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

时间:2022-08-31 04:30:51

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及其原因

提 要:古代日本的皇亲原本没有“姓”,随着古代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皇亲赐姓的现象。皇亲赐姓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体制。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反映了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潮流及其变化态势。

关键词:古代日本;皇亲赐姓;演变;原因

由于古代日本人崇信天皇是神的后代,且神没有姓,因此天皇及皇亲都没有姓。大化改新以后,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天皇给皇亲赐姓的现象。1本文拟在分析古代日本皇亲的范围与待遇的基础上,对皇亲赐姓的出现、兴盛、衰落及其原因进行梳理,并对皇亲赐姓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一、皇亲的范围与待遇

皇亲,即天皇的亲族,但并非包括天皇的所有亲族,而是有一定的界定范围,并且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日本《养老令?继嗣令》“皇兄弟条”中明确规定:“凡皇兄弟皇子,皆为亲王(女帝子亦同)。以外并为诸王。自亲王五世,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2该条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五世仅得王名,至六世必赐姓成臣。”3也就是说,皇亲实际上包括天皇(包括女帝在内)的兄弟以及从天皇以下至四世(即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在内的皇室亲族成员。4天皇的五世孙虽然也称为王,但不属于皇亲的范围,到了六世孙则开始自动脱离皇籍,成为人臣。

但是,实际的施行,并不是按照《继嗣令》的规定来限定皇亲的范围的。《续日本纪》庆云三年(706年)二月庚寅条有如下记载:

准令,五世之王,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今五世之王,虽有王名,已绝皇亲之籍,遂入诸臣之例。顾念亲亲之恩,不胜绝籍之痛。自今以后,五世之王在皇亲之限。其承嫡者相承为王,自余如令。5

由于庆云三年尚未制定《养老令》,所以上文中的“准令”指的应是《大宝令》,即《大宝令》与《养老令》中所规定的皇亲范围是一致的。在庆云三年格中,天皇“顾念亲亲之恩,不胜绝籍之痛”,将五世王也纳入了皇亲的范围,并且准许五世王的嫡子称为王。换句话说,虽然《养老令》继承了《大宝令》关于皇亲范围的规定,但实际上从庆云三年开始,皇亲的范围包括天皇的兄弟以及从天皇以下至五世孙在内的皇室亲族成员。此外,在天平元年(729年)八月癸亥条中又进一步规定:“五世王嫡子以上,娶孙女王,生男女者,入皇亲之限,自余依庆云三年格。”1一部分六世王也被纳入了皇亲的范围。不过,到了延历十七年(798年)的时候,桓武天皇又将皇亲的范围再次调整至四世王:

依令,五世之王虽得王名,不在皇亲之限。爰逮庆云,升居亲限。如闻顽暗之辈苟规微禄,携养庸流,名为己胤,遂附属籍,以污宗室,非徒速祸于一己,固亦延黩于七庙。朕所以丁宁过于再三。曾不改悟,弥长奸滥,静言其弊,深合惩清。宜停后格。一依令条。俾夫玉石殊贯,兰芝不杂,主者施行。2

按《继嗣令》的规定,天皇的五世孙虽然也称为王,但不属于皇亲的范围。但庆云三年格将皇亲的范围扩大到了五世王。可是,一些皇亲却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收养普通人家之子为养子,这使一些普通人获了皇亲名籍,从而玷污了天皇的家系。虽然天皇对此经常警告,但一些皇亲仍然不知悔改。于是天皇停止了庆云三年格将五世王纳入皇亲的规定,再次根据《继嗣令》的规定,将皇亲限定在四世王之内,以澄清天皇的家系,维持皇亲血缘的纯洁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养老令?职员令》的规定,皇亲的名籍主要由宫内省的正亲司掌管。但根据《令义解》所作解释,正亲司所掌管的主要是“二世以下,四世以上名籍”,3亲王、内亲王不在掌管的范围内。不过,在之后的《延喜式》中又规定:“凡亲王诸王名籍者,皆于正亲司案记。”4原本只要皇嗣一出生,皇子、皇女(以下简称皇子女)便可以称为亲王、内亲王,因此没有必要由正亲司制作名籍。但是,从淳和天皇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开始,皇子女只有接受天皇本人的“亲王宣下”或“内亲王宣下”后才能获得称为亲王、内亲王的封位,若是未获封位,就只能称为皇子或皇女。因此,为了区别亲王、内亲王与皇子女,正亲司开始掌管亲王的名籍。

