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01 10:01:31

情感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培养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许多孩子由于在家中娇生惯养,缺少与同龄人交往,任性、唯我独尊成了当今许多孩子的特点。多数幼儿园、家长对开发幼儿智力比较重视,却很少考虑如何使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将爱的教育贯穿在幼儿整个生活之中,为孩子创造亲切、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着爱的精神环境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情感,以爱心进行感染

1.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社会情感,它能为幼儿发展创造一种无压仰感,充满激励的良好心理背景。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以热烈的爱、深沉的情,让每个孩子,特别是那些待人冷漠、情绪消极的孩子,通过良好的情绪刺激,激发出热烈的情感,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情感教育是感染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不仅要用爱去感染,还要充分利用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幼儿周围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萌发幼儿关心同伴、关心老师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有一次班上乐老师生病请假了,我就问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乐老师?想些什么办法去慰问乐老师呢?有的孩子说:买些礼物去看望老师。有的孩子说: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我们每个小朋友说一句话把它录在录音机里,让老师听听我们的声音。小朋友各抒己见,在这特定的环境中萌发出关心老师的情感。他们还表示,以后如果班上有小朋友生病了,孩子们也会纷纷去看望,慰问。

二、家园合作,榜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1.加强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先从教育家长开始。如果孩子的父母平常彬彬有礼、乐于助人,那么他们从小受到熏陶,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重视家园的密切配合。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开放半日等活动,及时向家长介绍情况,征求意见,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2.老师对孩子的爱使他们产生了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潜能,促使孩子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并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促使良好的习惯的形成。

3.如果教师总是说教式的讲道理提要求,孩子肯定不能很好接受,只有通过情感渲染,把道理寓含其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刚带小班的时候,有些孩子行为散漫,不受约束,总喜欢在活动室里打闹。因此,我先向家长提出,爱应该是有要求的爱。请家长们配合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

1.激发孩子良好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激发孩子感情,导致孩子良好行为的表现,对个别孩子需要采用个别方法,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活动中,做到一视同仁。

2.采取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式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动作和知识发展是通过活动而获得的。”因此,有些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采用儿歌或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掌握。

(1)培养孩子良好的洗手习惯。要求孩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饭前便后要洗手,撸起袖子,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搓指甲,搓虎口,冲洗手心和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洗完手后,再让孩子们比一比谁的小手最干净。这样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都会有趣的边念儿歌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培养孩子走楼梯的良好习惯。又编了儿歌教孩子们唱:“一二三四五六七,小朋友们上楼梯;向右走呀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扶着小栏杆,一级一级往上走;七六五四三二一,小朋友们下楼梯;向右走呀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扶着小栏杆,一级一级往下走;上楼梯呀下楼梯,安全第一要牢记。”

(3)培养孩子用餐的好习惯。我边帮助边指导:“孩子们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或者“要做文明好宝宝,就餐礼仪不能少。筷子勺子不乱敲,讲话嬉笑就不好。不挑食也不剩饭,细嚼慢咽肠胃好。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家长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东乡县幼儿园)

上一篇:电视剧《百年虚云》智慧语录 下一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