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病患凝血功能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31 05:00:18

AP病患凝血功能的临床观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普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AP的发生和发展除与胰酶外逸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破坏、造成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外[1],与循环因素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2]。研究证实,AP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着凝血功能障碍,包括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3]。凝血功能障碍与AP严重度密切相关[4]。本研究检测并比较26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cute edematous pancreatitis,AEP),21例急性重型胰腺炎(Acute edematous pancreatitis,SAP)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者的凝血功能,以探讨凝血功能与AP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01—2011-01本院诊治的AP患者47例,均符合AP的诊断标准[5]。AEP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1~78岁,平均(44.51±16.92)岁。SAP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0~79岁,平均(43.96±17.07)岁。排除入院前患有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者。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79岁,平均(44.81±16.79)岁。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检测指标

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24h内应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e 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对照组清晨即时抽取空腹静脉血,与109mmol/L枸橼酸钠按1:9抗凝混匀,8000r/min离心10min,置-4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生产)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Hitachi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测定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观察上述指标在3组中的不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凝血功能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P患者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AP患者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AEP和S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和BMI无明显差异(均P>0.05)。

2.2AP患者和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和APACHEⅡ评分比较

AP患者和对照组的凝血功能和APACHEⅡ评分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SAP组的PT、INR、APTT、FIB均显著高于均AEP组和对照组,AEP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和AEP组的BPC显著降低(均P<0.05),与AEP相比,SAP组亦显著降低(P<0.05);SAP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A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AP患者凝血功能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

把47例研究对象作为整体,将其PT、INR、APTT、FIB和BPC与APACHEⅡ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T、INR、APTT、FIB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而BP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

3讨论

研究证实,AP起始于胰腺腺泡的破坏和分解,被破坏和分解的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使得胰酶等消化酶分解自身组织及细胞膜,引起局部水肿、血管损伤[6],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7-8]。而失控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9]。发生SIRS时,机体炎性细胞被过度激活,产生并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则通过启动和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产生过量的凝血酶,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10]。随后机体激活抗凝物质和启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随着凝血的激活和纤溶系统的启动,血液中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产生微循环障碍,血液从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导致凝血功能紊乱[11]。微循环障碍贯穿于AP的整个病程,既参与了始动过程也参与了演变、恶化过程[12]。据此,有研究证实,AP时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与病情有密切关系[13]。因此,凝血的检测对于AP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凝血的指标,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Ⅱ、V、Ⅶ、X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判断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试验;INR是根据PT计算出的数据,主要用于降低不同来源、不同制备方法组织凝血活酶对PT测定的影响,以增加结果的可比性;APTT可反应内源性凝血子V、Ⅷ、Ⅸ、Ⅹ、Ⅺ、Ⅻ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敏感筛选试验;FIB是一种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另外FIB在血小板的聚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细胞质,当机体发生炎症时,反应介质大量释放引起SIRS时,可促进血小板激活,血小板高度黏附、聚集,进而引起大量血小板破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SAP组的PT、INR、APTT、FIB和BPC与AEP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AE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这进一步验证了凝血功能变化在AP病情发生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SAP组的PT、INR、APTT、FIB均显著高于AEP组和正常对照组,AEP组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AP组的BPC显著低于对照组,AEP组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PT、INR、APTT和FIB与反应病情轻重的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而BP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因此,笔者认为AP患者测定PT、APTT、INR、FIB及BPC在判断AP病情及预后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了解AP患者微循环障碍情况,为临床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上一篇:肺部疾病医疗方法与效果分析 下一篇:阑尾炎诊查方法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