皇亲作为古代日本等级结构中身份最尊贵的社会成员,享受着十分优厚的待遇。在政治上,皇亲因为拥有很高的位阶,因此可以在官僚体制中担任高级官职。根据《养老令?官位令》的规定,亲王可以获得一品至四品的品阶,诸王可以获得从最高位的正一位至从五位下的十四阶。“日本古代位阶制的一大特点就是位阶与律令国家的官僚体制紧密联系。”5即所谓的“位有贵贱,官有高下,阶贵则职高,位贱则任下,官位相当,各有等差”。6这种将位阶与官职相对应的选叙制度习惯上称作“官位相当制”。按照“官位相当制”,亲王可担任大臣、大宰帅、八省卿等官职,并获得国家为其配备的担任护卫和勤杂事务的侍从和侍卫,即所谓的帐内、资人等。亲王还可以在自己的官邸中设立掌管家政的机构—家司。另外,皇亲所拥有的爵位是世袭的。皇亲的年龄达到21岁的时候,亲王之子无论是有品位还是无品位,均可以获得从四位下的位阶;诸王之子则可以获得从五位下的位阶;五世王同诸王之子一样,可以获得从五位下的位阶,其嫡子可以获得正六位上的位阶,其庶子则可以获得正六位下的位阶。这些获得位阶的皇亲子弟们又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与其位阶相当的官职,以及与这一官职相当的待遇。

在经济上,皇亲不仅拥有不课的特权,同时还享有十分优厚的经济特权。根据《养老令?田令》的规定,亲王的品田为“一品八十町、二品六十町、三品五十町、四品四十町,女減三分之一”;诸王的位田为“正一位八十町、从一位七十四町、正二位六十町、从二位五十四町、正三位四十町、从三位三十四町、正四位二十四町、从四位二十町、正五位十二町、从五位八町”。作为食封,亲王为“一品八百户、二品六百户、三品四百户、四品三百户(内亲王减半)”;诸王为“正一位三百户、从一位二百六十户、正二位二百户、从二位一百七十户、正三位一百三十户、从三位一百户”。由于正四位至从五位诸王不在食封之列,因此赐给其它物品。“正四位,絁十疋、绵十屯、布五十端、庸布三百六十常;从四位,絁八疋、绵八屯、布四十三端、庸布三百常;正五位,絁六疋、绵六屯、布三十六端、庸布二百三十常;从五位,絁四疋、绵四屯、布二十九端、庸布一百八十常(女減半)”。1另外,皇亲“年十三以 上,皆给时服料”。2这些时服料主要按春秋两季发放,包括絁、布、绵、锹等。皇亲一旦就任官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官职获得相应的职田、职封、季禄等。如果皇亲获得功绩,还可获得功田、功封等。但是,较之前无论本人的能力如何,一出生就拥有的恩典相比,功田、功封等毕竟是对勤劳和功勋的奖赏,并非所有皇亲都能获得。

在法律上,皇亲在触犯刑法时也会受到特殊的保护。《养老律》中有“六议”的规定。所谓“六议”即在六种情况下必须先奏请天皇,等待天皇的批准后方可裁决。“六议”的第一议便是“议亲”,其中皇亲是“议亲”的主体成员。具体而言,“议亲”的范围主要包括天皇五等以上亲、太皇太后、皇太后四等以上亲以及皇后三等以上亲。以上社会成员在触犯刑律时,按例可通过“议亲”而减刑、折刑或免刑。此外,皇亲还可以“以官当刑”,即以官位抵消刑罚,律令中称之为“官当法”。根据《养老律?名例律》“官当条”规定:

凡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一品以下,三位以上,以一官当徒三年。五位以上,以一官当徒二年。八位以上,以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以官当流者,三流同比徒四年。其有二官,先以官位当。次以勋位当。行守者,各以本位当。仍各解见任,若有余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3

皇亲在受教育和入仕方面也享有特殊待遇。日本律令制国家设有专门负责亲王教育的“文学”以及专门从事教育和培养诸王与诸臣的“大学”。此外,在皇亲的衣食住行及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享有许多特殊的待遇,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皇亲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奢侈,但是,由于皇亲人员具有优越的教育条件及闲暇时间,而且无须为生活而分心,因此,不少皇亲子弟潜心学问,或醉心于书画艺术,在文化方面成就斐然。

