。因此,在民主之外还必须坚持协商的原则,通过与少数同学进一步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最终把其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班级主流意识上来,力争使班级所有的同学形成统一的意志,进入和谐状态。③

(四)“多平台—全方位”原则

和谐班级建设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包括教学、教育、管理,活动、实践等。和谐班级的实现,体现在班级成员和谐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包括和谐心理、和谐思维、和谐价值取向等内容。和谐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不仅需要理论灌输和教育引导,而且还需要管理的规约和实践的锻炼。这些平台既各具功能,又相互支持,构成了和谐班级建设的有机体系。

全方位是针对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班级的主体的复杂性而提出的。学生是一个可以被划归不同群体的实体,既要从心理、生理、情感、思想、生活、学习、升学、择业及就业等方面出发来思考他们的个人和谐问题,也要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亲情关系等角度来考虑他们的角色和谐问题,还要从“优生”与“差生”的关系、“富生”与“穷生”的关系、不同兴趣爱好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所谓的“重点学生”与“一般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班级和谐问题。④

三、构建和谐班级的要素

(一)构建和谐班级,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班级的构成者,他们是和谐班级构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和谐班级建设的内因。如果教师能够将广大同学对和谐之向往的自发性转化为一种道德的自觉性,学生作为和谐班级建设的主体将会产生巨大能动作用。学校应不拘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地矫正学生思想观念中有碍于和谐的负面因素,消除班级学生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心理和情感隔阂,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彼此认同,相互悦纳,鼓励他们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构建和谐班级,辅导员是主帅

广大学生对和谐有着一种自发性的向往和热情,但这种自发性的向往和热情只有转化为高度的道德自觉方能恒久有效。转化能否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辅导员的引导。辅导员有义务为学生形成和谐意识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有责任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自己的和谐内涵,帮助他们化解各种矛盾和摩擦,驱散他们心灵上的阴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谜团。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健康的发育,使其协作精神和和谐意识在生动的实践中得到增强。辅导员既要创造条件让想学、会学、爱学的同学学得其所、学有所长,也要让其他同学在保证基本学业的前提下有所历练、磨砺和提高。

(三)构建和谐班级,专业教师是主力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应当充分认识主课堂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要以课堂教学的组织、教材内容的挖掘及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要利用知识体系本身的和谐来启发学生,要用和谐理念为参照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要以和谐的方式引导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和谐思维,增强学生的和谐意识。

(四)构建和谐班级,校园人文环境是主导

校园人文环境一是指显性的德育文化,如校园内的设施设备和场景布置等;二是指隐性的德育文化,如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积极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消极的文化环境则易诱使学生消极悲观、不思进取。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学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校园人文环境的大和谐,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环境的小和谐。

四、构建和谐班级的途径

和谐班级的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组织建设、良好氛围、正面引领等整体工作,也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实际。

(一)塑造良好班风,引领和谐

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凝聚精神的重要力量。塑造积极进取、民主科学、互助互爱的班风能够对和谐班级建设起到动力功能,良好的班风能够对班级同学起到同化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解功能,在班级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共识。⑤

(二)开展丰富活动,营造和谐

班级文化建设是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习惯、实现快乐学习的必要手段,是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班级主流价值观和核心凝聚力、实现良好学风建设的主导方式。⑥班级要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要拓展课堂、第二课堂、寝室、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和网络等阵地,开展以班委会、团支部为统领,全体同学都能参与的兴趣爱好类、文体类、理论实践类、学术类、志愿服务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班级成员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班级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呼吸、共命运”。实践表明,班级文化建设水平越高,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共识越容易得到体现。

(三)组建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保证和谐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力量,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联系辅导员和学生的纽带,一支朝气蓬勃的班干部队伍是和谐班集体建设的关键。⑦培养一群优秀的班干部,会使班级更有正气,更积极进取。因此选择班干部也要更加慎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抓好班级干部的思想教育,针对班干部的具体情况教育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理想,善于团结同学,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模范作用,成为同学学习和纪律的模范。要尊重、信任班级干部,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摆脱保姆型的传统带班做法,要尽量创造条件,逐步由“扶”到“ 放”。辅导员要注意树立和维护班干部的威信,经常性地指导班干部的工作,关心班干部的发展。

(四)健全制度和机制,促进和谐

制度建设在和谐班级构建中至关重要。班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章可循,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班级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⑧,健全宿舍卫生检查和上课考勤等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奖惩与学期综合素质测评结合的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规范学生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做集体中的和谐分子。

(五)关注个体和细节,全面构建和谐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教育的服务性。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密切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深入研究工作技巧,关注个体的情感细节和生活细节,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始终坚持和发展班级养成教育,通过对特殊个体的关爱和帮助使其自觉融入班级,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自觉认识到班级利益高于一切,从而促进和谐班级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②王海霞.构建和谐班级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56.

③代芳芳.大学班级管理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414-1011030793.htm,2010-09-31:30.

④朱桂文,张春英.论大学教育中的班级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17.

⑤刘国军.高校和谐班集体的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9(6):197

⑥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56.

⑦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EB/OL].http://.cn/Article/CDMD-10269-2004032237.htm,2003-10-12:20.

⑧冯涛.试论以人为本思想与大学和谐班级管理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1):59.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构建具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 下一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