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蔓延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8-31 09:29:51

我国城市蔓延的机理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城市蔓延现象,从文化价值观、市场经济、交通发展、政府政策等角度定性地分析我国城市蔓延产生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城市蔓延的影响,最后针对原因就治理城市蔓延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蔓延 机理 成本效益 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42-02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12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并且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城市蔓延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

城市蔓延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尤其是北美及欧洲的学者对城市蔓延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方面已有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很多经验和成果值得借鉴。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蔓延,我国的城市蔓延是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应而生的,并且受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及政治干预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城市蔓延的研究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不能直接引用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根据中国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外已有的有关城市蔓延的研究成果,从文化价值观、市场经济、交通发展、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我国城市蔓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现实分析城市蔓延的影响,最后探讨治理城市蔓延的对策。

2 城市蔓延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蔓延通常用来形容缺少全面规划、低密度的城市扩张。城市蔓延是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当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超过同时期人口的增长率时,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利用的转变以及在空间上的扩展格局。(陈明星,叶超,付承伟,2008)由于衡量尺度等标准不同,很难准确完整地界定城市蔓延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种关于城市蔓延的解释,但内涵都有相通之处。本文将城市蔓延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城市增长方式,通常是由于土地开发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引起的城市由中心城区向城市边缘的扩散过程。

城市蔓延具有低密度、分散、不可持续、单一形式发展、对机动车依赖、占用大量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等特征(孙萍,唐莹,2011),占用了大量的农村或自然区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蔓延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寻找解决城市蔓延问题的有效方式,并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的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3 城市蔓延产生的原因

对于城市蔓延产生的原因,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蔓延可以从科技进步、环境需求、空间观念和规划法规去解释。(朱杰,2009)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3.1 居民价值观念转变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长1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长14.1%。2012年1-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同比上涨4.5%、3.2%、3.6%。因此,居民比过去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

此外,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中心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公共休憩时间减少、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城市病”,促使居民倾向于搬迁到郊区居住,追求更优美的环境。因此,居民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城市蔓延产生的一个主观因素。

3.2 市场经济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是由供求双方相互作用决定的。从需求方面看,居民对郊区住房的倾向性形成了城市边缘房地产开发的市场需求;从供给方面看,开发商在选择开发区域时首先会考虑居民的消费心态,其次,在征用土地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成本,开发商通常也倾向于在城市边缘进行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有所不同。无论是居民还是开发商,他们都倾向于向城市边缘扩张,这样就导致了城市蔓延。

3.3 交通系统逐步完善

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2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增长20.4%。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增长25.5%。此外,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系统也逐步完善,大大提高了旅客运输量。

交通系统的完善给居民通勤带来了方便,同时降低了通勤成本,促使更多居民选择居住在郊区。尤其是私人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居民选择居住在郊区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边界,使得城市向外扩张。因此,私人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规模化建设成为城市蔓延的直接动因。

3.4 政府决策与行为导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政府也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城市蔓延。例如,2008年9月1日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联合发出通知调整汽车消费税,对排量1升(含)以下的乘用车下调2%,对排量3至4升(含4升)的乘用车上调10%,对4升以上的乘用车上调20%,旨在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降低汽柴油消耗,减少空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但政策实施三年多来,效果不是很明显。小排量汽车增长更快,大排量豪华汽车借着消费税身价猛增,反而更受追捧。这项政策最终促进了小汽车数量的增长,直接推动着城市蔓延。

因此,政府的部分政策和行为掩盖了城市蔓延的外部成本,造成个人决策的非理性,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城市蔓延。

4 城市蔓延产生的影响

目前关于城市蔓延的研究多数只关注它的负面影响,很少肯定城市蔓延带来的效益。下面将从效益和成本两方面探讨城市蔓延产生的影响。

4.1 城市蔓延的效益

4.1.1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蔓延是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的必然结果。城市蔓延满足了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绿色、宽广的生活环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短期内城市郊区便宜的土地价格提供了低廉的住房选择,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1.2 增强社区认同感

以往的研究认为,城市蔓延中蔓延的社区布局使邻里之间的距离加大,一定程度上降低社区的和睦氛围。但笔者认为,城市蔓延过程中,迁往郊区的居民都是自主选择的,因此社区邻里之间更有共同语言和相似的生活偏好,更容易产生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认同感,促进邻里之间的和睦融洽。

4.1.3 促进城市功能分区

在城市蔓延过程中,居民倾向于住在郊区,于是居住区迁往郊区,为城市中心地区腾出地方发展商业、服务业等。同时,伴随着郊区居民的聚集,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建设更加完备。因此,城市将逐步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功能分区,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

4.2 城市蔓延的成本

4.2.1 环境成本

城市蔓延产生的成本中环境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最直接。首先,城市蔓延占用了郊区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短缺,不利于其优化配置。同时,这也与我国目前耕地紧张的现实状况不符。其次,城市蔓延使人们增加了通勤时间,对小汽车的依赖增加了尾气的排放,加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负担,将造成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不利于局部气候的改善。最后,居民通勤路程的增加必然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不符合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2.2 经济成本

(1)就开发商而言,城市蔓延过程中,居住区迁往郊区必然会增加新住宅区的建设费用,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2)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社会投入成本。(3)居民通勤路程的增加必然带来他们交通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2.3 社会成本

城市蔓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居民住在郊区会增加通勤时间,这就相应减少了娱乐、学习的时间,同时,居民通勤费用的增加将减少家庭、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利于居民长期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从长期看,土地紧张必然引起房价上涨,不利于中低收入家庭提高生活质量,反而会增加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公平,加剧社会矛盾。

5 控制城市蔓延的对策

5.1 绿化带和城市增长边界

绿化带和城市增长边界是指由地方政府设计实施的在城市建成区周围设置一定的控制边界,是控制城市蔓延的主要措施。城市增长边界是一种概念上的增长边界,边界外的区域用于农业生产,边界内的区域属于城市发展区。(孙萍,唐莹,2011)而当这个边界是绿色植物时,这就成了绿化带,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蔓延。当然,要使绿化带和城市增长边界发挥作用,要科学地选择边界的位置,保证其有效率地控制城市蔓延。

5.2 税收政策

税收是调节收支的重要杠杆,也是控制城市蔓延的有效手段。税收包括土地税收、燃油税等。土地税收通过对城市边缘土地增加税收来增加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缓解城市蔓延低密度的问题,使城市发展向紧凑型城市转变。燃油税通过增加郊区居民的通勤成本来增加远离城市家庭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向郊区迁移的倾向,从而控制城市蔓延。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税收并不能直接对城市蔓延起到抑制作用,而是通过调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间接对城市发展进行调控。

5.3 用地审批制度

在我国城市整体发展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城市向周围的蔓延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的。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不健全,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开发新项目,向外无序扩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应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科学合理地规划用地范围和数量,注重原有建设用地效益的提高,着眼于发展的质量和土地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 孙萍,唐莹,罗伯特・梅森,等.国外城市蔓延控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5):748-753.

[2] 孙萍,唐莹,罗伯特・梅森.国外城市蔓延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1(8):87-92.

[3] 刘卫东,谭韧骠.杭州城市蔓延评估体系及其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9(4):417-425.

[4] 饶传坤,韩卫敏.我国城市蔓延研究进展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1(5):55-62.

[5] 陈明星,叶超,付承伟.国外城市蔓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8(4):81-86.

[6] 段兆广.中国城市蔓延的现状与控制对策研究[J].城市,2006(1):59-61.

[7] 朱杰.抑制城市蔓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6):89-94.

上一篇:绿色化学新世纪水处理剂发展战略 下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