二、皇亲赐姓的出现及其原因

大化改新以前,主要有臣、连、君、别、公、直、造、首、史等二十几个姓。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年),天武天皇对全国的氏姓作了重新的改订,制定了“八色姓”,即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八个姓。原本“八色姓”都是赐予皇亲之外的社会成员,但从圣武天皇天平年间开始,日本古代史上出现了天皇给皇亲赐姓的现象。这样,即使是天皇以下至四世或五世在内的皇室亲族成员也可能因皇亲赐姓而脱离皇亲的范围。关于皇亲赐姓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天平八年(736年)十一月十一日从三位葛城王与从四位上佐为王兄弟的上表中。

臣葛城等言,去天平五年,故知太政官事一品舍人亲王,大将军一品新田部亲王宣敕曰:“闻道,诸王等愿赐臣连姓供奉朝廷。”是故召王等令问其状者,臣葛城等本怀此情,无由上达,幸遇恩敕,昧死以闻。4

由葛城王与佐为王兄弟的上表可知,早在天平五年(733年),舍人亲王、新田部亲王等便开始请求天皇给予赐姓。可是,葛城王、佐为王以及舍人亲王、新田部亲王作为皇亲享有十分优厚的待遇,为何要主动请求赐姓降下呢?天皇的赐姓往往是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标准,葛城王与佐为王希望获得的为何不是地位较高的真人、朝臣等姓,而是地位较为低下的宿弥姓呢?舍人亲王、亲田部亲王希望获得的为何是地位较宿弥姓更为低下的臣、连二姓呢?

天平八年(763年)十一月丙戌条有如下记载:

和铜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供奉举国大尝,二十五日御宴,天皇誉忠诚之至,赐浮杯之橘。敕曰:“橘者果子之长上,人之所好。柯凌霜雪而繁茂,叶经寒暑而不雕,与珠玉共竞光,交金银以愈美。是以汝姓者赐橘宿祢也。”而今无继嗣者,恐失明诏。伏惟皇帝陛下,光宅天下,充塞八埏,化被海路之所,德盖陆道之所极,方船之贡,府无空时,河图之灵,史不绝记。四民安业,万姓讴衢。臣葛城,幸蒙遭时之恩,滥接九卿之末,进以可否,志在尽忠,身隆绛阙,妻子康家,夫王赐姓定氏由来远矣。是以,臣葛城等,愿赐橘宿弥之姓,戴先帝之厚命,流橘氏之殊名,万岁无穷,千叶相传。1

葛城王与佐为王的母亲是橘宿弥三千代。橘宿弥三千代原名县犬养三千代,是轻皇子(即后来的文武天皇)的乳母。和铜元年(70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元明天皇为了褒赏县犬养三千代的忠诚而赐于宿弥姓与橘氏。橘宿弥三千代于天平五年(733年)以正三位之位过世,但在辞世后的同年被追封“从一位”之职,到了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再追封“正一位”和“大夫人”等称号。简而言之,葛城王与佐为王希望获得宿弥姓的原因在于橘宿弥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氏姓,如果三千代死后没有继嗣的话,如此重要的氏姓则无法传承。但更为重要的或许不仅仅在于此。橘宿弥三千代后来和在政治舞台上掌握实权的藤原不比等结合,并生下一名女婴安宿媛,即后来的光明皇后。因此,请求赐姓的真正意图正如藤木邦彦所言:“在皇亲势力被藤原势力所压倒的情况下,继承和藤原不比等再婚生光明皇后的三千代的氏姓,既可以继承其巨大的财产,又可以强化同藤原氏的关系,并且可以同藤原氏并肩在政界伸张势力。”2

舍人亲王与新田部亲王主动请求臣籍降下的原因恐怕也与藤原氏势力的发展有关。以下两个事件大概也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天平元年(729年)二月十日,有人向圣武天皇告密,称左大臣正二位长屋王欲谋反。结果圣武天皇相信了这个谣言,令长屋王自尽,同时自杀的还有长屋王的正妻吉备内亲王和儿子膳夫王、桑田王及葛木王、钩取王。但是,长屋王的妾室藤原长峨子及其三子安宿王、黄文王与山背王则因为是藤原不比等的女儿及其所生子女而免死。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天平胜宝八年(756年)橘奈良麻吕秘密会合大伴古麻吕、小野东人以及安宿王、黄文王等人筹划铲除藤原仲麻吕。当他们准备谋反的时候,山背王因悄悄通报了此事,受到孝谦天皇的嘉赏,被赐予藤原朝臣这一氏姓。山背王本是皇亲,却因功被赐予藤原朝臣的氏姓。从藤原朝臣在当时已经作为赏赐功劳而被赐予这一点足以证明当时藤原氏的地位之显赫。关于舍人亲王与亲田部亲王希望获得地位十分低下的臣、连二姓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于赐姓本是天皇主动的行为,象征着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制定“八色姓”后,尚无给皇亲赐姓的先例,舍人亲王与亲田部亲王主动向天皇申请赐姓,恐怕是一件具有向天皇权威挑战意味的越格行为,所以不敢有过高的奢求。

当然,皇亲赐姓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无疑是天皇出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统治的考虑。皇亲赐姓的出现与其说是诸王希望赐姓,不如说是政府方面感到了赐姓的必要,而采取了让诸王方面提出的形式。3如前所述,皇亲因为与天皇有血缘关系而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同时从国家和社会中获得了特别优厚的待遇。但是,随着皇亲人口的不断增加,所封爵位不断增多,食邑与俸禄等费用的巨额支出常常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由于此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班田农民大量逃亡,公地公民制和班田制日益动摇,进一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进而危及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因此可以说,皇亲赐姓的出现实质上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适应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体制的需要。这一点进入平安时代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原因外,有时某些特殊原因也会使得天皇给皇亲赐姓。如天平宝字五年(761年)苇原王便是因为性格粗暴,犯下罪行而被臣籍降下的例子。“天性凶恶,喜游酒肆,时与御使连麻吕,博饮忽发怒,刺杀屠其股完,便置胸上而脍之。及他罪状明白,有司奏请其罪。帝以宗室之故,不忍致法,仍除王名配流。”4类似的再如神户景云三年(769年)不破内亲王例子。“先朝有敕,削亲王名,而积恶不止,重为不敬,论其所犯,罪合八虐。但缘有所思,特宥其罪,仍赐厨真人厨女姓名,莫令在京中。”1

三、皇亲赐姓的兴盛及其原因

桓武天皇即位后在皇亲范围与皇亲赐姓等方面出现了重要的变化。皇亲范围的变化如前所述,延历十七年(798年)桓武天皇恢复了《继嗣令》将皇亲的范围限定至四世王内的规定。在皇亲赐姓方面,桓武天皇在位期间给包括广根诸胜、长冈冈成与良峯安世三位皇子在内的一百多位皇亲赐姓。奈良时代的皇亲赐姓主要是限定于二世以下的皇亲,桓武天皇给皇子赐姓这在日本历史上尚属首次。值得注意的是,桓武天皇赐予3位皇子的并不是八色姓中等级最高的真人姓,而是朝臣姓。以此作为先例,后世的天皇在皇亲赐姓时,对最亲近者均赐予朝臣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奈良时代后期藤原氏因功而获得了朝臣姓,随着藤原氏势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皇亲的势力的逐渐衰退,实际上朝臣姓已经位于真人姓之上。

虽然桓武天皇之后的平城天皇朝的时间很短,也只有对诸王的一次赐姓,但从平城天皇之后的嵯峨天皇朝开始,皇亲赐姓再次兴盛起来。嵯峨天皇在位期间生育子女50人,这无疑对当时的财政是一种严重的负担。因此在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八日,嵯峨天皇给皇子信、弘、常、明以及皇女贞姬、洁姬、全姬、善姬等8人赐姓。这8位皇子女均被赐予朝臣姓与源氏。这是古代日本著名的源氏第一次出现在了日本历史上。不久,嵯峨天皇又再次下诏,陆续给13名皇子与11名皇女赐姓。2连同首次,嵯峨天皇先后一共给皇子17人,皇女15人,总计32人赐姓,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嵯峨源氏”。

贞观五年(863年)九月二十日,时康亲王的奏折记载:“嵯峨遗旨,母氏有过者,其子不得为源氏。”3此外,时康亲王皇子清美虽被赐予源朝臣氏姓,但由于自身的过失,被剥夺了源朝臣氏姓,在得到光孝天皇的允许后重新赐滋水朝臣氏姓。《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之父桐壶帝考虑到光源氏背后缺乏有力的外戚做后台,因此不得不将光源氏从皇子身分降为一般臣下,赐姓源氏。由此都可以看出,源朝臣是当时最尊贵的氏姓。关于为何用“源”字,根据日本《古事类苑》记载,源氏的命名来源于《魏书》中的《源贺传》。中国《魏书·源贺传》记载南凉国主秃发傉檀为西秦攻灭,其子秃发贺逃亡北魏,被北魏世主封为西平侯。因为秃发、拓跋(北魏君王的姓氏)的祖先追溯起来是同源,明元帝遂给秃发贺易姓为源,即名相源贺。在日本平安时代关于源贺的故事十分流行,因此笔者以为嵯峨天皇新创源氏这个赐姓来源于《源贺传》大致是可信的,一个“源”字,大概表达了嵯峨天皇希望这些分出去的儿女们能够铭记自己与皇室同源的用意吧。

另一方面,淳和天皇于天长二年(825年)首次给桓武天皇的第五个皇子葛原亲王之子高栋王赐予朝臣姓与平氏。后来高栋王的后代被称为桓武平氏。平氏与源氏一样,都是皇族下赐臣籍时赐予的姓氏,二者不同的是,源氏一般赐予皇子女与皇孙,而平氏则大多赐予皇孙之后裔,换句话说,平氏在家格上低于源氏。除了著名的桓武平氏之外,还有出自仁明天皇系属的仁明平氏、出自文德天皇系属的文德平氏以及出自光孝天皇系属的光孝平氏等。关于平氏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根据《平家勘文录》的记载,宽平元年(889年)十二月,民部卿宗章朝臣等人企图谋反,平高望追讨宗章等人立下了功劳,因此宽平二年(890年)五月以“平朝敌”为由,赐予平氏。当然,这只是平氏作为武士兴盛后人们的附会说法而已。笔者赞同太田亮的看法,即平氏应该源自桓武天皇建造平安京。4此外,藤木邦彦根据贞观五年(863年)房世王上表中“作平朝臣姓,即取得平之义”5的记载,认为“平”字还有取得和平的意思。6

在桓武天皇赐姓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皇亲赐姓十分兴盛。笔者以为,当时皇亲赐姓之所以如此兴盛,其原因大致有以下3点。首先,当时的氏姓制度十分混乱,赐姓起到了重新明确姓氏秩序的作用。《续日本纪》延历元年(782年)六月乙丑条记载了完人建麻吕冒充仲江王,其子女冒充真人姓的事件。“完人建麻吕之男女,神野真人净主,真依女等十四人,弟宇智真人丰公,改为真人从本姓,初建麻吕冒称仲江王,事发露而自经,其男女亦伪为真人,至是改正之。”1《续日本纪》延历三年(783年)九月丙子条记载了冒充山村王子孙伪称真人姓的事件。

近江国言:“除王姓从百姓户五烟,口一百一人。户主槻村、井上、大冈、大鱼、动神等五人,并山村王之孙也。其祖父山村王,以去养老五年,编附此部。自尓以来,子孙蕃息,或七八世,分为数烟。”依格。六世以下,除承嫡者之外,可科课役,望請。承嫡之户,迁附京户,自余与姓科课。于是下所司,检皇亲籍,无山村王之名。仍从百姓之例,但不与真人之姓。2

由于皇亲拥有种种特权,恐怕类似的王姓冒充事件不在少数。延历十一年(792年)七月二日敕规定:“顷年京职辄赐诸王姓,即著籍帐以成常。自今以后,六世以下之王情愿赐姓,注所愿姓,先以申请,然后行之。”3这说明当时随意以诸王身份登录籍帐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氏姓混乱的局面,延历十八年(79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戊戌条的敕令规定:“天下臣民氏族已众,或源同流别,或宗异姓同,欲据谱牒,多经改易。至检籍帐,难辨本枝,宜布告天下,令进本系帐。”4因而可以说桓武朝的皇亲赐姓担负着重新明确姓氏秩序的作用。其后嵯峨天皇在位期间编纂的《新撰姓氏录》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此。

其次,皇子等皇亲人数的增加加重了国家的封禄支出,通过赐姓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随着皇亲人数不断增加,所封爵位也不断增多。从延历十五年(796年)十二月九日的诏书中可以看出皇亲数量增加对当时位阶制与荫位制带来的影响。

皇亲之荫,事具令条,而宗室之胤,枝叶已众,欲加荣班,难可周及,是以,进仕无阶,白首不调,眷言于此,实合矜恕,宜其四世五世王,及五世嫡子年满二十一者叙正六位上,但庶子者降一阶叙,自今而后,永以为例。5

由于皇亲人数众多,除了前已述及的一些皇亲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收养普通人家的之子为养子之外,一些皇亲成员还依仗能够从国家获得俸禄,为了满足暂时的奢侈享受,不惜先向富裕的豪民借高利息的债款。如延历十八年(799年)三月九日格记载:

应禁皇亲之禄乞卖贱价事。右检案内,太政官去延历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下诸国符称,自今以后,公私举钱宜限一年收半倍利,虽积年纪不得过责者,今右大臣宣,奉敕,如闻,王亲或募多禄,先受少价,或设重质,假乞贱物,苟贪目前不顾后弊,报赏之日既过一倍,因兹所司豪民竞求利润,如为与借,班禄之日滥诉繁多,自今以后,卖买禄物不得过于半倍之利,如有违犯,依法科处。6特别是桓武天皇即位以后,为了吸取前代出现天皇直系血统断绝的教训,保证有稳定的皇位继承人,往往生得多个皇子,使得皇子的人数急剧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最后,能够继承皇位的皇子是极少数的,通过赐姓可以避免因皇子增加而带来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风险的增多。光仁天皇即位后立山部亲王(桓武天皇)为皇太子,立山部亲王的同母弟早良亲王为皇太弟。山部亲王即位后,早良亲王被立为皇太子。这样实际上就放弃了天武天皇以来的直系皇位继承原则,采取了让各自的直系相互之间继承皇位的迭立制度。延历四年(785年),皇太子早良亲王受到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连坐,被废除太子之位,并处以流放之刑,最终早良亲王以绝食抗议,死于流配的途中。桓武天皇去世后,桓武天皇的长子安殿亲王继承皇位,即平城天皇。平城天皇身体病弱,在位仅3年后,就让位于同母弟神野亲王(嵯峨天皇),自己成为太上天皇,同时嵯峨天皇册立平城天皇之子高岳亲王为皇太子。大同五年(810年),平城上皇及其情人藤原药子等与嵯峨天皇之间发生对立。结果,平城上皇出家,藤原药子自尽,与此同时,皇太子高岳亲王也被废,嵯峨天皇的异母弟大伴亲王(淳和天皇)被立为太子,即所谓的药子之变。淳和天皇即位后立嵯峨天皇之子正良亲王为皇太子,即仁明天皇。仁明天皇虽然也按照迭立制度,立淳和天皇之子恒贞亲王为皇太子,但淳和天皇与嵯峨天皇相继去世后,仁明天皇废太子恒贞亲王,改立自己的长子,藤原良房的外甥道康亲王为太子(文德天皇),即承和之变。从藤原种继暗杀事件到药子之变再到承和之变这一系列围绕皇位继承的内部纠纷来看,可以说赐姓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避免由于皇子增加,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引起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风险的增加。这一点在光孝天皇统治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阳成天皇由于荒淫无度,被迫退位,由仁明天皇之子时康亲王继承皇位,即光孝天皇。光孝天皇为了让阳成天皇之子继承皇位,将自己的皇子全部臣籍降下。但是,由于阳成天皇没有皇子,因此,光孝天皇去世后,由其被降为臣籍的皇子定善亲王源定省继位,即宇多天皇。被臣籍降下者就任皇位,这在日本的皇位继承史上是极为特殊的特例。

四、皇亲赐姓的衰落及其原因

平安时代中期,藤原氏一方面通过同皇室联姻取得了外戚的身份,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玩弄权术打击了其他贵族。至藤原良房时,藤原氏最终获得了“摄政”的称号,开始了人臣摄政,并由此进入了所谓的摄关时代。虽然“延喜、天历之治”对藤原氏的摄关政治来说是一次打击,但不久藤原氏便牢固地确立的摄政政治,持续了百余年。从摄关时代的光孝天皇之后,皇亲赐姓,特别是对皇子的赐姓开始衰落。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摄关家的势力确立起来后,藤原氏为了长期独占这一势力,抑制从其他家族将女子送入后宫,因此,皇子的产生受到了限制,皇亲的绝对数量减少。从后宫女子的出身来看,光孝天皇之前送入女子的出身往往有许多不同的来源。除了藤原氏、源氏之外,还有橘氏、菅原氏等。醍醐天皇以后则几乎都是藤原氏与源氏。特别是冷泉天皇以后,通过外戚的身份确立权势的藤原氏,担心这种权力会移交到其他氏族的手中,阻止其他氏族的女子进入后宫,藤原氏的女儿几乎独占后宫。据统计,光孝天皇有皇子女45人、宇多天皇有皇子女20人、醍醐天皇有皇子女36人、朱雀天皇有皇子1人、村上天皇有皇子女19人。除了朱雀天皇之外,其他天皇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皇子女。但是从冷泉天皇开始皇子女的数量开始急剧的减少。冷泉天皇有皇子女7人、円融天皇有皇子1人、花山天皇有皇子女4人、一条天皇有皇子女5人、三条天皇有皇子女6人、后一条天皇有皇子女3人、后朱雀天皇有皇子女7人、后冷泉天皇甚至没有皇子。1由于皇子女的数量减少了,所以诸王的数量恐怕也减少了许多。因此,皇亲赐姓的次数也开始减少。此外,皇子女的母亲是否是卑姓出身,是皇亲赐姓的标准之一。随着卑姓出身的皇子女母亲变少,皇亲赐姓也随之减少。

其次,随着寺院势力的发展,皇亲出家为僧者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皇亲赐姓者减少。从9世纪末期开始,许多寺院利用其特权和财势,通过圈占公田或垦田开荒等手段占有了很多土地,形成了自己的庄园。至10世纪中期,形成了主要由下层僧人组成的武装—僧兵,用以保护本庄园与其他寺院或宗派的斗争。随着寺院经济势力的发展、净土信仰的兴起以及天皇权威的衰微,与皇亲赐姓降为臣籍相比,“出家为僧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让生活更加安定,而且能够确保荣誉与地位”。2因此,从前原本应该被赐姓者,如今却大多出家为僧。这种倾向在院政时代以后更加明显。在《尊卑分脉》中就能找到许多例子,如宇多天皇皇子敦实亲王于天历四年(950年)出家为僧,法名觉真,号仁和寺宫。3敦实亲王之子宽朝成为东寺一长者,法务大僧正,号广泽僧正;其孙雅庆成为东寺一长者、东大寺别当、大僧正,号勘修寺僧正。1村上天皇皇子致平亲王于天元三年(980年)出家为僧,名悟圆,号明王院宫。2村上天皇皇子昭平亲王于永观二年(984年)出家为僧。3花山天皇皇子深观成为东大寺别当、石山座主,号禅林寺;其子觉源也成为东大寺别当。4

最后,藤原氏为了扩大官位晋升的范围,甚至让已经被赐姓的皇子“皇籍复归”。按规定,一旦皇亲赐姓后便不能再恢复皇籍,但在藤原氏的统治之下,出现了较多恢复皇籍的事例。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藤原基经去世。这一年光孝天皇皇子源是忠被作为宇多天皇的养子而恢复亲王的身份,并授予三品。源是忠在皇籍复归之前担任中纳言、左卫门督、检非违使别当等。源是忠皇籍复归后不久,藤原基经之子藤原时平兼任左卫门督,成为检非违使,接着升任为中纳言。由此不难看出,源是忠被皇籍复归主要是藤原氏为了藤原基经之子藤原时平的升迁而策划的事件。此后醍醐天皇皇子源朝臣兼明、源朝臣盛明两位亲王以及村上天皇皇子源朝臣昭平亲王也被皇籍复归,其中兼明亲王曾官至左大臣。很明显,这件事也是藤原氏为谋取左大臣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在摄关政治下,赐姓皇亲的第一代或第二代还可以作为上层贵族保证在朝廷中的地位,可实际上三代以后便几乎没落了,开始从京城流落的地方,从而成为地方武士或豪族。但是,由于“日本人特别重视世袭的权威,因此,皇族后裔比任何人更富有感召力。这样,许多集团最初都投入了被赐姓‘平氏’和‘源氏’的皇族旁支的麾下”,5平氏和源氏从而发展成为武士团的核心,成为天皇用以摆脱藤原氏势力的有生力量。但经过保平、平治之乱,随着源、平两氏的崛起,武家政治开始进入中央政界,与院政政权结合,并最终取代了院政政治。

综上所述,古代日本皇亲赐姓的演变,反映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重大潮流中各个时期形势的变化。从皇亲赐姓的开始到兴盛不仅反映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出现了衰退的征兆,同时也反映了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发展。从皇亲赐姓的兴盛再到皇亲赐姓的衰落,一方面反映了平安初期以来皇亲势力逐渐被藤原氏势力所压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天皇为了摆脱藤原势力的控制开始扶植成为武士集团核心的赐姓皇亲。但经过武士团的叛变以及源平之争后,武家政治最终取代了院政政治,并由此进入了中世社会。不过,在上述政治势力的演变过程中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即古代日本的皇亲赐姓的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治体制。

[作者章林(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

[收稿日期:2012年4月20日]

1 日本学界有时也将皇亲赐姓称为“赐姓降下”或“臣籍降下”。在古代日本,以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社会组织称为“氏”,氏的首领称为“氏上”,氏的一般成员称为“氏人”。“姓”原本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随着大和国势力的发展,大王为了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掌握了赐予或剥夺姓的权力,“姓”成为氏上身份尊卑、等级高下的标志。天皇在给皇亲赐姓时往往也附带赐予“氏”名。

2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装版·律令》継嗣令13,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第281頁。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集解》卷17,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年,第519頁。

4 所谓的“皇兄弟皇子”也包括天皇的姊妹、皇女在内,令制中的“亲王”一般指天皇的兄弟和皇子,天皇的姊妹和皇女往往称作“内亲王”。同样,诸王也包括男王(有时也直接称为王)和女王。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3,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第25頁。

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10,第119頁。

2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類聚三代格》卷17,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第509頁。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義解》卷1,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第51頁。

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延喜式》卷31,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第754頁。

5 徐建新:《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

6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令集解》卷1,第3頁。

1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装版·律令》禄令10,第307—308頁。

2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装版·律令》禄令11,第308頁。

3 井上光貞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新装版·律令》名例律17,第26頁。

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12,第141頁。

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12,第141—142頁。

2 藤木邦彦:《平安王朝の政治と制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1年,第223頁。

3 藤木邦彦:《平安王朝の政治と制度》,第217頁。

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23,第278頁。

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29,第362頁。

2 13位皇子分别是宽、定、镇、生、澄、安、清、融、勤、胜、启、贤、继;11位皇女分别是更姬、若姬、神姬、盈姬、声姬、容姬、端姬、吾姬、密姬、良姬、年姬。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三代実録》卷12,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第178頁。

4 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日本学者太田亮,可参见太田亮:《姓氏家系大辞典》,東京:角川書店,1960年。

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三代実録》,卷7,第115頁。

6 藤木邦彦:《平安王朝の政治と制度》,第238頁。

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37,第485頁。

2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紀》卷37,第495頁。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類聚国史》卷79,東京:吉川弘文館,1965年,第422頁。

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後紀》卷8,東京:吉川弘文館,1966年,第27頁。

5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後紀》卷5,第7頁。

6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類聚三代格》卷19,第610—611頁。

1 藤木邦彦:《平安王朝の政治と制度》,第240—241頁。

2 细野一治编:《日本と世界の歴史》第6卷,東京:学习研究社,1974年,第94頁。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尊卑分脉》第3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第379頁。

1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尊卑分脉》第3篇,第380頁。

2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尊卑分脉》第3篇,第480頁。

3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尊卑分脉》第3篇,第484頁。

4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辑:《新訂増補国史大系·尊卑分脉》第3篇,第549頁。

5 [美]埃德温·奥·赖肖尔著,陈文寿译:《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3页。

上一篇:如何执行好建造合同准则 下一篇:中小企业集团财务统管模式浅析